河南印象——洛阳龙门石窟!

标签:
宾阳三洞帝后礼佛图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古阳洞龙门二十品香山寺白居易 |
分类: 旅游 |
今日我们前往洛阳市城南伊阙峡谷间的龙门石窟游览。此地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西北服务区入口处现已改造成龙门古街,古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设计,与龙门石窟景区相融共生,蕴含魏唐文化雅韵,兼具餐饮、住宿、演艺、休闲、娱乐、购物等元素。这里的无上龙门5D全息天幕秀是游客沉浸式体验龙门石窟的“第一站”,天幕秀主要讲伊阙两岸鱼跃龙门,伊阙之战、龙门石窟的修建,隋唐盛世、及飞跃俯瞰龙门石窟等场景,从而了解洛阳和龙门千年文化侧影。

龙门博物馆内的汉大犄羊。

原北魏皇宫所用的石蟾蜍。这尊石蟾蜍是截至目前国内所发现的、为数稀少的北魏石蟾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已经省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看样子用做水景,不禁对此产生怀疑。

唐代憨憩牛,长90厘米,宽65厘米,高41厘米,跪憩于长方形板式石座,雕刻手法粗犷简约,据说是陵墓前神道石像生。

博物馆系个体经营,门票价格设定为30元/人。

龙门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博物馆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龙门石窟艺术”和洛阳地区字北魏之唐代的主要佛教文化遗存、佛教造像、器物、题记等文物,这里也是洛阳美术院所在地。在这里背后的龙门古街二期约60余亩区域,将建设调整为龙门石窟数字化展示中心项目用地,拟通过数字电影、全息影像、3D打印、馆藏文物展示、数字资料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推动龙门文物真迹的创新性解读,增强游客体验感。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为: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景区大石门。景区门票120元/人,包括: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

眼前就是跨越伊河的龙门桥,桥宽12.6m,两端各有6m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龙门桥施工拱架由临时墩和钢桁架组成,左边山上就是洛阳首家五星级宾馆,有洛阳国宾馆之称的东山宾馆。

洛阳龙门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1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

伊阙门,原先的景区入口,门额为郭沫若所题。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现存碑刻、题记2860多块,佛塔70余座,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这里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顶级石刻艺术博物馆,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且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接待处。

禹王池,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凉,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池水自东侧口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水色迷人,又像蛤蟆吐水,故禹王池又称蛤蟆嘴,为龙门一胜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上面的石楼处才叫禹王池,下面的是蓄水池。

东山之上的是香山寺,龙门十寺之首。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香山寺原为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为“香山寺”。
武则天时常游幸,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使寺名大振。元朝末年,香山寺被毁。清康熙年间,于异地重建,乾隆皇帝巡幸时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
眼前这座寺院就是在唐代乾元寺旧址上复建的,而真正的唐代香山寺在龙门东山南端、今洛阳轴承厂疗养院及其北侧的山坡间。

到达西山石窟群。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故名潜溪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

清道光年间捐资修筑寺窟的碑文。

“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碑,此为陈抟的“十字卷”,诗文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最初挂在华山白云堂壁,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人窃去,经明、清几百年的流传摹刻。清朝有一位陈肇镰得此墨卷后,于同治七年夏使人刻于此处,即现在的“陈抟碑”。上层石碑上阴刻有一幅龙门山水图。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版式。碑面还刻有诗、文三段,皆为楷体,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具有独特的风格,正是陈抟洒脱超俗的个性体现,历来为书家所称道。陈抟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传奇人物,为人放荡不羁,其书法寓刚劲于柔刃之中,减笔变形,出奇制胜。

小型造像窟。

台基之下布满了佛像。台基之上就是著名的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因战乱、宫廷事变和社会动荡而半途荒废,直到唐代才重新开凿。明清后洞窟易名“宾阳洞”,据清顺治年间洛阳令武攀龙《重修宾阳洞碑记》中说:“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即“迎接初升的太阳”的意思。

在宾阳中洞与南洞之间,有一座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伊阙佛龛之碑。
伊阙佛龛之碑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碑高约290厘米,宽190厘米,碑文由唐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全文1800余字,用骈文体的体裁一气呵成,辞风华丽,造句工整,布局严密,可谓字字珠玑。褚遂良用楷体书写正文,字体端庄,笔力挺劲。康有为曾评价此碑“清虚高简”,刘熙载高赞此碑“兼有欧虞之胜”。因此伊阙佛龛之碑作为初唐书法的代表作品,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

