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巩义宋陵!
标签:
东陵狮子西陵象永熙陵七帝八陵宋仁宗永昌陵镇陵将军永厚陵陵台 |
分类: 旅游 |
清晨包车前往河南宋文化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巩义,看一下传说中的北宋“七帝八陵”,巩义北宋皇陵,位于巩义市西南部的黄土丘陵上,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皇陵群之一。占地面积180平方公里,除徽宗、饮宋二帝被金兵所掳困死漠北,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即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开国皇帝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永安陵。巩义距洛阳很近,且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固若金汤,又因为巩义市的地理环境,正应宋代的风水堪舆盛行的“五音姓利”的学说,故而,巩义北宋皇陵所在地被说成是天下第一的风水宝地。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命“司天监(掌天文、历法、祥瑞、兆候的机关)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赡等改卜安陵(即永安陵)于西京(洛阳)巩县之邓封乡(今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将埋葬在东京(开封)东南的父母的遗骨迁葬到巩县西南。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
宋代实行皇帝、皇后分葬制。因此,在诸帝陵的西北部,还葬有皇后陵21座,亲王墓15座,赵普、寇准、包拯(存疑)等大臣墓7座,还有其他帝系太子、公主和大臣墓共144座,陪葬墓93座,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宋陵墓群。宋陵占地面积约156平方千米,所存700多件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到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西南一里许的宋哲宗赵煦(1076-1100)永泰陵。陵园南北长740米,东西宽330米,由上宫、下宫和昭怀刘皇后陵组成。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永泰陵陪葬墓刘皇后陵,这里尚存一段神墙,高达4米,是宋陵地面上唯一保存的神墙遗迹。昭怀刘皇后;宋哲宗的第二任皇后。原是宫中侍女,史书称其“明艳冠后庭,多才多艺”,斗败了原配孟皇后,取而代之。建中靖国元年(1101),向太后崩,徽宗晋升其为崇恩宫太后,可是这个刘氏不守本分,还想效法高后干预政事。徽宗肯定是不能答应,就安排侍女恐吓刘太后要废去刘氏尊位,刘太后惧怕遂上吊自杀,享年三十五岁,谥曰;昭怀皇后,陪葬永泰陵。

眼前就是上宫北宫门石狮。

进入北门看到上宫内宫城内的陵台,也就是帝陵的封土。底部南北长60米,东西宽57米,高17米。台顶平坦,南北长16米,东西宽14米。

正面看陵台,台前原有献殿,现已不存。据考证献殿为重檐歇山殿,上覆布瓦。封土前原还有一对内侍,今已不存。封土称陵台,帝陵三层结构,下层和中层包砖,最上一层夯土直接涂红漆。后陵陵台则为二层结构。现广植松柏已看不出原先模样。现可看到的一对狮子是南神门外所置的一对走狮,旁边是一对身高愈四米的武士,武士像前原为南神门内的一对宫人,现只有右边有一无头宫人像屹立于此。
目前刘皇后墓封土已经蚕食的不到5米高,而神道石刻更是所剩寥寥。只剩下控马官,石马,石虎,石羊以及文官等少数几个遗留石刻,大多被毁。就是现存的一点石刻也多残次不整,不过宫城四门石狮俱在。皇后陵北就是下宫,宋陵依据前朝后寝的制度来修造陵寝,下宫在帝陵西北,是日常奉飨之处,建有三排殿宇:其一是正殿,置龙;其二是用于奉安帝后御容及册宝等物的神御殿,其三是斋殿。斋殿两旁分别有守陵宫人居住生活之所,东为浣濯院、有南厨,厨南陵使廯舍;东则是副廨舍。这也是宋陵与其他历朝帝陵不同的地方。

