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峪温家老宅

标签:
宝鸡晁峪温家大院举人城甘峪村家训 |
分类: 发现宝鸡 |
独卧西山荒原深处80年,久历沧桑的甘峪温家老宅像一名顽强的老人,任凭雨打风吹,青山依旧,几度夕阳;但是现在,他病了!去年秋季的两场暴雨,冲垮了支撑他躯体的人字形山墙。惠家“举人城”坏了,拆了,扶风另一家姓温的大院破了,修了;而甘峪温家大院,是下一个“举人城”,还是下一个温家大院?一声叹息,或者是一声呻吟,来自九泉之下的温老爷子,这个曾经西府地区最大规模老宅院的创建人,在起梁子的那一刻,曾经憧憬老宅百年、千年长存于世,子孙万代乐业于此……
温老爷子的家训和憧憬
民国二十一年(1932)某日清晨,宝鸡晁峪乡甘峪村,温家温老爷子守在一座正在起建的新房子旁。
快晌午了,四子温尚信方才姗姗来迟。
“叫你监看着磨砖瓦呢,你咋个才来?”温老爷子严厉地责问自己的小儿子。
温尚信揉了下惺忪的眼睛,说:“大,那砖瓦结实就行咧,还磨它做甚呢?”
老爷子戗他:“那你也就住旧屋就对咧,还搬新屋做甚呢!”
温尚信陪笑道:“大,额大哥做了区长,衣锦还乡,花大价钱盖了这院房子,一溜十三间,叫额们兄弟都住过来呢,哪能单单剩下额……”
听这话,温老爷子气消了。他养有四个儿子,仁义礼信。老大尚仁当上区长后公务繁忙,老二尚义在虢镇照看那边的铺子,老三尚礼在清姜收租子,哥仨都顾不了家,唯有这个老四留在身边,这次盖房子还得指望他出力呐!
像旧时西府地区许多老人一样,温老爷子是一个做事严谨、认真的人。新房从椽子、门板到石材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百年大计啊!不光要结实,还要美观,不精心哪成?他常用“勤能补拙”这个口头禅教育儿子。
“勤能补拙!”老爷子声若洪钟:“在新房门匾上刻上,勤能补拙!额们温家人要世世代代记住这句话。人不在聪明不聪明,在你肯干不肯干,尽心不尽心!”
“额哥说蒋委员长最近说‘生活维新’——要提倡新的生活方式。额哥是区长,要带这个头呢。他让在门匾上刻上‘生活维新’呢。”
“并行不悖!”读过些书的老人家继续给儿子上课:“上面一块刻勤能补拙,下面一块刻生活维新。咱们温家,就是要守住‘勤’的传统,也要带‘新’的好头!”
尚信答应一声刚要走,温老爷子又叮咛他一番:把饭做好,叫工人们吃饱,都是街坊,能吃才能干;工钱也别扣,做事厚道些好……
此时,雕花刻草的门窗堆成了小山,长长的院墙也总算磨磨蹭蹭地砌起来了,院墙后边的柿子树挂上了红彤彤的果子。看着眼前一派红火的景象,温老爷子嘴角露出了笑。
他就要看见,一座又气派、又轩敞的13间大宅院拔地而起,温家的子子孙孙们,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生活在这个大院子里,幸福,和谐,百年,千年!