原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之前景区曾制作一块《伊阙佛龛之碑》拓本立于原碑之前,现在已经撤走。从拓本可见碑文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传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所载犹多五十余字,曾经清代毕泷、沈志达、费念慈等递藏,现藏北京图书馆。有影印本行世。

北壁上的造像窟。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宾阳中洞洞口右侧北魏时期的力士造像,只见他身着长袍,怒目蹙眉左手持金刚杵,右臂曲伸于胸前,五指张开,显示出“护法”的威严气势。

宾阳中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

前壁有维摩诘变相、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皇后、皇帝礼佛图 等大型浮雕图像及十神王像。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这些也就是龙门石窟最早的天王造像,其中南壁下方的“大梵天”造像,他身披飘带璎珞,下穿战裙,左上手持三股金刚杵,左下手提一摩尼宝珠,右上手握一独股金刚杵,右下手握剑。中洞的开凿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口内壁两侧有大型浮雕,自上而下共四层。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当年东壁影像可谓美轮美奂,可惜啦!

当年被盗凿前拍摄的北段孝文帝礼佛图,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

南段文昭皇后礼佛图,构图与北段相似,刻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个戴莲冠的贵妇,在众宫女的前导、簇拥下迎风徐行,方向与北段相对。整幅浮雕采取横向构图,人形处理因此显得颀长,并略带向前的倾斜感,既保留了盛典中的帝王生活气派,又带有飘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和凝然静谧的心境。同时,宫女们含睇若笑,娇慵前行的姿态,与整个虔敬肃穆的氛围形成了含蓄的对照,流露出作者沟通人世和天界的欲求。
与云岗石窟的浮雕相比,《帝后礼佛图》已经开始摆脱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而加强了本土的艺术语言色彩。作品变得单薄平浅,高浮雕的圆润光影不复存在,线条成了艺术表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起伏都用线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格外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像砖以线求形的神韵,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很好融合,此外,从作品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因此,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孝文帝礼佛图,由于浮雕是先凿取人物头部后取身体,实在被凿得破碎不堪,修复难度很大,为了向普爱伦交差,岳彬在拼不了的地方就按照照片添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帝后礼佛图》中会有很多缺失、谬误和复刻的地方,例如如今在美国展出的孝文帝戴的头冠与老照片中并不相符,大小也只有原作的七八成,原作上最珍贵的北魏时期的造型艺术特征和风格也丢失了,整个浮雕的气韵都不对了,这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悲剧。

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这幅相对要比孝文帝礼佛图稍好,在1953年,青岛海关在清理海关仓库时,意外发现了部分《帝后礼佛图》的浮雕碎片,这是当年尚未运出的货物。这些珍贵的碎片,最终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转交给龙门石窟,被珍藏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库房内。现已很多人认为从原壁被凿的痕迹和残存的浮雕斑痕,以及后来在奸商家中查出的几箱浮雕碎块来看,恐怕原作已被凿毁,现藏于美国的只是复制品。这个依据最近运用严谨的学术规则和现代三维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方法,将近百年前被盗凿贩卖到海外、支离破碎的离散浮雕《帝后礼佛图》,与留在原地的造型母体和石窟环境,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造型恢复与环境还原,证实被盗劫在这两家博物馆的正是当年的浮雕《帝后礼佛图》,龙门石窟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艺术系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共同启动了《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及展示项目》,着手做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海内外离散造型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不过效果比起原作从各方面来说还是相差甚远。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前面提到的巩义石窟寺保存有国内唯一完好的帝后礼佛图,这个倒是不假,但有人将它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原有的这两幅北魏时期的“帝后礼佛图”想比较,这个实际是没有可比性的。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为三幅为一组,尺寸48.01*136.06CM。而宾阳洞孝文皇帝礼佛图,高208cm,宽394cm,文昭皇后礼佛图高202cm,宽278cm,两相对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更何况宾阳洞这个只是单幅的尺寸。

宾阳南洞,宾阳南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原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500年)为亡母文昭皇太后营造,后中途缀工。直到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给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才继续开凿,并雕造了石窟内的五尊大佛像。主佛阿弥陀佛高约8米,脸形稍长,胸部微隆,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其中左侧的弟子迦叶雕工十分精细,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双手合十,生动显示了一个饱经风霜、深谙世故的形象。外侧侍立的ニ菩萨身着披巾,饰璎珞,造型古朴,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北魏开凿,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洞内四壁造像龛有350个左右,其中唐太宗贞观纪年题记达27处,为全国石窟中单一洞窟内贞观题记最多的。