眼前就是上宫北宫门石狮。

进入北门看到上宫内宫城内的陵台,也就是帝陵的封土。底部南北长60米,东西宽57米,高17米。台顶平坦,南北长16米,东西宽14米。

正面看陵台,台前原有献殿,现已不存。据考证献殿为重檐歇山殿,上覆布瓦。封土前原还有一对内侍,今已不存。封土称陵台,帝陵三层结构,下层和中层包砖,最上一层夯土直接涂红漆。后陵陵台则为二层结构。现广植松柏已看不出原先模样。现可看到的一对狮子是南神门外所置的一对走狮,旁边是一对身高愈四米的武士,武士像前原为南神门内的一对宫人,现只有右边有一无头宫人像屹立于此。
这里介绍下墓主人,宋哲宗赵煦,初名佣,五个哥哥出生不久后相继夭折,神宗亲自为其起名“佣”,意谓像平民家的孩子一样好养。1085年即位,时年仅9岁,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领袖,她任用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人士,全盘否定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哲宗亲政后,打出了继承神宗事业的旗号,改元“绍圣”,罢旧党恢复新法,史称“绍圣绍述”,但朝内分歧较大,变法难有所成。1100年,因皇子赵茂出生不到二月夭折,备受打击,病死于福宁殿,享年25岁,在位15年。
北宋被金所灭后,立刘豫为伪大齐国皇帝,这个刘豫就是杀死大刀勇将关胜而投降金兵接替张邦昌当了伪皇帝,为享乐巴结金人,组建“淘沙官”盗窃巩义帝陵,传言其从民间得到永泰陵内的一只水晶宝碗,他便组织了大规模的盗掘队对永泰陵进行了盗掘。这次盗掘使得永泰陵内的珍宝被洗劫一空,死者的尸骨也被暴露在外,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方庭顼奉命出使金国,路过永泰陵,见到了宋哲宗的尸骸,当即哭倒在地,他脱下了自己的官服,当做棺椁,讲尸骸包裹了起来,双手掘土安葬,真是可悲。

东侧镇陵将军及永泰陵文物保护站。北宋帝陵多位于乡野田间,监管不力,不时有重要文物丢失,为防止外人破坏及盗掘陵寝,每个帝陵都设置有这样的文物保护站,只是站内管理人员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巡视看管文物上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陵区广大,人员又少,不免让人有些担心,所以以前来帝陵游玩的人多会被劝阻不准拍照,现在去的话倒是没有被阻拦,想必是疫情后来游玩的人不是太多的原因吧!

西侧镇陵将军。陵墓地面现存石刻雕像56件,武士雕像威猛高大,为石雕精品之作。

南神门东走狮。

该陵现存石雕造像56件,缺驯象人1件和宫人3件。据记载修建哲宗永泰陵时,仅取石材一项就动用工匠4600人,石料27600块,又动用士兵9744人、民夫500人。参考修建永定陵时,雕刻侍从人物及象、马等动物的石头就用了62块,门石用了14块,皇堂券石用了27377块。

文官翁仲与武官翁仲像,中间稍矮的是客使像。客使也叫“进宝官”,双手捧珠宝、奇石、珊瑚之类的宝物,作进贡状。 象征宋王朝对外友好,显示了宋王朝的强大国威。神道西侧38号客使造像头部于1996年11月6日晚被盗,后经香港辗转至美国,国际刑警在美国的文化市场上将其截获。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特意将这件被盗文物送还,现保存于巩义市博物馆。

仗马与控马官

瑞禽又称马头凤,是一种传说里可以庇佑江山稳定的神鸟。出现在宋朝陵墓的浮雕继承于唐朝,刻在高约4米,宽约2米的石壁上。象征性的刻画一只神鸟,翅膀似鹏,马头,龙颈,
凤尾。有“鹏图”、“
祥瑞”之意,喻前程远大。石刻以高山云雾为背景,或屹立山巅,腾空俯冲而下,或振翼雄峙,展翅待飞,千姿百态。雕刻技巧精湛。

象及训象人、望柱。永泰陵的石象也是一绝,值得细细观赏。

整个帝陵由引导区、上宫、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南起鹊台、乳台、石像生仪卫队列,北至南神门,是拜谒、祭祀引导区;上宫是帝陵的核心区域,由围绕陵台四周的城墙、四神门、四角楼组成,是举行大型朝拜、祭奠的场所;地宫是安葬皇帝的地下建筑;下宫是供奉墓主人灵魂日常衣食起居的场所。上宫由鹊台
乳台
神道及石刻群组成,鹊台也称颜台,是上宫的第一道门,乳台是上宫的第二道门,南面置石雕宫人1对。陵台四周筑平面呈正方形的夯土陵垣,每面正中各开一神门,门侧设阙台,四角建角阙,东、西、北三门外各置1对蹲狮,南神门为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1对,门外置石雕奔狮、武士各1对。南神门外为神道。乳台之北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为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甪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北宋诸陵的石雕在排列顺序上整齐划一,数目也完全相同。除陵园上宫的四神门之外各置1对石狮之外,其余石雕像均置于陵前,并集中排列于神道的东西两侧。同时,与以前相比较,石雕像的间距较近,大大缩短了陵园前后距离,使陵园布局显得更加紧凑。

