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巨侃
巨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8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府彩绘 千年老树发新枝

(2012-07-04 14:56:52)
标签:

罗氏

蟠龙镇

彩绘

文化墙

西府

壁画

旅游

分类: 文化

 巨侃

6月12日,在西府彩绘艺人罗蜀粱引领下,记者驱车登上北塬,一路穿乡过镇,乡村文化墙点缀在村口道路两旁及青砖红瓦下,一排排,一道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亮丽,格外醒目!在塬上的几处幼儿园里,记者更为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寝室里憨态可掬的笨笨熊,还是走廊上古怪精灵的机器猫,在西府彩绘艺人的画笔下无不活灵活现。原来西府彩绘艺人手中的画笔,不光能画“庙活”,画起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来,同样妙趣横生!
彩绘艺人罗蜀粱自豪地介绍:这些彩绘全部都是他的作品。他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彩绘文化墙和校园彩绘,遍布北塬一带的乡镇。古老的“庙活”彩绘技艺在校园绽放新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焕发新颜,从42岁的罗氏彩绘第四代传人罗蜀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庙活”没有“死”,西府彩绘,老树发新枝!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彩绘和壁画 庙活技艺愈老愈醇

 

西府彩绘艺人的老本行是古建筑的油饰、彩绘、人像雕塑和壁画。西府人把这行当叫“庙活”,顾名思义,就是庙里的活计。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庙活”很老。拿罗氏彩绘来说,罗蜀粱所在的蟠龙镇塔寺头彩绘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唐中晚期非常流行,清末达到鼎盛,祖辈技师多在宁夏、甘肃及周边地区进行古建彩绘及雕塑,风行西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庙宇多被乡村学校占用,后来又破“四旧”,古建彩绘没有了用武之地,繁盛千年的“庙活”一下子处于濒危状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化恢复,西府“庙活”又“活”了。
罗蜀粱回忆,他八九岁时就跟着父亲用高粱秆学做人像——将高粱秆连根拔起,用带土的根须捏作头,用高粱秆和木棍拼成骨架,然后用泥巴裹身,最后穿上废布做成的衣服……十几岁时,他跟随父亲走甘肃,上宁夏,进寺出庙,访佛问像,学到了不少宗教文化和礼仪文化。1988年,在父亲的帮带下,19岁的他正式拿起毛笔排笔和刀剪夹子,走寺串殿做彩绘、画壁画。到父亲离世时,他已炼就了一套从设计、打桩粗塑到细勾、上色和贴金的独特彩绘制作工艺。
庙活艺人是脚手架上的艺术家,可这艺术家不是好当的,“彩绘时,往往要在楼额和横梁部位高空作业,练就一手‘悬笔’的本领那是一名彩绘艺人的基本功。为了练好‘悬笔’,父亲在我右臂上绑上石头,头仰着,凌空作画,一画一整天,画笔一放下,父亲的鞭子从下面就甩过来了!功夫就是这样在实践中练出来的。”罗蜀粱说。
从业24年,罗蜀粱用父亲传给他的毛笔排笔、腻子刷子、线包抹子、刀剪夹子和勾画工具,创作出一系列庙活作品,金顶寺、接引寺和炎帝陵,真武大殿、兴龙寺和三清殿,都留下了凝结着他汗水和精神的彩绘、壁画作品。随着慕名找他做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问题他不能不考虑了:彩绘这门古老的技艺该咋传承?
后来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同志提醒他:建立文化传习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于是,他先是申请了区级非遗保护,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他的罗氏彩绘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了非遗保护撑底,他办起了技艺传习所,组建了彩绘团队,过去的单打独斗或者临时拼凑变成了“正规军”,自己的身份,也由一名走村串巷的泥耍艺人变成了古建公司的经理人。
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在仔细考察罗蜀粱的彩绘作品后,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价值:罗蜀粱的民间彩绘与现代的绘画技艺相比,有地扙、打裹、着色和罩油等独特工序,做工精细,图案优美;壁画采取人物线描手法,上彩点金,色泽鲜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都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壁画的想象构思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他的技艺是地道的西府传统手工工艺,沁润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由于技艺别具风格,以蟠龙镇塔寺头罗氏彩绘和扶风李氏“绿蓝草”彩绘为代表,千百年来西府“庙活”一直深深扎根于西秦大地,影响遍及西北五省区,成为除北京皇家和玺官绘、明清庙宇旋子绘和江浙苏式园林绘之外的地方民绘之一。

 

儿童卡通绘 开创校园新天地

 