敬善寺,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 因洞外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洞外的力士造型不错,里面的佛像就看不清楚了,晚上这里都会点亮灯光,不知道效果怎样。敬善寺洞窟的阿弥陀佛造像的头部颜色较深,与身体其他部位似乎不太一样。专家介绍,目前窟内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所雕刻,而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真正的佛首(高39厘米)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我们从照片上看这尊阿弥陀佛造像原来的佛首,面部丰满圆润,长眉细目,唇部饱满。

敬善寺洞最为人称道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阿弥陀佛,众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由于“一佛五十菩萨图”通常以绘画形式出现,因此,敬善寺洞中以石刻表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显得尤为珍贵。

摩崖三佛龛,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层层叠叠的洞窟。

伊河上的老索道,现在应该没用了吧!

锣鼓泉旁边的牡丹石。石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

梅花石。又名汝玉,独产洛阳洛阳南部山中。连枝梅花,栩栩如生,珍品纹理呈虫鸟蝶兽状。枝头叶间缀饰百态千姿的鱼鸟虫蝶,石质细腻如玉,被汉武帝喻为国宝、宫中御玩。

好多洞窟都没有介绍。

崖壁雕刻的佛像。

万佛洞,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窟门外就雕刻有两头精美、威武的高浮雕狮子。它们姿态优美,生动传神,雕刻手法不同凡响,显示出作者技艺之精湛。北侧石狮高133厘米,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口过道北侧上还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南侧狮子现状,南北壁狮于30年代被盗,南壁狮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狮子上方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观音像左侧有自上而下的一行刻文,写明“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永隆二年五月八日成”。观音头部轻轻向右倾斜,与略微扭动的身躯构成一道优美的曲线,姿态匀称适度,静中带动,动中有静。观音像服饰繁缛华丽,身挂璎珞宝珠,帔巾横于腹膝间,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整个姿态优美端庄,充满了唐代女性的韵味。据清末时的资料可知,那时这尊观音像还是完好的,在1923年时已经受损。研究人员根据对资料整理和现场考察,认为观音像应有高束发髻,而且通体采用彩绘,局部有贴金或泥金。尽管观音像头部略有损坏,但匀称体态和优雅动作,让人不难想象其面部应是多么明艳动人。
这种从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态的艺术风尚,以及因损坏而让人无尽遐想,都与西方的经典女神维纳斯有一曲同工之妙,堪称东方的维纳斯。由刻文可知观音像是在万佛洞建好后雕刻的。当时武则天已经取得了深厚政治基础,特别是聚集了一批女性支持者。她们用开凿石窟佛像来更广泛地扩大武则天的政治影响,来自许州仪凤寺的尼姑真智就尽她之力,留下了这件艺术珍品。

南侧原貌,感觉还是北侧石狮漂亮。图上的观音像还算完整,像通高85厘米,面庞丰腴,发髻高束,长颈细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手拎净瓶,右臂自然弯曲,持佛尘于右肩之后,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中最精美的,堪称唐代石雕范例。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保存还算完好的造像龛。

崖壁之下还有洞窟。

双窑又名“双洞”,因南北并列的两座石窟共用一个窟沿覆盖而得名。上图为南面的窟龛,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内,所以又称“千佛洞”。洞内南北两壁各雕千佛,正壁五尊造像,本尊弥勒佛。

北洞又称“八仙洞”。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本尊为释迦牟尼。南壁和北壁一样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双窑”,大致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公元661-668年),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双窑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题材,玄妙就在于此了。双窑是一组中型洞窟,在龙门唐代石窟中是重要的一环,它把自贞观至龙朔以来的初唐风格作了总结,它是龙门初唐第一个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该窟的造像形式无疑给更加宏大、更加辉煌的大卢舍那像龛和万佛洞以艺术借鉴。可以说,双窟为武则天开创的武周时期雕刻艺术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

清明寺,因窟门有“清明寺比丘尼八正敬造”而得名。该洞窟造像内容丰富,有造像题记达67块之多,涉及古代地名的题记有10块。多为雍州三原县、雍州泾阳县、雍州礼泉县、雍州万年县等。这些地区题刻集中于此洞,可能与唐高宗时期的关中饥荒有关。史书中明确记载,685年,关中饥馑,高宗亲率百官尽迁洛阳。此洞还有一些武周时期的小龛题记,多有武周新字。