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神宗赵顼陵墓(1085年建造),位于郑州市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东南。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永裕陵被很多美学和史学专家,美誉为北宋帝王陵的集大成之作,历来以其精美高绝的石刻雕刻技术,尤其是上马石和镇陵武士的名冠海内。附葬在这一陵区的陵墓,除上述两位皇后外还有神宗向皇后(钦圣皇后,死时56岁,其陵在裕陵西北)和徽宗王皇后陵(钦宗生母,死时25岁,其陵在裕陵的东北)。宋神宗赵顼一生坎坷,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支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勇于在官制上改革,历史上叫作“元丰改制”,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却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而最终战败,自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怀抱未竟之志而亡。赵顼擅文史,支持司马光等人编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可谓是大宋一位明君。

永裕陵的瑞禽是马首、龙身、鹰爪、孔雀尾,背有翼,后衬山峰,威猛有力,设在陵前表示祥瑞。永裕陵如今也是诸皇陵中保护最差的一个,共有52件石刻,有不同程度缺失,其中10多个石刻雕像掉了脑袋。这里的文管所据说是北宋诸陵中管的最严的,未知可否。

永裕陵封土,呈“覆斗形”,底边略为正方,每边60米左右,高约18米,原来上下有两层台阶,底层原用砖石围砌,上层密植松柏长绿植株,陵上这些设置现已无存。其地宫墓室与前面永泰和英宗永厚陵及祖葬诸后陵都是分为上下两层,即在石砌墓室内又建造有下沉墓室放置石椁。现在的永裕陵,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丛生的荆棘和参差的乱草。陵前石雕像,还存有17件,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动,技法纯熟、流畅。南神门外的石狮,雕刻得刚健、浑厚、生气勃勃。人们品评宋陵石雕说:“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认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诸石刻中,应位列榜首。

离此不远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父赵弘殷的永安陵。赵弘殷生前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殁,原葬开封东南隅。赵匡胤称帝后,追封赵弘殷为宣祖,并将其灵柩迁葬于西村陵区。由于赵弘殷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永安陵虽称帝陵,但陵园规模比以后建造的七个帝陵要小得多。陵前石雕群不但数量少,形体也小。然而这些石刻造像雕法敦厚朴实,有浓厚的晚唐遗风。现石像生已移至管理处,这里一件也看不到了。

永安陵旁边坞罗河南侧、西村北就是一代雄主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东邻其父赵弘殷(宋宣祖)的,西靠其弟赵光义(宋太宗)的永熙陵。在巩义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宋陵
永昌陵陵台底边长48-55米,高14.8米。陵园东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址宽约18米,四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园南门与乳台间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鹊台东西间距5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间是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望柱、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陵园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整个永昌陵有47件石刻保存。

望柱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菱面雕刻为减地和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在巩义市宋陵的华表中,永昌陵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
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伟,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拖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圭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甪端
又叫“独角兽”,是一种形似猪样,角长在鼻端的一种怪兽。放在皇帝陵前象征宋朝皇帝是明君圣主的意思。“藩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

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见于记载的有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
永昌陵自靖康之耻后先后被金兵、刘豫盗掘,随后又被朱漆脸这个民间盗贼将赵匡胤尸体吊起摘取玉带,一代雄主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

