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印象——东京汴梁:龙亭、铁塔!
标签:
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延福宫潘杨二湖樊楼铁塔公园黄家老店灌汤包 |
分类: 旅游 |
在清明上河园旁看到的中国翰园碑林,这是开封市名人、著名书法家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于1985年发起创建的中国第一座民办碑林。碑林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古今中外诗词、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园区占地120亩,南部为园林风景区,北部为碑刻展示区,展出书画碑刻3800余块,门票40倒是不贵,但对碑刻不是太感兴趣,又喜欢风景文化的就不太建议前往了。

天波杨府建成于1994年,是一座大型仿宋建筑群,搞不懂开封到处都是这类建筑,复建也好,借名人效应也罢,这搞多了恐怕就适得其反了。

原开封华北体育场又叫开封市人民体育场。它曾经是1932年举办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的地方,占地面积8.19万平方米,属于第五批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设施损坏严重,如今仅有上图的南大门留存。现在作为开封人民的休闲运动场地,修建了新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等。

这是今天的旅行目的地——龙亭公园,公园按清万寿宫布局而建。

从北门而入就看到了延福宫遗址,延福宫是帝、后游乐之所,最初规模并不大。宋徽宗即位后不满于宫苑的狭小,遂大肆扩建、营造。延福宫扩建以后,幽雅舒适,宋徽宗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宫苑中度过的,“宫之右为位二,阁曰宴春,广十有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
延福宫向南就是皇宫所在。

芳林苑内的水榭放鹤亭,这里又叫植物园,占地面积6.7亩,不知道这旁边的雕塑是不是李清照。李清照的《新荷叶·薄露初零》里就有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一句,宋人爱鹤,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可谓崇尚之极。

芳林苑内的盆景园,内有九龙雕塑,传说杨家湖北岸有九龙圣母曾在此显灵,至此香火不断。

公园的主要建筑——龙亭大殿,大殿建于明周王府煤山之上,煤山改为大殿台基使用,台基南北长30米,东西宽62.5米,台基高14.5米,砌以青砖,龙亭大殿与高台有三十六丈高,代表三十六天罡。正南青石踏阶七十二级,象征七十二地煞,中置高浮雕云龙石壁,两侧及台上四周均有石望柱和栏板。这里是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原来这里为避黄河河水泛滥之苦,修有贡院,后在贡院搬走后,河南总督王士俊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斥巨资对龙亭山上的万寿亭进行“改造升级”,整修为万寿宫,其正殿装饰豪华,供有皇帝万岁牌,煤山也因此被称为“龙亭山”,简称“龙亭”。1925年,胡景翼任河南督军,开始对龙亭进行大规模整修,大殿两侧的上下蹬道被改建为砖砌的台阶,迂回上下,这种独特的设计保留至今。胡景翼还将龙亭命名为龙亭公园,龙亭始有公园之名。

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贯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云龙石雕上至今还留有赵匡胤当年的马蹄印。二阶道中间饰有石雕云龙图案,其规格居同省之首,宏伟壮观。原来在副台之上也有面阔三间,周置回廊的真武殿一座,作为大殿的前奏,民国时也曾在此处放置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现在都已不在。台中心大殿就是龙亭大殿,为清代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约362平方米,主台的建筑面积约816平方米,四周环以石栏杆、望柱栏板等构件。“龙亭”二字的巨匾,由河南著名的书法家张本逊书写。

这里正在上演“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军校罗彦环责令百官拥立赵匡胤,宰相范质当场质问,周太后最后答应禅让”的故事。不得不说在宋代皇宫旧地演出这出戏是挺有深意的。

殿联“陈桥驿黄袍加身鸿猷安社稷,东京城金殿正位神武定乾坤”由一位时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官员撰书,殿中所悬“励精图治”匾额由时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刘真题写。中间取代万岁牌位的是金銮宝座。

龙亭台基于1994年7月北面自然坍塌达数百米,危及大殿建筑,遂将大殿落架,抢修台基,用现代材料作骨架外砌青砖,并修复了大殿。当时从殿基下的假山上取下两块太湖石,经考证太湖石及其假山应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回望北门,下面造型花圃前面就是北宋皇城北墙遗址,根据考古勘探的结果,北墙全长约570米,城墙残宽约12米,城墙顶部距离现在地表约6米,上面叠压着明代周王府的紫禁城北墙。

另一块宋宫遗石,感觉这两块石头并不奇壮,至所以放至此处,也是为了证明此处的历史罢了。

大殿右侧有石阙,为1923年康有为游龙亭所立。诗文为:"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塔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对联为:"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此诗联原立於东侧阙门上,现阙门上端因剥蚀过甚已移至台后山下保护。