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此窟乃長安法海寺僧惠简為唐高宗、武則天、太子李宏、周王李顯作功德所建置,完工於唐咸亨四年(673),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洞窟前半部应该是原有的窟门,已经塌毁。开窟人惠简,传记附见于《宋高僧传•道英传》,同时他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高僧之一,现洞窟正在做三维数字化采集暂时关闭。

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西壁呈圆弧形,并在南北两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凿出一半圆形的基坛。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坐于一平面呈长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还踏一长方形台。弥勒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基坛之上,足下踏束腰圆形莲台。左协侍弟子已不存在,右侧的阿难形象与奉先寺的阿难很相似。菩萨头部已经残损,仅剩其火焰状头光部分。主尊弥勒面相胖圆,右手扶右膝,左手放于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头后以浅浮雕的手法刻出圆形头光与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状,两端各向外伸出一龙头。这种背屏大万五佛洞以及部分优填王向看重也有类似的形制。平顶,表面没有装饰。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后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
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及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而此窟的“阿难”也是龙门石窟里面最精美的佛像之一。

老龙窝泉,在老龙洞北侧,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小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在池中形成深潭,最后往东注入伊河。 潭水微绿,没有冒热气,可能不是温泉。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得到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老龙窝即是此神龙的卧处,故有此名。老龙窝泉称得上龙门石窟经典拍照打卡点之一,许多打卡游客皆会以蜂巢般的石窟群为背景穿上汉服,拍出一组古韵国风照。

老龙洞北上方,在屋形龛北邻就是慈香窑,窖开凿于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因佛座南侧刻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之一《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而蜚声海内外。窟的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主佛施禅定印,头光中心莲瓣,外刻7尊坐佛,舟形火焰纹身光。慈香窑题记在位置较低的佛座上,时间是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三年(520年),铭文记录了比丘尼慈香慧政开窟的事迹

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窟内造像无一定规划,布局较零乱。洞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提供了有力地考证。

正在进行区域保护修复的莲花洞。

原洞窟样貌。莲花洞洞窟外北壁上有武周如意元年(692)史延福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现知最早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遗迹(宿白)。明庆隆间,河南巡抚赵岩在经文上刻“伊阙”二字。经文依稀可辨。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北魏年间开凿,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莲花洞正壁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现在保存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洞外有“方公路。乾隆13年,铭德记之”和民国龙门等石刻。右侧还有被遮挡的“郭公路。雍正5年,铭德记之”,清朝时洛阳龙门石窟山的东面是河,当时观拜的人无路可行。郭先生和方先生出资用石头,在窟壁之下分别修了路。那时管有才学的绅士称“公”,于是郭姓和方姓先生被称为郭公和方公。人们为感谢郭公、方公修路的义德,在龙门石窟“龙门”牌边的山石壁上,刻上竖写的两条“郭公路”、“方公路”。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清代武亿评价:“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北魏和唐代开凿的小洞窟。龙门石窟的洞窟数量多达2345个,是莫高窟洞窟数量(735个)的3.2倍,云冈石窟洞窟数量(1145个)的2倍,麦积山石窟洞窟数量(221个)的10.6倍,阿富汗巴米扬石窟洞窟数量(750个)的3倍,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马哈拉施特邦·阿旃陀石窟 数量(30个)的78倍,印度孟买象岛石窟洞窟数量(5个)的469倍,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第1069号窟破洞(唐),穹窿顶,椭圆形平面。正面无主题造像,四壁密凿有龛造像,西壁一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

第1081号窟魏字洞,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前开凿。主佛释迦牟尼,侧侍二弟子二菩萨,窟顶雕饰莲花飞天。

第1192号唐字洞,该洞窟初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的外壁上有被凿成的仿木屋檐形,这是北魏常见的建筑形式。此洞窟前有圆形柱洞多处,窟檐上也有枋眼存在,推测是唐代所建的前檐殿堂的遗迹。在唐字洞的西壁上有盛唐晚期洛都景福寺比丘尼净命镌刻的一尊阿育王造像,这在龙门石窟的魏唐造像题材中是仅见的一例。

