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

标签:
二里头夏都遗址兽面纹铜牌饰中华第一爵中华第一龙最早中国 |
分类: 旅游 |
清晨从洛阳出发来到偃师二里头。这里新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
,占地面积24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

游客中心里的历史长轴。

游客不是太多。

中华第一爵。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2089件,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博物馆二楼的数字馆每天四个时间段播放主题为“‘最早中国’探寻之旅”的数字电影。电影内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当年的宫殿建筑群。

人民的生活。

第一展厅外的浮雕。

“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分别由“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三个单元组成。


大禹治水并不是传说。


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记载大禹治水铭文的最早青铜器出现在西周。

大禹。

治水浮雕。

王城岗遗址、禹会村遗址、肖家屋脊遗址、新砦遗址、灰嘴遗址、王湾遗址、瓦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系统地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强调了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游客不是太多。

中华第一爵。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2089件,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博物馆二楼的数字馆每天四个时间段播放主题为“‘最早中国’探寻之旅”的数字电影。电影内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当年的宫殿建筑群。

人民的生活。

第一展厅外的浮雕。

“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分别由“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三个单元组成。

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的《唐虞之道》存简29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1至28.3厘米。《唐虞之道》赞扬尧舜的禅让,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义、孝、悌的品德,是仅见的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禅让”说的专论,为研究者深入研究远古禅让传说及其所涵史实素地,研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禅让理论在学术史上的流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不过这里展出的是印刷品。

大禹治水并不是传说。

《尚书•尧典》记载了上古时代圣王帝尧施政期间的政典,《尚书•禹贡》中国区域地理著作,传为大禹的著作。

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记载大禹治水铭文的最早青铜器出现在西周。

大禹。

治水浮雕。

王城岗遗址、禹会村遗址、肖家屋脊遗址、新砦遗址、灰嘴遗址、王湾遗址、瓦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系统地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强调了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赫赫夏都”由第二、三、四展厅共同组成,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二部分。

二里头出土的陶尊,其肩上的刻画符号按书写方式和后期甲骨文解读,应为“臣曲曲(糟)”3 字,其寓意,当是臣屈身奉上醇酒来供天神享用的意思。

陶鼓形壶,泥质黑陶,圆形口,圆鼓形腹,两鼓面各有象征鼓钉的圆泥钉,鼓身下原有二足,已残失。

二里头共出土了七件铜铃,这是其中的几件。

各种玉制礼器。

玉刀。

祭祀坑中的猪骨遗存。

玉璋。

网格纹铜鼎。铜鼎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1区,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又名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是博物馆明星展品,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I11区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长16.5、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二里头出土的完整嵌绿松石青铜牌饰共3件,此为其中之一,另外两件现藏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

七孔玉刀,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镇馆之宝——乳钉纹青铜爵,于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区,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二里头遗址共出土铜爵12件,是目前该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青铜礼器。

当年的考古工具。

陶爵和陶壶。

明星展品——骨猴,2002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26M6区,高2.2厘米,宽0.75—0.95厘米,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为小孩佩戴身上之物,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斗笠形白陶器,一组3件,直径分别为4.85、5.9、4.8厘米,高分别为2.18、2.85、2.44厘米,和绿松石龙出自同一墓葬。正面似斗笠,背面螺旋形,中心有细小圆孔,每件与一个绿松石珠同出。可能同为墓主帽子上的装饰。

"中华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3号宫殿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此为复制品,真品在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

龙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建中立极”为第三展厅第一部分,主要以二里头文化的自然动植物遗存、城市遗迹和手工业为主体,全面展示夏王朝晚期都城的环境、地理、城市布局、国家结构与生产风貌。

当年的农作物。

陶制动物祭祀品。

鳄鱼骨板。鳄鱼骨板一般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为十分富有或身份高等者所拥有,成为重要的礼器,且在使用中已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制。将鳄鱼的皮这一部分,或制成某种物品,或制成鼍鼓,随葬墓中做为身份地位的标志物,或许已成礼器。当年孔甲吃过的龙是不是就是这个了!?

陶象鼻盉,出土于2002年二里头遗址H57。这件文物通高21.4厘米,由泥质灰陶制成,长颈广肩,腹部急收,假圈足较高。肩腹部饰有凹、凸弦纹和指甲线纹。象鼻盉的制作精致,与觚、爵、斝等器类共同组成“酒器全家福”,是二里头时期广泛使用的酒水器之一。象鼻盉的器顶形似大象的长鼻,长长的冲天流形似象鼻,兽首形头部,小泥饼作为"眼睛",圆腹、敞口、平底、假圈足。这种器物主要存在于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起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说起夏王朝与酒,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夏朝的第六位君主少康,又名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被人尊称为“酿酒始祖”,虽然这位酿酒圣人和夏朝的君王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至今还无定论,但在《说文解字·巾部》中确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说的就是杜康用粮食酿酒。

用3D虚拟再现铜爵的制作过程。

绿松石兽,兽作爬伏状,突目、高鼻、口微张。头昂起,尾下卷,尽显二里头先民绿松石雕刻技艺之高超。

陶器制作技艺。

“回望大都”为第三展厅第二部分,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为知识背景,充分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使观众对二里头遗址及其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二里头遗址布局。

