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洞里吟唱“老来难”

标签:
《老来难》药王洞杜牧孙思邈文化 |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三十三
巨侃
“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
……
7月6日下午,在陇县城北北坡村的药王洞庙房前,72岁的王老太睁着有些昏花的眼睛,指着一块石碑念叨。
石碑半人多高,圆弧面的碑头刻着“老来难”三个字,字下面刻画着一个长须飘飘、眉头紧锁的光头老汉的头像。老汉的眉梢耷拉着,双目间透露出一股子悲戚神色。只见他伸出左手捻着垂下的胡须,好像在摇头喟叹,又像是在悲愤地诉说——
“雀蒙眼,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憨。亲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
……
碑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弯弯曲曲的小字,细看这些小字原来是一幅文字组合画,它们上下左右迂回绕连,组成了一个身穿长袍的老人轮廓。在文字画的两边,还阴刻着8个老人图案,老人形态各异,共同之处是都拄着一根拐棍。
王老太起初还指着碑上的小字念,念着念着就背诵开了。看得出来,老人家对这段名为《老来难》的顺口溜很熟,早就背下了。
《老来难》碑除了这些文字画,没有落款,碑是谁在哪年刻的,没有人知道。在庙里居住多年的王老太说,关于石碑的来历,和多年前曾在庙里生活的一个李老太有关。
她讲,几十年前,药王洞里住着一个李老太,李老太在这里的伙房给人做饭,做到这里的庙房一间一间地建起来,李老太老了,身体也不行了。在她92岁那年,家里来了人,把她接回了宝鸡县功的家中,但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
据传,李老太有三儿三女,但不知啥原因,子女们都不管她,她脾气倔强,独自跑进庙里生活了几十年。临死时,还惦记着在药王洞时请人刻的碑——就是这块《老来难》碑,她希望在自己老百年之后能把碑立在身边。但碑刻好后,刻碑人为了不刺激李老太的儿女,将碑留在了药王洞里,为的是昭示后人,教育天下所有的年轻人孝老敬老。
宝鸡民俗研究者李春林指出,《老来难》顺口溜朗朗上口,但民间古已有之,并非这名李老太和刻碑人的原创,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牧775年所作。但此说恐怕有点牵强,因为杜牧只活到49岁,不大可能有这样感同身受的体会。之所以有这样的附会,也许是传说者借杜牧之名来劝谕世人罢了。不过其语言通俗,描述细腻,道尽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万般苦痛,规劝人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也算是用心良苦。不知啥时候,有人用这首《老来难》文字拼写出一个老人拄杖的画像,衣衫褴褛,形象很是逼真,在民间久传不衰。这块《老来难》碑,也是依样仿刻上去的。
《老来难》碑立在药王洞里,药王洞的药王神孙思邈,史载活到了101岁,他的晚年,不知幸福不幸福?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子女长期不回家看望老人的,将依法追究。但愿从此以后,人老不再难!也让《老来难碑》的故事成为历史中的传说。
前一篇:晁峪温家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