到此就是唐代奉先寺遗址,大奉先寺,简称奉先寺,是密教祖庭, [1]乃龙门十寺之一。是唐代一所木构寺院,位于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龛之南。始建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毁于洪水。后与龙华寺合并,遗址位于龙门西山阙口南侧、魏湾村北的一高台地上。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调露元年已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唐高宗时期曾在大卢舍那像龛南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作为供养寺院使用,这就是大奉先寺,寺院承担着卢舍那大像龛日常保养与维护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寺院在唐玄宗时期被伊河洪水冲毁,仅存在了40余年。在奉先寺北壁的东侧,现在依然可以看见有一块两米多高的摩崖大碑《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刻于开元年间,记录的是高力士、杨思勖等人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四十八事,《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西侧三十米有杨思勖为其母亲开凿的功德窟。

奉先寺南侧洞窟。

奉先寺内佛像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唐咸亨三年(672)开凿,至上元二年(675)竣工。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整组佛像依据《华严经》雕凿,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戚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布局得当,雕工精湛,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据后补之有关造像碑记载,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


左侧为力士、金刚、普贤菩萨、弟子阿难。其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侧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风化物覆盖。

主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卢舍那大佛的莲花座上镌刻有题记:《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简称《大卢舍那像龛记》),由题记内容可知这座窟龛原名为大卢舍那像龛,而不是奉先寺。莲花座上的题记共有两处,一处为唐高宗时期,一处为唐玄宗时期,有说是因为高宗时期的题记残缺不清,到了唐玄宗时期进行了补刻。

卢舍那佛据说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所雕凿,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的僧人传至日本,受到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天平十二年(公元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于是在奈良建东大寺,依照卢舍那大佛模样,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龙门石窟现存有“北市丝行像龛”就是由丝绸行业组织统一开凿的佛像。此窟开凿于玄宗武则天时期,当时的北市位于洛阳城洛河以北,洛河以南还有更大的南市。在龙门石窟由商业行会开凿的龛还有“北市彩帛行净土堂”, “南市香行社”两个,都是武周时期开凿,可以想见当时的商业十分发达,皇帝崇佛,商人当然也会竞相效仿。

火烧洞,大约开凿于6世纪,它是北魏王朝开凿的一个石窟。高10米,宽9.5米,进深12米,正壁原有五尊雕像,但完工之后不久就被全部毁掉了,并且是龙门石窟中被破坏得严重的一个石窟。相传这里曾被雷电击中过,因而因此得名。不过,经历史学家考证推断,此窟应该毁于公元516至520间北魏的宫廷权利斗争。

洞窟外的栈道,很难想象在古代工匠们是怎样雕凿这些佛像的。

洞窟样貌,这里本是北魏孝文帝为嫡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后成了王公贵族们,表态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投名状”窟,各高级官吏和僧侣纷纷在该洞发愿造像,此窟也成为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洞内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
(今面部已毁),体躯较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主尊佛像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
,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古阳洞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
光绪年间,慈禧、光绪逃到了西安。后返京时慈禧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将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古阳洞北壁现状,古阳洞内碑刻题记近千品,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另一品在慈香窑。它们分别是:《始平公造像记》、《牛橛造像记》、《一弗造像记》、《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郑长猷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高树造像记》、《惠感造像记》、《贺兰汗造像记》、《马振拜造像记》、《太妃侯造像记》、《比丘法生造像记》、《孙保造像记》、《比丘道匠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元燮造像记》、《元右造像记》、《慈香造像记》。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堪称魏碑精品。清代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认为它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予以极高的评价。右上的始平公造像记全碑用阳刻法,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北魏造像中最佳者”。

“龙门二十品”在北魏近千品造像题记中最负盛名,是龙门魏碑中的佳品,是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龙门二十品》是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其书法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笔势方峻雄强,颇多变化,端庄大方,刚健质朴。从笔势上看,“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经常出现横画向右上方明显的欹斜,且波磔明显,带有明显的隶意,表现为收笔时按笔并上挑出锋。长撇尾部较粗,收尾时末梢微微上扬或沿水平方向运行。捺画多有波磔,微露锋或不露锋。勾画的出现也体现了和后世的楷书勾笔画如出一辙。字的结体已经很有楷书的韵味,但仔细看其中的笔画仍保留隶书的意味在其中。此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更为难得的是此窟历经千年碑刻保存至今,与大奉先寺佛像一道是龙门之幸、中国文化之幸。