接着我们来到西村乡滹沱村的永熙陵。这里东南距永昌陵约两华里。伊洛河的
一条小支流——坞罗河从其旁边绕过,墓主人赵炅(宋太宗)就长眠在这里。现在的永熙陵,地面上的建筑物已不存,只有鹊门、乳门以及宫城神门夯土遗址尚存。另外就是陵台封土前神道两侧,还完好地保存着58件石雕像,件件都称得上是古代艺术精品.其中的石狮、石甪端等造型雄浑,刀法冼炼,其气韵、神态栩栩如生,人物雕像像面部丰腴,表情威严,给身临其境者以赫赫压人之感。整个永熙陵62件石刻保存完整。
永熙陵是宋代陵墓中最大的陵,从神道起处的鹊台到神坛底止,全长约586米。地上有上宫、下宫、宫城和陵台(坟丘)等建筑群。陵的四周种满了松、柏、枳、橘之属和四时花卉。在永熙陵的西北部,有三座陪葬皇后陵。离永熙陵最近的一座,在永熙陵北门西北约300米处,这里陪葬的是宋太宗第三位皇后,也是宋真宗生母,元德李皇后。元德李皇后陵的石刻保存十分完好,风格和永熙陵很像;在元德李皇后西北不远,大概100米的样子,是宋太宗另一位皇后明德李皇后陵,明德李皇后陵的建制,陵台大小,石刻样式和元德皇后相仿。但是比较亮点的是石虎雕刻,笑容可掬,憨态使然,十分有个性;在两个李皇后陵北200米左右,是宋真宗章穆郭皇后陵。

永熙陵石刻造像体型高大,雕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放置距离紧凑,站在神道中间,如进入露天石刻博物馆一样,每件石刻都栩栩如生,石刻多用浑圆刀法,部分用平直刀法,各部浮雕、线刻细腻。

石羊有四件,皆昂首跪卧,双盘角,颌下长胡,表情温驯安详,体态浑圆俊美,是宋陵中雕刻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当地群众盛传有一句顺口溜:“东陵(指永裕陵) 狮子西陵(指永泰陵)象,滹沱陵(指永熙陵)上好石羊。”实是对宋陵石雕像长期观察后作出的恰当评价。羊身长216-280、高204-232厘米。连、底座的四面均饰以缠枝花卉。

门狮设置于帝陵宫城四神门及下宫门前,表现出宋皇权的威严和宋皇陵的神圣不可侵犯。背后是神门外的镇陵将军,

神门太监及远处封土。

下宫门太监及封土。据史书记载地宫中陪葬的有珠襦、玉匣、弓剑、笔砚、琴棋以及大量的珠宝、赵光义生前至爱之物等,价值连城。同时永熙陵还设置了大量的守陵人员,除妃嫔、宫女、宦官、杂役外,还有500人的护陵军常年驻守,每年耗资巨大。可惜经历年战乱破坏被盗严重,部门地方已经塌陷,据说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真定人乾州防御使李英之女。太祖闻其有容德,为太宗聘之,入宫生二女早亡,又生楚王元佐和真宗。公元977年薨,享年34岁,暂殡于开封普安禅院。真宗即位后追尊为皇太后,公元1000年四月,祔葬于永熙陵西北,目前陵前有石刻27雕像件。
1981年秋,永熙陵旁的元德李皇后由于当地连降暴雨,陵台南部塌陷,将墓室顶部暴露于外。1984年10月开始历时十个月,河南文物研究所对该陵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玉册、瓷器、铜铁器等181件。该墓室为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地宫平面接近圆形,直径近十米,高12.26米,正中房檐下,砌有砖雕门窗和日用家具座椅等,全部仿木结构,墓壁、门、窗、立柱、屋檐以及墓顶的斗、拱等物,都是用砖(永定陵以后的帝后陵地宫都是石砌)砌成的。两扇青石凿成的大门,宽2.7米,高达4米。门扉上有阴线刻画的“神荼、郁垒”像,除了门神之外,墓室墙壁上还绘满了殿宇、楼台、飞天、花草等图饰。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和银河等图。地宫仿照地面宫殿建筑,整个墓室建造得富丽堂皇。只是不知道为何不对外开放,反而回填了,想必是开放后维护不易,又少人参观的原因。

瑞禽石屏和大象与驯象师、望柱石刻。

随后我们来到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这座陵园就在310国道从陵区南端,交通方便。陵区地势高亢,形胜气佳。陵区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20米,上宫、神门及四角阙台遗址保存完好。现存石雕60件,祔葬有真宗章懿李后陵、真宗章献明肃刘后陵。这里也是北宋帝陵中唯一的收费景点,门票20。永定陵是北宋皇陵中石刻保存最为完好的、大臣陪葬最多的、逸闻趣事最多的一座皇陵。这里的文物管理所也收藏了不少宋陵的石刻,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永定陵四门阙台基址,乳台鹊台基址均保存完好。据统计,整座陵墓四门各有石狮一对。陵前石造像四十八件。东边计十四个石人,2个石羊,两个石虎,两个石马,一个石麒麟,一个石凤凰,一个石象,一个石望柱,西边与东边相同。