石阙下有四角单檐攒尖顶小亭,亭中有一眼井,口已经封闭。这就是有开封十二眼名井之首美誉的“铁泉海眼”。相传,在宋太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开封遭受大旱,眼看庄稼就要没了收成。东海龙王被宋太祖登基以来的德政所感动,用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一眼甘泉,缓解了旱情。但到了第二年,本来已经暴雨成灾,可那眼“龙泉”依旧涌水不断,却又无法堵住。这时候,东海龙王给宋太祖托梦,说只有用皇帝滴了血的铁水铸造千斤铁柱插进泉眼,才能堵住泉水。宋太祖自然是依意而行,结果涌泉被堵住了。这个为宋太祖歌功颂德的故事,显然是赵匡胤的拥护者有意为之。

殿外四角有谛听石雕。

龙亭之下的主干道两侧,东面为潘家湖,西面为杨家湖。开封历来有杨家湖水清,潘家湖水浑,象征着潘杨两家一奸一忠之说,个人感觉并不尽然。1981年冬,开封市政府组织群众清理龙亭东湖淤泥,发现了北宋皇宫遗址所在地,其地下4—5m深处有清朝的开封省城;12米深处有唐代的汴州城;8—10米深处有富丽甲天下、繁华冠九州的北宋东京城。这也将龙亭的历史追溯至比宋朝更久远的唐代,这里最初为唐宣武军节度使李勉的衙署,五代后梁时期改建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后汉后周亦以此为皇宫。北宋建都开封后此处依然为皇城大内,此后金亦建皇宫与此。元朝灭金后,皇宫慢慢废弃。明朝洪武年间,洪武大帝第五子朱橚封王,在此修建周王府。顺治十六年,周王府旧址曾被清朝作为河南贡院,作为考试场所。当年的龙亭大殿就是北宋皇宫之中的一部分,具体是北宋皇宫后宫之中的御苑旧址,这座大殿从北宋靖康之变灭亡之后一直被金人完整的保留着,据说蒙古人灭金的时候曾经把金国皇帝逼迫到开封城之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座大殿在1919年的时候还是高26.7米,东西长达19.10米,南北宽度达11.9米。历史上的开封多招战乱,1642年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三围开封,崇祯十五年九月十四夜,大雨倾盆,黄河上游决堤,洪水自北奔腾而下,震声如雷,开封城内一片汪洋,官舍民居尽被淹没,仅余数万人出,后历代黄河决口,大水漫灌,龙亭南部逐渐形成了龙亭湖,也称为潘杨二湖。逐渐就形成了“开封城,城摞城,脚下埋有几座城”,这句民间广泛流传的话。

龙亭之下右边文苑阁内有蜡像陈列。

杨业归宋。讲述了赵光义征服北汉,招安杨继业的故事,蜡像右站立者为国公潘美,后因指挥失误,致使杨业丧生,事后也因此削三级,历史上的潘美实为北宋开国元勋,为北宋良将,只是后人为塑造杨继业(杨业)正面典型需要把潘美改成潘仁美,刻画成了奸臣模样。

这个场景就是寇准劝说宋真宗打败辽军后签订澶渊之盟的场景,签约后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也为后来北宋武备皆废,以金钱换和平,最终亡国打下了伏笔。

龙亭景区三面环水,加上每年一次的菊花盛会主会场设在这里,龙亭成了开封的象征。

方形碑亭,亭为歇山,重檐,灰瓦盖顶,亭高8米,端庄大方。

亭内石碑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河南布政使马慧裕所立。碑阳刻有五岳真形图,这是道家的一种符箓,用以刻划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等五座名山。叙五岳真形碑高3米多,原在龙亭之内,嘉庆十二年(1807年),督学姚文田移至龙亭台下东侧,1993年移于此处,碑阴刻楷书"叙五岳真形"5个大字,字体浑厚,为马慧裕书。相传,五岳真形图是西王母给予汉武帝的信物,除开封龙亭之外,五岳都立有叙五岳真形碑。

北宋皇城拱宸门遗址,其实就是后世仿制的建筑,建筑内保存着一段刻石门梁,也就是之前在龙亭大殿平台上看到的那座新石门阙的原物门梁。

回到芳林苑旁边的植物造型园,园内见不到什么造型。

不知这是否是艮岳遗石。

梅园内的北宋遗石。有人说这是60年代龙亭公园内的艮岳遗石“宝月峰”,却不见任何介绍,未置可否。

园内冷清得很。

长廊水榭旁边也有一块,应该是近年来所得。

月季园正为一年一度的菊展准备,旁边的石狮有些年代了。

龙亭左边的“凝芳苑”,园林虽小还有些韵味。

轩外的景云轩也是蜡像陈列馆。

包拯赴任。

王安石变法,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增加了财政收入却“夺穷民之铢累” ,推进了部队建设却依旧“痛抑M士” ,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造成“民苦于役” ,加之朝廷“新旧党争”,最终失败。
李纲复职。