药方洞,始建于北魏晚期,洞高:4米,宽:3.6米,深:4.3米,洞口悬挂着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耿鉴庭题写的“药方洞”匾额。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回望大奉先寺,2021年8月13日河南卫视推出的《七夕奇妙游》晚会中的舞蹈《龙门金刚》就是以此为背景排演的。《龙门金刚》舞蹈中的“伎乐天”虽然身上披有很多轻盈的飘带,但舞姿造型较为沉稳,肃穆庄重,与“伎乐天”形象十分吻合。每位“伎乐天”手持乐器包括阮、箜篌、排箫、横笛、笙、钹、杖鼓,没有敦煌飞天的反弹造型,准确真实地还原了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状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活动图景。

西山南部洞窟。

第1628窟 八作司洞,此洞开凿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最终完工于北宋时期,因北壁下部刻有“东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而得名,窟底部雕有八位乐伎舞人。

皇甫公窟,洞窟外南侧的摩崖造像碑上有“……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经考证,这是灵太后胡氏母舅皇甫度营造。窟门顶部门拱两端雕有龙头,嘴衔忍冬叶,回首反顾。尖拱型门楣浮雕七佛,两侧各有伎乐天,一弹琵琶,一吹横笛,相对而舞。门柱两边各有一残缺力士像。皇甫公窟的两幅礼佛图便成为龙门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礼佛图。”西侧是窟主皇甫公礼佛图,东侧是皇甫公夫人礼佛图。皇甫公窟窟内正壁中央,主佛像释迦牟尼左手,手指向下,并有六指,这在龙门石窟近11万尊造像中仅此一例,而且全国各石窟造像也未发现此种形式的造像。
北魏时期常有造佛像代表帝王的传统,这身‘六指佛’就很可能是该窟功德主皇甫度有意将北魏孝明帝元诩左手六指以造像表现出来,以表达其对当时北魏孝明帝的忠心。”此外,窟内还有多处“二佛并坐”佛龛。北壁的二佛对坐说法像,是龙门石窟北魏洞窟中最大的双佛像。象征着当时皇帝、太后共同执掌政权的历史现实,是龙门石窟对云冈二期众多双佛造像的继承和发扬。

伊河上的漫水桥(伊阙桥)将西山与东山石窟联成一体。离桥不远就是龙门国家湿地公园,公园以阙南湿地为依托,规划范围北至龙门漫水桥,南至草店伊河大桥,总面积306.9公顷。该公园以“林泽芳洲”为主题,有着槐香古道、柳荫西涧、伊沼荷香、纤鳞鹭影、烟雨望阙、东篱白荻、魏湾朝晖、芳洲晚渡、竹溪月色、晓雪冰河等十大景点。

龙华寺,穹顶,方形平面,三壁三坛式造像布局。本窟计雕出十身乐伎,二身舞伎,是龙门伎乐窟之一。龙华寺始建年代不详,或为北魏所建,寺名记载见于《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即“牒敕旨龙华寺宜合作奉先寺,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条。

位于前室南侧的石狮,嘴巴微闭,一只爪子伸于胸前,肉肉的掌心朝外,身后的尾巴也在微风中摆动,整体形象俏皮可爱,动感十足,被称为龙门石窟最萌的狮子,它天然卖萌的形象还被做成表情包,被很多网友亲切的称呼它“大号招财猫”。

极南洞是盛唐名相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开凿的功德窟。时间约为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唐睿宗景云年间。窟门外侧各雕一位金刚力士,造型生动有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该窟呈方形,窟室三壁起高坛,主尊弥勒佛,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正壁台基中央二舞伎相对起舞,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伴奏;南北壁各四位乐伎分别持束腰鼓、笙、筚篱、团扇,铜钹、筚篱、琵琶、团扇。

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开凿于唐长寿三年(694年),因洞口门额上阴刻“北市綵帛行净土堂”八字而得名。净土堂是唐代北市专营丝绸的行会组织,当时称綵帛行,该石窟便是由他们捐资修造的。

遥望东山石窟,东山南端正在整修处为擂鼓台,据说当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与魏、韩联军激战,歼灭魏、韩联军24万,擂鼓台就是白起为秦军将士擂鼓助阵之处。后人便将此地称为“白起擂鼓台”,后来慢慢简称为“擂鼓台”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紧邻擂鼓台的三个洞,是武周时期并排开凿的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窟”。