永定陵客使像,这是一尊阿拉伯人像,在其他宋陵还没有这种带阿拉伯巾帽,一脸络腮胡的形象。

永定陵瑞禽,比其他石刻更加高大威猛。尽管两只瑞禽的面部都已经被破坏,但是整个造型依然显的比较丰满有力。马头鸟的形象在整个石屏上相当突出,几乎占据了石屏的大部,雕刻技术高超,可以说是永定陵最吸引人的地方。

宫门前一对走狮雕刻精细,纹饰流畅、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艺术的上乘之作。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景德元年,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赵恒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与辽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两国百年间的和平,但其首开岁币求和先例,后留连声色、“好奉道教”,大肆封禅,将国库挥霍殆尽,为大宋衰败埋下了伏笔。他的作品《励学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留传千古。据说修建永定陵用钱100多万贯,几乎占当时全国铸铜钱300多万贯的一半。地上雕刻仅用了62块石头,门石用了14块,地宫却用了27377块。也就是说,被埋入地下的地宫用石占了绝大部分,而且从地面的石雕可以看出,每块石头大概有几吨重。由此可以推断其地宫该是何等规模。

陵门守陵太监。

地宫封土高约15米,底面呈正方形,南北长约57米,东西宽约55米。据说地宫中陪葬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钱穿成或银钱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宝贝)、服饰及种种珍贵器物,还有赵恒的“生平服御玩好之具”,还有赵恒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书”也全部埋入陵中,无一字留存。但不知这些宝物今还安在吗?

在永定陵西北部,有六座陪葬墓,三座为皇后陵,其中在定陵北门西侧的土原上,离真宗最近的一座就是章献明肃刘皇后陵,也就是民间传闻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后陵北部,是宋真宗定陵的其他三座陪葬墓,就是传说中的所谓包拯墓,寇准墓和传说的赵普墓,包拯墓园还收费五块。但前面已经考证过这些所谓功臣墓应该是皇族墓地。史料上关于永定陵陪葬墓的记载,只有一座,宋仁宗早殇的女儿珲国公主,以甲申癸卯藏于庄懿太后之陵域,不封不树,从旧制也,庄懿太后就是章懿李后,北宋皇族未成年的王子公主都是先火化以后再埋葬的,而且都是集中批次埋葬的,所以葬制比较简单,因此不会有高大的封土和石刻。

接着我们来到巩义市区,参观这里的永昭陵,这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生母系李宸妃,被章献刘太后占为养子,史传“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的寝陵,也是北宋皇陵里唯一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恢复重建地面建筑的帝陵,如今的永昭陵庭台、楼观耸立,松柏花木交织,绿荫苍翠,鸟语花香,初步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当年的陵园除朝廷的常规拨款以外,又从内藏库拨钱150万贯、丝绸250万匹、银50万两补充营建费用的不足。同时在永昭陵营建的七个月间,每日征发军士、民夫、工匠、杂役等达46700人之多,现在复建后的永昭陵建筑规模庞大、形制雄伟。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包涵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石马2对、石甪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形神兼备。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为精美,整屏呈长方形、通身雕成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着展翅欲飞的朱雀,美丽的雀尾犹如一把俊扇挥动着风云。浮雕突出表现了鹏图矫翼的雄伟气概,呈现出瑰丽浪漫的画面。

神门西侧的门狮和镇陵将军。赵祯亲政后对外委曲求全,对辽夏岁供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对内首创纸币,设益州交子局;重礼教,封孔子46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世代延续。宋仁宗擅书法,飞白书为一绝。在位42年,为宋朝执政最长的皇帝,任内涌现了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等名臣,为宋代帝王中的名君圣主之一。李约瑟指出,11至12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已达到世界的顶峰,当时的汴梁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此当为仁宗之功。

