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晶收藏 东西文化大碰撞

标签:
郝天喜矿物晶体观赏石东西文化文化 |
分类: 收藏世界 |
巨侃
5月13日,市区藏宝楼某矿物晶体店铺迎来一群来自韩国的客人,他们在一块块五彩斑斓的天然矿石间走过,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为首的韩国首尔大学地质学权教授停下脚步,指着展位上一块高约一米多的柱状矿石说:“这是萤石白云母和方解石共生晶体,这块矿石太稀有了,太漂亮了!应该把它放在地质博物馆里。”
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频频点头,他叫郝天喜,宝鸡矿物晶体收藏爱好者,从2000年开始矿石收藏,如今集有全国各地及国外出产的各种矿物晶体数百块。着迷上矿晶后,以前集的观赏石一下子失去了兴趣,现在正打算处理掉。他透露:韩国人看上了这块产自湖南的萤石白云母晶体,出价27万元想买,但他只收藏不卖。
矿晶到底是啥?收藏价值几何?矿晶收藏给中国的传统集石观带来啥变化?且听郝天喜为我们道来。
矿物晶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西方有一句谚语:石头是上帝随手捏的,矿物晶体是上帝用尺子丈量着精心设计出来的。
地球忍受着阵痛,带给人类这瑰丽的艺术品。几乎每一次地壳运动,都在地下岩石间产生裂缝、空洞和空腔,地球的羊水——岩浆从这里流过,滞留下来,经过洞壁长时间的炙烤和压迫,流体和围岩融和、冷却、凝结,于是最美的东西——矿晶产生了。
它们或躲在岩石的罅隙里,或藏在地壳深处的空洞中,结晶于形形色色的矿物围岩上,形成接近完美、绚丽夺目的簇状集合体。
它们拥有其他石头所不具备的“精心设计”的几何结构。你看!所有的晶体都有棱有角、有规有矩、平整光滑,像被人精心切磨、雕琢过似的。初看它们的人往往被其奇妙的形态所折服,甚至发出疑问:“这些小晶片,是人工粘上去的吧?”
它们拥有彩虹般艳丽的色调。你看!红艳的辰砂、雄黄,翠绿的孔雀石,金黄的自然铜,黑亮的锡石,透蓝的海蓝宝石和洁白的长石;如果几种矿物共生,如紫色萤石与透明水晶和黄铁矿共生,颜色组合更为奇幻!
它们拥有宝石般璀璨夺目的光泽。云母、孔雀石闪着珍珠光,闪锌矿和方解石闪着温柔细腻的油脂光,辉锑矿闪着金属光,当你转动晶体时,五颜六色的光彩在各个晶面上变幻,在各个点线面间闪烁跳跃,此起彼伏,璀璨无比。
它们拒绝模仿——矿晶很难人工制造,尽管人们在实验室或工厂里制造出少量的人造金刚石、人造压电石英,但成本十分昂贵,观赏性无从谈起;它们从不一样——即使同地同矿出的同类矿石结晶,其形态也是唯一的。
所以,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在《中国矿物精品与产地指南》一书序言里感叹:“矿物晶体是天地培育之精华,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其精致的外形、炫目的光泽和瑰丽的色彩所展示的美使人赏心悦目,所蕴藏的科学含义令人凝神深思,所体现的价值让人追逐不已!”
矿晶收藏 西风东渐
郝天喜2000年开始接触矿石,最初先在南方的一些矿晶体市场购买一些矿标,上了瘾后,几乎每年都要下到矿洞里几次。他说,老外来中国买矿标的很多,下到矿洞里的也有不少,老外对中国的矿晶石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与之相比,咱中国人要逊色不少。
郝天喜举出两个现象佐证:
在欧美,矿物晶体的鉴赏和收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爱好者和收藏者,并有许多专门经销矿物晶体的公司和店铺。他们会定期举办矿物、宝石的博览会和交易会,以供世界矿物采集者、贸易商、爱好者和收藏家交流经验、互通有无。
我国幅员广阔,蕴藏着无数的稀矿奇石,大量的精美矿物标本在国际市场上“艳压群芳”,成为国外矿物收藏爱好者和贸易商们的追捧对象。我国最早名扬海外的矿物晶体有湖南锡矿山的辉锑矿晶簇、湖南石门矿的雄黄雌黄组合和湘西凤凰、贵州万山一带的矛头辰砂双晶。这些世界顶级矿物晶体在国际上叱咤风云,在国内却几乎无人问津。
“这就是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吧!但是这几年情况有了明显变化,老外把中国集石者也带动起来。随着上海、长沙等地的矿石展销会影响越来越大,尤其2009年矿晶价格成几倍地翻,进这行的渐渐多起来。”郝天喜说。
他举了例子:一块湖南产辉锑萤石石英重晶石,2006年前他花1万8从矿上买的,前两年无人问津,这两年找他的人多起来,有的开价15万元要买。
“这是个没风险的行业,矿物晶体的稀少性决定了100%的升值率,搞矿晶收藏、贸易都不会赔的。”《中国矿物精品与产地指南》作者刘光华断言。
在书中,刘光华对“没风险”进一步作出科学解释。他说,并不像国内“矿物晶体都有放射性”的误传,实际上,绝大部分矿物只有少量不伤害身体的放射,有些辐射适量接受会成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武器,这方面西方已经有广泛的医学实践。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不常见矿物含有能损害人体的较强的放射性,只要掌握矿学知识就能鉴别出来,有效防护不成问题。
长年奔波于南北各地的郝天喜这样概括中国矿晶收藏的现状:“不得不承认这是舶来品,在西方发展好几百年了,过去咱皇宫里都没这东西。现在西风东渐,在国内是南热北凉,因为南方不仅奇石多,稀有矿也都在南方的几个省。未来看,这行当发展趋势不错。”
东西文化观在石头上碰撞
这次在市区周礼文化城举行的石艺展,老郝没参加,“都是传统的观赏石,去了有点不太协调。”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赏石玩石之风。直到今天,我国的石头市场仍以“观赏石”或“奇石”为主。随着西风东渐,国内矿晶收藏气候日渐形成,东西两种文化势必在石头上发生碰撞。
概括说,西方把石头看作可以量化的美,石头的价值也可通过一系列指标衡量,包括它的丰度、完整性、美观性、组合性和奇特性。如果这称作“理性”和“科学”的话,中国人则较为“感性”。他们注重石头的外表形态和内部图案及其所暗示的历史、文化或政治的含义,价值主要体现在藏品的“美”“奇”和藏者的解释上,而石头本身的科学价值一般都被忽略掉了。
受此价值观影响,一块酷似“龙”的石灰岩可能会比一块不太像“龙”的含金石英岩更值钱,一块像“狗”的方解石会比一块不像“狗”的碧玉售价高出许多。
中国集石观关注的是石头“像什么”,而西方关心“是什么”;中国强调石头的次文化(抽象的、地方性的、联想的),而西方看中的则是石头本身存在的文化(科学性的、全球性的)。另外,西方集石者认为,绝大部分象形观赏石是在常温常压的地表风化而成,体现的是自然的破坏作用,因而此类石头很容易被仿制被作假;矿物晶体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们无法仿制,具有保值增值的前景。至于中国特有的文房石,西方人认为那是古董或者工艺品。
“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别。”老郝说,“富于诗情画意的想象和题名难以引起西方人的共鸣,也许,最好的方式,是走一条中西结合的集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