龙门石窟东山南麓隐约可见的是“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的龙门香山寺原址,寺院坐北朝南,隔伊河与西山石窟群相望,是唐宋时期“龙门十寺”中的皇家寺院,
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
2016年至2020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方联合组成香山寺考古队,在对洛阳轴承厂疗养院及其北侧的山坡间唐代香山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唐高宗晚期及武则天时期,古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在长安、洛阳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深得武则天的尊崇和礼遇。地婆诃罗圆寂后,武则天敕命将其葬于龙门东山南麓。此后,梁王武三思提议在地婆诃罗墓塔塔院的基础上扩建寺院,武则天敕名香山寺)。发现的另一处塔基遗迹推测很有可能是如满和尚的墓塔,当年白居易去世时曾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也就是说白居易的墓葬也有可能在后续发掘工作中被发现。

栈道。

西山石窟南门出口,这里就不得不提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两大问题,其一就是这个游览路线,西山石窟从北门进,南门出,单一路线只进不出,虽说方便管理,但对游客很不友好,虽说西山石窟是龙门的精华,但白天游览后还想夜游龙门就只有不出西山,可问题不出就看不了东山石窟和香山寺、白园,东山游览景区夜游又不开放,这就意味着晚上六点前不能到达这些景点就不能再进入,更不要说游览完,而景区售卖的都是套票,只有一天时限,这就逼着你除非一天都耗在这里,否则完全看不完。还有就是这众多的洞窟,有介绍和明显路线指引的只有那少数出名的洞窟,对需深入了解石窟的游客很不友好,往往是看到一个喜欢的不知名的洞窟却不知洞窟的历史和文化,搞得一脸茫然,虽然现在开发了AI虚拟数字化还原,但一不能进入洞窟参观,二对很多洞窟缺乏相应介绍,还是给游览增加了一些不便,也不有利于石窟的对外文化传播,希望以后能开放多日票,增加相应介绍,像敦煌一样采取预约方式让游客可以进窟详细了解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传承。

回望西山,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人为毁灭十分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破坏有两次,一次系唐武宗时期的“武宗灭佛运动”,这一时期的毁灭最为严重,系官方公开毁灭,如今龙门多处被毁遗迹,均系此时形成。第二次被毁在1930年—1940年间,这一时期多为民间盗窃,以日本、美国文物商人公开收购为主导,民间掀起了疯狂的盗卖运动,著名的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便系此时被盗往美国。另外,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做准备,在修建龙门西山临伊河道路时,亦炸毁大量山麓佛龛。在1966年后石窟得到很好保护并未遭受大规模破坏。

东山开凿石窟的时代大致从唐代武周时期至宋代,北魏时期的工匠不选择东山开凿是因为东山大多数地方的岩体层理较薄,并且有多条大断裂破碎带存在,因此东山部分较大石窟内的造像均是活动的。

大万五佛洞龛正在整修,这一区域建于武周和盛唐,大万五佛洞与南北二洞和成为“擂鼓台三洞”。大万伍佛洞在中间,也叫“擂鼓台中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因窟楣刻有“大万伍佛”字样而得名。主佛为弥勒佛,基座有25个罗汉雕像,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擂鼓台南洞最具特色之处在于窟内四壁层次分明地高浮雕出了765身姿态各异千佛像。这些精雕细琢的千佛像高约 0.35
米,均结跏趺坐于带茎仰莲座上。头戴宝冠,或双手合十,或举置前胸。有的施说法印,有的施降魔印,有的施禅定印,情态各异。这些千佛都是密教化的佛像。
擂鼓台北洞,修建时间与密宗传入相距很短,是龙门石窟中开凿年代相对较早的大型密宗造像洞窟。

党晔洞,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得名。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

万佛沟区共有60个洞窟,其中包括24个洞窟和34个佛龛。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西方净土变龛,雕造在一个方整崖面上,高2.65米,宽2.95米,深0.48米,画面构图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层靠下的中央部位,西方净土的主尊阿弥陀佛居中坐,双臂曲肘上举于胸前作说法印,四周围绕着眷属圣众及与会听法的众多菩萨,弟子,有作思维状,有作供养状。宫格楼台、宝盖旗幡、众多乐器等分布在画面上,灵鸟和祥云充满其中,整个画面富丽庄严,气象万千。

高平郡王洞因功德主为高平郡王而得名,是东山石窟中规模较大的洞窟。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后因功德主亡故而辍工。高平郡王,即是武则天的侄子武重规,曾担任天兵中道大总管,左金吾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受封高平郡王。