宫门前地面花砖遗存。

门前一对上马石,周边雕刻盘龙纹,雕工精美,栩栩如生。

灵台方二百五十尺,地宫距离地表深达28米,方广八十尺,地宫整体用青石砌筑而成。地宫顶部绘有天象图,周边雕刻宫殿、生活起居等雕刻,模仿帝王生前起居。宋陵地宫形制和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为砖砌单室墓,约包括永安、永昌、永熙三陵及祖葬于三陵的后陵;第二阶段仍为单室墓,但改为石构,包括永定、永昭二陵及祈葬后陵;第三阶段的墓室分为上下两层,即在石砌墓室内又建造有石椁,包括永厚、永裕、永泰三陵及祖葬诸后陵。北神门西北为祔葬慈圣光献曹皇后陵,陵园建筑遗址、石刻保存完整,是帝后陵距离帝陵最近的一个。这里旁边就是巩义市博物馆,想了解北宋历史,这里是一个好去处。
陵墓上宫整体轮廓保存较好,可见鹊台乳台神门角阙遗址清晰。乳台北137米为神城,中间有石像生56件。南神门两阙东西相距18米,门外有立狮,神城其余三门外有坐狮。永厚陵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

镇陵将军和石狮。这里的石象生很怪异,大多被削去一半,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只门狮保存还不错。

南神门门阙遗址。

南神门下宫人像,感觉好消瘦,不像前期那么丰满,雕工也不行。

陵台前宫人像(贴身内侍),但感觉面部看都看不清。

客使像。

石虎石羊。

马与控马官。

瑞禽(马头凤)。

武将。这里简单介绍下墓主人,赵曙即位后,继续任用宋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对一些弊政进行改革,同时,广纳人才,为国选贤,选拔了一批才行之士充实到官员队伍。另外,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为宋神宗赵顼开创了一番基业。

陵台高14.8米,底部边长55-57米。北宋的一个官员李攸,曾经亲临英宗葬礼,对永厚陵的地宫,陪葬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并收入到一本叫《宋朝事实》的书中,书中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可惜这也为后来被盗掘埋下了伏笔。

宣仁圣烈高皇后陵位于永厚陵上宫西北,离永厚陵上宫西北角阙非常近,仅8米。皇后陵同样有鹊台,乳台,石像生。其陵台高11米,底部边长26米。不同于帝陵的是,后陵的四神门外都是坐狮。高皇后,亳州蒙城人。其母曹氏,是仁宗曹皇后的姐姐,从小养入深宫。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归英宗于濮邸,第二年生神宗。公元1065年册封为皇后,神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高后曾听政神宗朝,是以太皇太后身份在哲宗朝临政九年,被誉为“女中尧舜”,是北宋时期最有权势的一位皇后,但她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旧派,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顽固派首领。她以恢复祖宗法务为由,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将新法全部废除。公元1093年九月因病薨于崇庆殿,享年62岁,祔葬于永厚陵。
永厚陵下宫位于高皇后陵以北约70米。由于修路,建设单位等原因,下宫遗址破坏严重。在南宋史料中,曾经提到过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过厚陵的场景,明确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宫为火焚后的场景,当时距离北宋灭亡不过十余年光景。
巩义除了这“七帝八陵”外,在最初介绍的永泰陵之上的回郭镇、清易镇南原就还有传说中的“二圣冢”,也就是金国为宋徽宗所建的衣冠冢“永佑陵”和埋葬宋钦宗尸骨的“永献陵”。
宋钦宗赵桓在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公元1171年,钦宗归葬巩县宋陵时,金世宗派十万骑兵护驾,目的在于防备南宋突然袭击,却美其名曰:“隆重举行葬礼”。地方官府和群众多不知详情,以致造成后人的多种说法,其实徽宗最终归葬绍兴,钦宗归葬巩县皇陵。
后南宋在绍兴建有宋徽宗永佑陵,杨髡发掘只剩下几根骨头,估计当年在金国已被火化的缘故。
两座陵墓的灵台(墓冢)比亲王墓略大,陵前不设石刻,灵台呈圆(金按一品官埋葬制度,故墓冢是圆形)而不呈方(帝后规格是覆斗形墓冢),没有石刻神道。1958年墓冢封土被平,如今只剩遗址。而遗址夯层坚实,约20米呈方红土掺朱砂,
范围清楚明显,夯土层明显可辨。由于土质坚寸草不生,种庄稼不长泛黄色。”2014年陕西帝王陵文化研究会也曾前去考察永献陵遗址,并且发现金朝砖瓦等残片,但当地考古并未展开,因此具体位置尚不能确认。
前一篇:河南印象——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
后一篇:河南印象——巩义石窟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