殿前中央置一青石浮雕,四周雕云龙,俗称"龙墩",青石质,四周雕刻云龙,造型庄重美观,雕刻技法细腻,清代曾用它做"叙五岳真形碑"碑座。从雕刻技法和图案造型的风格看,似为明代遗物。

北宋东京城沙盘模型。北宋东京城,又称“汴梁、汴京”, 首次以开放式街巷取代封闭式的里坊制布局,由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外城有城门12座,各城门外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另有水门6座,墙上密置敌楼、马面,四围有濠堑等。内城是当时的衙署、寺观、商肆之地,皇城则据内城西北。城内屡遭黄河水患湮埋,仅存祐国寺塔、繁塔、皇家禁苑金明池、汴河之上的州桥遗迹等胜迹。根据开封宋城考古队对北宋东京外城进行的初步勘探证实,外城西墙长7590米,北墙长6940米,东墙7660米,南墙6990米,均作直线,周长约合今58华里(合29公里),外城形状略呈菱形。比之唐长安城周长约36公里,北宋汴梁明显要小的多了。当时开封人口达100多万,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商业贸易额占全国之半,是当时世界较为出名的大都会。

东京皇宫模型。北宋皇宫,又称皇城、宫城、大内,是帝王生活议政的场所。北宋皇宫的前身,为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衡署,后梁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宋建隆三年(962年),扩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经考古勘探,皇城略呈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为2521米,南墙位于今午朝门处的东西一线,北墙位于今龙亭大殿后墙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分别位于今潘、杨两湖的东西岸。城墙是先垫一层碎砖瓦,再填一层灰土后夯筑而成,每层厚10厘米,夯土内外均用青砖包砌。皇城的位置和规模,与《宋史•地理志》“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周回五里”的记载相吻合。感觉北宋皇宫也是很小,只相当于明代的王府大小,不及北京故宫的三分之二,更不用比唐之大明宫了,这其中原因可能与当时文官集团势强和重视私产有关。

单檐硬山形式的朝门,原为旧万寿宫宫门,与高台上的龙亭大殿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整个龙亭主要建筑在同一中轴线而建,这一轴线也是开封城千年来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未曾变过。

玉带桥前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建筑,称“嵩呼”,为清代开封地方官员在重大节庆或皇帝生日之时,到万寿宫给皇帝遥拜、三呼万岁的地方。据《史记》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到嵩山太室山祭祀,忽闻有人呼喊“万岁”,但山上山下的人都说没人喊。于是,将呼喊“万岁”者确定为“嵩山”,即“嵩呼”或“山呼”,并作为“祥瑞”记录在案,进而把“山呼万岁”或“三呼万岁”确定为臣子朝见皇上的礼仪之一。

探古苑位于潘家湖内的东湖岛上,是根据发生在龙亭一代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而建的。分为北室,东室,西室三处展厅,展示了5组有关龙亭的故事,据说这里已关闭了数年,没有再开放过,难说是未了避免有人寻宝而关,还是开放增加费用也有可能。

大庆殿是北宋皇宫的正殿,也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基址位于玉带桥与嵩呼之间,其殿址已被发掘,其夯土台基呈凸字形,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深60米。台基四壁用青砖包砌,其外环有一周包砌夯土廊庑。

遥望东湖岛。

杨家湖上的湖心亭和远处的断桥,这座断桥是杨家湖为疏浚湖水挖泥而断开的。桥的对面就是清明上河园。
出了龙亭回看午门(南大门),这是座清代风格单檐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五间三开格局。现今龙亭公园南大门(午门)便大致位于周王府紫禁城南门端礼门之上,龙亭公园的龙亭大殿后墙以南‚大致为周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东西两侧置石狮一对,形体高大,雕工粗狂,明人著《如梦录》记述周王府"大门外有石狮子一对,连座高丈五尺,狰狞古怪,宋之镇门狮子也。"《光绪祥符县志》记载,雍正年间修万寿宫时,将狮子移此,迁移时雌狮腿折伤。冯玉祥主豫时,在石狮项下刻"睡狮猛醒,勿伤我种"8字。这座门的位置应该也是宋徽宗所绘瑞鹤图上所示的北宋皇宫宣德门。
宋都御街是一条仿宋商业街,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年建成。它的右边有著名的樊楼,民间传说樊楼是主持修建开宝寺塔的喻皓所建,但是暂无史料可考。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上元节巡行时经过樊楼观看杂戏是确有其事。在北宋时期,这里曾作为最有名的酒楼。达官贵人来此饮酒作乐,往来宾客络绎不绝。樊楼之盛况导致其直接变为酒文化、酒楼的代名词,后世很多诗人直接以樊楼来代指酒楼。“往年灯火醉樊楼,月落吹宵未肯休。不惜黄金追胜事,肯回青眼顾时流。”现在宋都御街这座樊楼是1989年竣工的按照史料仿修的建筑。现因经营问题不对外开放。