窟内正壁中央高浮雕五个莲台,台上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主佛身穿通肩式袈裟坐于正中莲台上,双手施说法印。大莲花下浮雕一枝粗莲梗,莲梗左右蜿蜒伸出两枝较细莲梗,每枝莲梗上各有较小莲台,上面分立着弟子、菩萨,五朵莲花莲茎脉相连,形象表达出佛、菩萨、弟子一脉相连。这组造像体现了唐代最为流行的净土宗造像的风格。

步道上的石窟。

又是不知名,没介绍。无法了


对面的西山和魏湾村。

卢征造像龛,开凿于唐贞元七年(791年),是龙门石窟唐代最晚的有纪年石窟。再往下就是看经寺,开凿于唐代武周时期(690-705)。洞窟的北、西、南三侧完整地保留有清代砌起的围墙。西面墙临伊水,墙面中间筑有砖瓦结构的二层门楼,下层有拱券门洞,门洞上题写“看经寺”三个大字,这里有中国唐代精美的罗汉群雕,宋真宗游龙门时赐书刻碑的《龙门铭碑》也位于龙门东山看经寺北侧,此碑与龙门西山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并称为两伊双璧。
据《宋史》记载,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入西京拜先皇陵,游幸龙门,并亲自赐书刻碑,对洛阳和龙门的历史与大加赞叹,对龙门风光大加赞赏,于是特写下“龙门铭”让御书院模刻、立碑于此。北宋真宗皇帝对于龙门风光的描述:“高阙巍峨,群山逶迤”
“结而为山,融而为谷”“乃固王城,是通伊水,形胜居多,英灵萃止”。2001年4月,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无偿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失窃60多年国宝的回归,开创了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回归先河.可惜时间过晚已经关闭。

山下看香山寺。这座重建的寺院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于此地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下洞窟。

“龙门大桥”东端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1982年重修,这里前番介绍过,这里不再详陈,琵琶峰上的白园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中国最大的石书《醉吟先生传》也在此处。清康熙河南太守所立的《太守赵于京题》字碑、乾隆五十五年重立的《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以及乾隆三十六年所立的《特调洛阳县正堂候补同知张公捐修碑》皆在墓园,这也证明在清代迁建香山寺时官方为了一同纪年复建了这处墓园,白居易墓很可能就是座纪念墓。改革开放后以日本、韩国(白居易在韩国有30多万后裔)、新加坡等国来祭奠白居易的有很多。其中以日本为最,白居易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历史诗坛巨星。”

夜色下的龙门石窟。已经没车了,只能走回去,这里又要吐槽下景区的一大弊病,有人说游览龙门最佳的方案就是从西北区进先看西山石窟再到东山,这虽然不走回头路,可问题是西山石窟夜景,就不能细细观赏,像有的洞窟白天看不清还非得夜景亮灯了才能看清,然后你看了东山景区后回礼佛台看西山夜景后还得返程坐车,一样要来回折腾,太累。最好的方案是白天从东北区进,先看白园再到香山寺,东山石窟后乘车回西山石窟入口大石门,再游览西山石窟,看完夜景洞窟后到东山礼佛台拍照返程,虽然要多花一次车钱,但相对要玩得好一些。

大石门外的碑刻。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但要说是四大石窟之首,举世无双那又过了点,这里主要的特色是论艺术成就和碑帖,影响力,那龙门石窟应是第一,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明显,就是破坏太严重是四大石窟之首。敦煌莫高窟的话从壁画,敦煌遗书等文化传承上世之罕有,敦煌学更是举世闻名,很多东西能保留至今难能可贵,当然壁画和经卷遗失也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大同云冈石窟规模宏大,造像精美,保存最好,就是相对比较单一,艺术性观赏性要比前两者差一些。天水麦积山石窟自然风光好,泥塑丰富比较,缺点是栈道非常狭窄体验感差,造像风化脱落严重,却艺术性比不上前三者。个人觉得其实应该是莫高窟排第一,龙门第二,云冈第三,麦积山最后。如果龙门能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广为传扬的话,我感觉龙门应当为石窟之首。比如将武则天、孝文帝、李世民、唐玄宗、白居易等名人与石窟的渊源,以及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来文化的宣扬,加上类似龙门金刚等形式的大型表演,相信这里会成为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石窟,也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体验龙门的千年传承和文化的力量。
前一篇:河南印象——洛阳关林!
后一篇:经典重现——角斗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