温家人告别四合大院
十年后的1942年,随着家业扩大、人员增多,温家又盖了一排13间房子,加上东西厢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落。
大院占地6.5亩,屋舍共有53间,南北相对两长排26间的清房,东西6间厢房,院子前庭11间马房,后院有长工住房6间,此外还有磨坊、鸡舍、厕所4间。
房屋砖木瓦结构,使用的木料质地非常细腻,檩条、柱子、顺椽大小、粗细都严谨规范,工整一致,做工非常讲究。其中门窗上的、厅道里的、房顶的精雕细琢,自不必细说。
大院建好后,容纳居住温家四兄弟四十多口人和20名长工,还有许多的骡马和耕牛。温家大院盛极一时,名闻西府,无论其占地规模、开间数量还是入住人口,与当时的光芒村惠家宅院、凤翔县城周家大院和扶风的温家大院相比,都毫不逊色。
但天不与人谋。1952年,温家大院在土改时被分给了13户贫下中农居住,温家四兄弟,死的死,散的散,从此天各一方,离开了他们的家园。动乱年代里,院中门板、木雕和屋脊兽等被偷盗、损毁严重,前庭和后院也平了。但温家老宅的主院落,依然在浩劫中挺立至今。
甘峪村里流传个说法,温家老宅,谁住谁倒霉。据居住在温家大院的王新学讲,他们王家,以前给温家做过长工,土改后给分了房。他小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住着七八户人,后来老掉的,迁走的,到如今只剩下王姓和唐姓两户人。对老宅人丁渐稀这个现象,村民认为是新人“镇”不住老宅院。
老宅旧主当然也没有忘记他们的故土。王新学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家人从台湾回来看过,男女老少许多人,照了很多像,还架梯子上阁楼,看了又看。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听说宝鸡的温家后人,有省委某部任职者,也有在宝鸡市某国企任高工者,不过他们都极少回乡。
大院的未来命运引人关注
甘峪村主任张军军这些年来一直守望着大院。
“我每次都来看房脊,你看北面的这一排房脊线老是直的,说明地基没有下降,当年基础打得好,房子质量也好;南面这一排早几年就弯了,并不是房屋质量不好,而是这一面建在洼地上,有水,时间久了地基下陷了。但南面房照样住了一户人,因为梁柱都没问题。”张主任说。
但去年秋季的两场暴雨,让张军军开始担心起来。
暴雨将北面房子的一侧人字形山墙冲倒了一大块,没坍塌的一部分也支离破碎,岌岌可危。老房开了口子,雨水疯狂地倒灌进去,里面的檩木裸露着,老张不知这些老房的筋骨能否禁得住风雨的考验?
山墙倒了,渭滨区文化馆来人看了看,说要保护,但至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山墙就那么趴着。
大院里的人想自己修一下,但区上不许,因为这是老宅,要上会研究,拨资金专业修复。
关于温家老宅的保护,张军军和王新学只知道一个上面的规定:可以住,不能拆,不能卖。至于老宅究竟有哪些保护方案和应急举措,他们都不清楚。
“照眼下看,这更像是让老房子自生自灭的一个举措。”王新学无奈地说。
自生自灭?并非没有先例。本博曾经多次报道过的陈仓区光芒村惠家老宅院--“举人城”,几年来不一直是残垣断壁,毫无起色?凡是去看过的人,没有不扼腕叹息的!甚至有民间人士提议,愿意把老房子的木料砖瓦买下来,选址另建一个“举人城”。
与“举人城”相比,另一个老宅院——扶风温家大院则得到政府有效地保护。那个温家比这个温家晚建六年,建筑结构和规模相当,若论坚固度,则比甘峪“老大哥”逊色不少。它的地面、梁架、屋面、脊兽和墙壁等多处自然破损严重,经多年争取资金,扶风县已在去年完成了修缮工作,一座历史文化名宅重焕生机!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宝鸡市仅存古民居19处,市区北城巷有清初老宅5处,总面积1800平方米。扶风、眉县、凤翔、陇县、金台、渭滨等六县区乡镇有明清古民居14处,总面积5007平方米,多为零散分布、面积不大的民房。较完整的院落仅有5处,其中就有两处同姓大院--温家大院。
甘峪温家大院,难道真要等到像他的兄弟一样伤痕累累才得到足够的重视?谁都知道等到那一日的成本会很高,泉下有知的温老爷子怕是也不愿意等到那一天。或者,像举人城那样,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自生自灭——
温老爷子哟!镇定,镇定,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