陶制水管。

1号宫殿复原模型。宫殿位于宫城西侧南部,是宫城西路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晚期,是一座建立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的宫殿建筑。整个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北部向内凹进一角;东西长107米,南北宽约99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台基夯土厚1-4米,夯筑质量极佳,用工量巨大。
1号宫殿建筑群由主体殿堂、宽阔庭院、正门门塾、四周围墙及廊庑等单元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据分析,1号宫殿应是统治者发布政令、进行祭祀活动的礼仪性建筑。

坐落于宫城东部的2号宫殿遗址复原模型,2号宫殿基址叠压于3号基址之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3米,东西宽约58米,面积逾4000平方米,台基夯土最厚达3米。2号宫殿也是由主体殿堂、廊庑、围墙、门塾和庭院组成。主体殿堂位于庭院的北部正中,略高于庭院地面,基址上有木骨墙和廊柱遗迹,可复原为面阔3间、四周有回廊的木构建筑。殿堂前有供上下出入用的台阶或坡道,殿旁有两个较大的烧土坑,可能与“燎祭”(用火烧燎牺牲、贡品的祭祀行为)或“庭燎”(燃柴照明)有关。考古学家据此推断,2号宫殿可能为“宗庙”之类建筑。
此处还有3号宫殿遗迹,长150米以上,宽50米左右。该宫殿至少由3进院落组成,已发掘的各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中院主殿台基宽6米余,其上发现有连间房屋和前廊遗迹;中院和南院内发现有成组的贵族墓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3号宫殿被2号、4号宫殿叠压,不能全面揭露发掘,难以知其全貌。根据它们之间的叠压关系,推测3号宫殿的使用时间应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早于1号、2号宫殿,但它的结构却相对更为复杂、规模也更庞大。3号宫殿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建筑,可能也属于宗庙类建筑。因为3号宫殿遗址至今仍无法发掘,因此,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复原的宫殿模型中,只截取了部分发掘结果所做出的基址模型进行展示。在2号宫殿模型中,位于其下的部分开口展示,即为3号宫殿的基址。

意境不错。

“厥土生民”为第四展厅第一部分,该单元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骨角牙蚌陶器出发,结合围绕二里头遗址的各等级聚落遗存,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夏代都城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

精美的墙雕。

各个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意示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里头出土的花纹陶片。

带有刻符的陶片。二里头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共有30多种,这些符号有粗细不同的竖线,十字形、交叉形、簇形、树枝形等,属于形象文字,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1500年。它们和甲骨文极其相似,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文字,因为这些符号刻画在陶器上,所以考古学家们称这些符号为陶文。这些陶文基本上都是单个存在,很少成文,难以作为真正的文字史料,而且陶文发现的数量很少,不像甲骨文大量被发现。也有可能当时的文字写在易于腐烂的其他载体上,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骨制器具。

“巍巍华夏”为第四展厅第二部分,“巍巍华夏”单元讲述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

出土的各种陶器。

当年的考古工作者们。

遗址分布图。


博物馆整体形象就像一条盘旋的龙,最高处的中央大厅隐喻了方形的龙头。把盘龙作为博物馆形体的概念解读,准确地表达了二里头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这里还有楚文化的特展。

荆州三红村李家堰墓地出土的战国“昭王之諻”铜戈。

江陵砖瓦厂出土的战国菱格纹铜剑。

铜提梁盉。

玉壁。

木雕双头镇墓兽,高170厘米,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奇怪的是上面的鹿角不见了。

博物馆的入口区域,有绿松石龙纹饰,使游客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能充分感受浓郁的二里头文化氛围。

考古图片展。

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址介绍。

在博物馆北侧,坐落着占地面积1045.8亩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被誉为“最早的中国”。这里的宫城遗址区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四周有夯土墙,东西宽300米,南北长37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残留的木骨墙和廊柱柱础遗迹和台基,纷纷意识着这里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最早的中国”所在。

三号宫殿遗址旁的“中华第一龙”出土地。二里头遗址还发现许多纵横交错的道路遗迹,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据史书记载,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距今四千年左右,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夏朝只存在于古文献中。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在这里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几代考古人在此地进行了长达60年的探索,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提出“二里头遗址乃夏都斟鄩所在地”这一重大考古论断,虽然河南方面极力将这里定位为夏都遗址,但始终未能得到国内外认同,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有2点,一是代表文明的文字始终未能像甲骨文一样大量出现,虽有些刻符符号,但毕竟太少,又不连贯,没有形成系统体系,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二里头,就如后期的商代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都很少出现,就连殷墟出现的大量甲骨文都是武丁时期的,尚书中提到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这也许就如同二里头一样,是否到时记载用的典册是用竹简一类不易保存,还是没有被发掘出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二里头发掘出来的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青铜器形制大都较为简单,遗址只出土了一件青铜鼎,却造型做工较为粗糙,比起殷商青铜器,可谓相形见绌,这不像是传说中大禹分封九州制九鼎的夏朝。遗址出土了陶方鼎有好几件,它们都是口稍大于底,方体深腹,四足,其中一件还饰有弦纹和曲折纹,并有铆钉形的装饰,与郑州商城出土的大型铜方鼎在形制上非常相近,二里头文化时期可能已经有铜方鼎存在了。在二里头遗址铸铜作坊中,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陶范上发现了精美的花纹,从尺寸推测,用其铸造的青铜器物直径最大的在30厘米以上,目前,这种尺寸的青铜器还没有在二里头遗址出土过,是否后期会有发现不得而知。现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足总面积的2%,希望在以后的发掘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以佐证这里才是真正的夏都遗址。
后一篇:河南印象——巩义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