步入位于北坡上的金台区陵塬幼儿园,一股童真、童趣、童稚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你瞧:园门外的粉墙上,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手舞彩条,起劲地唱啊跳啊在欢迎你;园区里,凶狠的鲨鱼变成了乖乖听话的梦想之舟,载着你远航;唐老鸭和米老鼠,正躲在楼道的一角作怪;调皮的猴子在楼道里爬椰树摘五彩椰果;打着黑领带的狗熊博士在学习室里教小松鼠学英语,两个小朋友头戴潜水镜,在活动室里潜入深海探宝;活动一天该睡觉了,笨笨熊其实一点也不笨,他第一个站在盥洗室的门口,拿起牙刷,认真地刷牙,然后走进漂亮温馨的寝室,哦,我要睡了!小朋友们,安静……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看着自己一个多月前刚刚完工的卡通墙绘,罗蜀粱笑了。
耍“庙活”的走进幼儿园,捏佛像画壁画的手画起儿童画,在旁人看来还不是小菜一碟?
不是这样,罗蜀粱说,画惯“庙活”了,画起儿童画来还真是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首先选择题材要对口。比如在二楼的过道里,他最初画的是一组十二生肖动物,画好后,园方觉得十二生肖这种题材太民俗化,放在幼儿园里不合适,就返工改成了卡通人物。
其次表现手法不同。因为儿童画不是线描,讲究形态变化,传统手法人的三庭五眼,在儿童画里要变形。原来的体型比例要变,原来流畅的线条描绘要变成“钝笔”和“曲笔”,既要画面看上去干净精练,又要把儿童的情趣表现出来,让小朋友们和老师喜欢,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还有就是颜料问题。凡是房间内的墙画都采用较贵的丙烯颜料,这种颜料耐腐环保,不像一般的涂料散发浓烈的气味。罗蜀梁说,一些乡村幼儿园的文化墙用的还是涂料,儿童需要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就从涂料的变化开始吧!
陵塬幼儿园文化墙建设从3月份开始,5月初完工。罗蜀粱带领六七个画匠和徒弟,加班加点,精心绘制,忙碌了一个多月。陵塬幼儿园文化墙建成后,成为镇上、区上的一个样板。虽然比画壁画费工费神,但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容,罗蜀粱很欣慰。由于对乡村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贡献,罗蜀粱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刚刚被宝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先进个人。

 

乡村文化墙 庙活走进新农村

 

金光万丈,碧澄如洗,阳光下的云彩条分缕析,很知趣地挂在远山的头顶。太阳在关照着大地,大地一片褐黄。收割机正在远处的田间地头忙碌作业,近处已经收割的麦田张扬着笔直锋利的麦茬。在路上、在村口,脱穗的新鲜麦粒铺满了路面,处处是农人们扬场的身影,好一幅夏忙图!
但比夏忙图更吸引眼球的,是那一幅幅、一排排与天地相辉映的乡村文化图。
乡村文化墙绝对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抹亮色!青砖红瓦白墙的漂亮农舍由于它的点染,多了一种灵动韵味,多了一些文化氛围,更多了一股干劲,一股热情。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一路看来,乡村文化墙的主题大致包括三大类:廉政文化、农村政策和民俗文化宣传。
在蟠龙镇冯家崖村文化墙上,记者看到一幅名为“下好这盘棋”的宣传画。画面上是一张草绿色的象棋盘,河界写着“建设新农村”,棋盘上双方的棋子不是车马炮,而是“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棋子。这幅画构思很妙,草绿色棋盘象征农村这片沃土,棋子上的内容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心声和要求。绘制者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了一个大主题,确实“棋”高一着!
另有两幅农家门口的彩绘画是反映移风易俗的,左边一幅画叫“聘礼”,画的是月儿弯弯的夜晚,一对乡村青年幽会在一棵大榕树下,小伙子向姑娘送聘礼,聘礼不是戒指项链,而是科技书籍。姑娘手抚油黑的长发,望着这份特殊的聘礼露出会心的微笑。这幅图虽然创意有些夸张,但表达了设计者倡导文明新风的愿望。右边的一幅叫“不要一直依赖老人”,画面上一家三口扛着一个大勺子,雄赳赳地开步走着,走在最前面的小孩子用手托着勺把,与大人的步调保持一致,很是可爱。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西府彩绘 <wbr>千年老树发新枝


倡导孝亲的“二十四孝图”长卷古色古香,很有壁画的味道。此外,宝陵村的反腐倡廉文化墙也让人过目难忘……
“蜀粱,家里麦子收了没?”不断有人停下手中活,和他打着招呼。看得出,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和他很熟捻,对于他绘制的文化墙,大家都直竖大拇指:颜色很靓,很漂亮,一看就是他的风格。
罗蜀粱享受着这一切,风光和人脉,他就像一名自豪的农场主,带人参观他的劳动成果——那绵延在草甸上的白肥羊群,那奔驰在草场上的健硕骏马,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麦田……
此刻记者突然感到,面前这个朴实敦厚的汉子才是北塬上的主宰,北塬孕育了他,他传承了古朴厚重的北塬文化,并且正在推陈出新,不断反哺给这片土地。“庙活”彩绘的路,势必越走越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