离开龙亭向北来到铁塔公园,铁塔建于公元1049年,是北宋留存至今唯一尚存的建筑(繁塔虽比之要早,但在明初被拦腰截断,现仅剩三层),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塔高55.88米,八角13层,是中国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砖塔,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浑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现在此处还在整修不对外开放,不过可从侧门进入。

该塔整体造型秀丽挺拔,琉璃构件光彩亮丽,整个塔身由下至上逐层递减,形成自然收分,呈现出宋代佛塔刚劲有力的轮廓特征。塔身采用许多结构砖,砖与砖之间有槽有眼,互相咬合,严密合缝,砖的形状达28种之多。外壁装饰有飞天,降龙,麒麟,伎乐等五十多种图案。塔的整体轮廓呈角锥形。塔内有砖砌的塔心柱,柱的周围筑盘旋踏道,共168级台阶,使塔心柱和塔壁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抗震性能的整体。塔内还有明代铁铸佛像数尊。极顶一层原有铁坐佛一尊,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去,只存有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扇面形石刻。
登塔时,由底层北面洞门盘旋而升,登到第五层可以看到城内景色,到第七层可以看到城外平野和大堤,到第九层能遥望黄河如带穿过茂林,到第十二层目力所及,直接青霭,这就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铁塔行云”。塔旁边就是河南大学,原铁塔就归大学管理。

回到翰园对面的黄家老店吃饭。老店于1915年创建,当时是“黄记小饭馆”,后来黄继善于一九二二年在山货店街创建第一楼,成为开封一绝,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第二代继承人黄思忠一九四二年跟伯父黄继善学技,他独得家传,后回来后将饭馆改办黄家饭店。

创办人是饮食名师黄思忠。黄思忠是黄继善的侄子,他13岁入学徒,得真传 ,学就一手好手艺。
他这几十年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和提高,退休后又传给第三代继承人黄勇军、黄勇建等数十人。

杞县红薯泥,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作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登上了国宴的餐桌。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个人感觉像南瓜粥,就是甜了些!

黄河鲤鱼焙面是河南开封的一道传统名菜,也是河南十大豫菜之一。 鲤鱼焙面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它是选择开封黑岗口到兰考东头这段黄河出产的约一斤半左右鲤鱼,这种鱼肉味纯正,鲜美肥嫩。鲤鱼经初步加工后,两侧改刀,下热油锅炸透,加入白糖、香醋、姜末、葱花、料酒、食盐等,兑入开水,用旺火热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进炸鱼,交上芡汁即可。面条选用手拉龙须面,其最高标准是细如发丝、能够穿过针眼,更为具体的“指标”是:两斤和好的面能拉出十三环,可出十五份菜。食用时一半酥、一半软,美味无比。

吃起来感觉像糖醋鲤鱼。微甜有红烧鱼的感觉,但现在黄河鲤鱼多为人工饲养,肉质偏老,面如龙须酥,感觉不错。

夜色中从北站离开这座北宋汴梁。开封给人的印象是拥有影响深远的“宋文化”,作为宋朝的“东京城”,还曾经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可谓风光一时,现在的开封充分利用了这一文化,新建了许多景区,比较成功的就有前面提到的清明上河园、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打着恢复艮岳的名义就是一个宋代武侠和传统宋文化技艺的表演场地)、开封府等地,这些地方把宋文化从建筑、文化展示、演出推升到了一个很好的高度,却与经营效益结合的很好,但弊端也在这里,开封是一座城市中轴线千年从未变动的都城,开封的“城摞城遗址”在全世界范围都十分罕见,令人惊叹,但在为数不多的景区里面却没有介绍,感觉开封就热衷于投资去复建些仿古建筑群,就没有好好利用龙亭、铁塔、金明池等的宋代遗址去开发利用,像现在这种有真东西,老遗址却不开发,处处想着用仿古景区去挣钱,这种考虑不长远也没有历史格局,不知道当地人是怎么想的,还有就是开封的城市街道交通混乱,部分道路和建筑显得老旧破败,与开封打造的大都市形象不符,自己感觉有很多高校如河南大学还有很多工业企业都迁往郑州,开封经济几年来都是倒数,开封真的需要加油了!
前一篇:河南印象——东京汴梁:开封府!
后一篇:河南印象——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