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盒上錾刻着文人影像

(2012-07-04 14:52:04)
标签:

陈寅生

铜墨盒

收藏经

文化

分类: 收藏世界

巨侃

说收藏世界,包罗万象,在玉器、字画和明清家具等主流收藏趋之若鹜、炙手可热之际,宝鸡有个收藏爱好者却独辟蹊径,近些年一直潜心经营一项冷门收藏——刻铜墨盒。这位藏家就是被业界誉为“墨盒大王”的杂项玩家赵宝学。
日前听说宝学新得一“宝”——清末刻铜大师陈寅生刻制的一方宝盒。几位藏友急欲开眼,宝学起初不肯,后来禁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再加上几盅白酒下肚,宝学终于放言:“那就看看去!”
来到赵家,待宝学将他数年积累的各色各款铜墨盒展示时,众人不禁目瞪口呆,宝学说:“这只是一小部分,太多了!都取出来不方便。”
先看这方寅生宝盒,方形扑克牌大小,黄铜作面,紫铜作底,铜面上錾刻“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 节录文赋”等数列洒脱流利的行楷字,落款“寅生刻”三字,底铭“同古堂”宝印。
熟悉古玩字画的都晓得,陈寅生乃清末民国刻铜名家。他是清同治秀才,通医学,能书善画,首创在墨盒上的刻铜艺术,邓之诚《古董琐记》说:“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陈寅生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其代表作品有楷书“兰亭序”、“出师表”等。
这方宝盒上的诗文取自大诗人李白文赋,系李白宴会从弟时诗作序言里的一部分,虽有“浮生若梦”的无奈感叹,但更多的是激励从弟们珍惜光阴、昂扬进取的豪迈激情。观此墨盒,包浆老旧,厚重紧密,诗文虽刻如写,不见刀斧;打开视之,内壳墨迹虽干,仍有墨香溢出,清末文人旨趣可见一斑。
 除了这款名家墨盒,宝学还藏有清代及民国时期各种铜刻墨盒四五百枚之多!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诗文和存念,例如“文宝款”“悟以往之不见 知来者之可追……”取自陶渊明田园诗句,上款“凤翔兄清玩”下款“弟竞芳赠”,系清末文人之间的笔砚交流,这位“五柳先生”的粉丝希望他的朋友效法渊明,有“舍”才有“得”,要勇于摒弃过去,把握当下;“东兴永款”“日觉儒风薄 谁将霸道羞 乱臣无所惧 何用读春秋”,系南唐名士徐铉亡国后讥讽赵匡胤的话,墨主应该是一名愤世嫉俗之辈,对世风颇为不满;“瑞珍款”童子摘蝉图,笔画线条古朴流畅,儿童形态可爱,富有盎然趣味。其中很多墨盒的款号都是当时北京的名号,名号多,题材丰,数量大,品类全,“墨盒大王”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看了这么多墨盒,众人心中有个疑问:古人不是有砚台吗,墨盒的产生有啥实用价值?
宝学答:铜墨盒产生于清代道光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那时还没有现成的瓶装墨汁,砚台上磨出的墨汁被风吹后容易干,于是铜墨盒就应运而生了。铜墨盒大多用白铜、黄铜做外壳主体,其内胆多用紫铜,因为紫铜不易腐蚀。比起石砚来,铜墨盒更轻巧灵便,储存墨汁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以备书写之需。另外,铜墨盒光泽柔亮细润,除了作文具还可在手里把玩,实乃清末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居家、旅行之必备佳品,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有人问:墨盒带在身上,随写随用,固然方便,但如果墨汁溢出来,不是洒在了身上?
宝学笑答:清代的文人雅士出去游玩时,随身携带的墨盒是空的,走到哪里,诗兴大发,需要动笔时,取出墨盒找点水现研现用,用完倒掉残墨,装兜里继续转。所以我们看到的清代墨盒,有很多尺寸很小,就为便于携带,最小的袖珍墨盒直径只有一厘米,当然我这里还没有。
墨盒收藏算是个偏门,依你看,这一行的收藏价值何在?众人步步设问。
“墨盒大王”从容作答: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两个一模一样的墨盒,一个墨盒一个个性,即使是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或规矩工整,或出奇守正,或飘逸奔放,或淡泊自然,在它们身上微缩着中国文人的影像。当你静静地欣赏把玩各式旧铜墨盒时,你好像在和旧时文人对话,有一种无上妙趣!具体说,我一般从6个方面判断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看名号。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墨盒的名家有陈寅生、张樾臣、万礼斋等,他们刀法清新,字字珠玑,有较强的艺术性。如《古玩史话与鉴赏》记载:“陈寅生的刻铜作品,成为清代刻铜艺术珍品,亦属珍贵文物。”他的刻铜艺术代表了清末民初刻铜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曾极盛一时。此外,铜墨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同古堂、淳菁阁、荣宝斋、两明斋、万丰斋、愚得阁等。他们把铜墨盒推向刻铜艺术顶峰,使其成为集文字、图案、纹饰、款识为一体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看题材。刻铜同刻印、竹雕和制壶一样讲究名人效应,所以铜墨盒的题材以名人书画最具价值。当年,齐白石、陈师曾、寿石工、林琴南等名家都曾为刻铜艺人提供过画稿,他们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等,为墨盒增添了文玩韵味和艺术气质。
看雕工。墨盒的雕刻艺术表现手法是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刻铜墨盒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或采用照相腐蚀手法,变化多端。或仿石雕、木雕、砖雕,深则入木三分;或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浅则细如发丝。
看材质。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和黄铜,民国以前多为黄铜。它们大多以白铜、黄铜制作外壳,也有鎏金的,并辅以紫铜为内胆。一般来说,以白铜为原料制作的铜墨盒光泽柔亮,摩滑细润,盒面所刻文字、图案表现力强,背景突出,铜质越白亮,越有收藏价值。如果极好的工艺发挥在黄铜上,也值得收藏。
看年代。从年代上看,清末民初之际的刻铜墨盒目前价格尚处启动的初期阶段,其价值仍被低估,升值空间较大,民国后期至解放初的价格一般。每一件墨盒都有它的特点,要从铜质、做工、刻工、使用状况、包浆程度各个方面观察是否是当时的产品。
看品相。虽然铜墨盒是金属材质,不易碰裂,但其盖部边沿材质较薄,而且许多流传下来的铜墨盒多为使用品,残留墨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边缘易腐蚀,四角易开裂,但古玩市场上以新品做旧的铜墨盒到处可见,所以应仔细观察上述部位是否更换或修补。同时在收集中要特别注意墨盒是否损裂,是否平整完好。
……
“墨盒大王”娓娓道来他的“收藏经”,众人都听呆了!缓过神来,一位藏友向“墨盒大王”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我看你收藏的墨盒,很多底部铭款处都有坑,大小深浅各异,这是咋回事?”
众人一看,果然许多都是,就把征询的目光齐刷刷射向“墨盒大王”——
“清朝文人爱吃核桃补脑子,墨盒是最便利的砸核桃工具!”
说完这句话,不仅众人笑,“墨盒大王”自己也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