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铜烂铁里诞生的钱币博物馆——宝泉收藏艺术馆馆长张西宁访谈
(2012-06-04 16:21:53)
标签:
张西宁钱币博物馆宝泉宝鸡被盗文化 |
分类: 收藏世界 |
巨侃
“钱币收藏大鳄来了!”
龙年春节前夕,宝鸡钱币收藏家张西宁和他的宝泉收藏艺术馆入驻宝鸡最大的古玩市场——藏宝楼,业界为之一振!
62岁的张西宁和他亲手创办的宝泉收藏艺术馆相伴21载,其间南下北上,把中国古老的钱币文化四处播撒,风风雨雨,殊为不易。这次从市区新华路搬迁而来,记者看到,新馆占地约500平方米,馆藏中国历代钱币一万余种七万余枚,另有宝鸡雍城战国秦瓦当、眉县成山宫秦汉瓦当三百余面。步入焕然一新的馆舍,面对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的藏品,观者惊羡;而藏者,感慨万千。
回眸身后,宝泉收藏艺术馆是怎么样走到今天的?记者对馆长张西宁进行了访谈——
记者:张馆长,宝泉收藏艺术馆当初是怎么创建的?
张西宁:简单地说,是从一堆堆废铜烂铁里创建的。我能积攒这么多钱币,和我长期从事物资回收工作有关,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最早在宝鸡一家国营水泥厂上班,接触麻钱的渠道少,后来自己申请调到了供销社下属的市物资回收公司,从“全民”跳到“集体”,虽然“身份”降了,但接触麻钱的机会多了。那时候人对麻钱没有现在这么重视,把麻钱当废铜烂铁处理,许多都流失到钢厂铁厂里去了,我想这样子不行呀,得想办法。大概是在1988年吧,公司成立了邮币社,我负责邮币经营工作,在完成公司下达的经营任务和上缴承包费之余,专心从事自己喜爱的钱币收藏事业。
记者:怎样看你当初的收藏行为?你是为了赢利吗?
张西宁:我只收不卖。如果是为了挣钱我也攒不下这么多钱币。为了收藏钱币,那时候我睡觉都和钱币睡在一起,钱币超过了妻子的地位。我这样看我的收藏行为,就是兴趣和爱好,往大里说——
记者:实际上你做的就是从废铜烂铁里拯救钱币文化的工作。
张西宁:对!后来我有机会去北京上海考察那里的钱币专柜和商店,1991年元月,我个人在宝鸡市工人文化宫开办“熙宁藏泉”中国历代钱币展览,这就是宝泉收藏艺术馆的前身;1994年应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邀请,在碑林博物馆办展,1997年又去上海开了个“宝泉阁”店,一年后回到宝鸡,将馆迁入市青铜器博物馆里面,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2002年又应邀去北京聂各庄开办展览馆,参加了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民间收藏品展览”。那段时期,来回穿插,各种媒体报道很多,也获得了许多肯定,但在北京呆了1年,还是回来了,除了水土不服的原因之外,我觉得我的根在宝鸡,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我的钱币收藏馆才能获得更多的的支持。
没有最好,所有的藏品都有价值
记者:2002年你在北京办展馆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曾评价你的展馆说:“北京现在有四个钱币博物馆,从个体收藏角度看,你的展馆无论是藏品的品种还是数量都达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称做最多、最齐全的私人钱币博物馆。”请介绍一下馆里的宝贝。
张西宁:馆藏有钱币和瓦当两部分。钱币部分包括商周时期的贝,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圆钱,秦代统一货币后,汉、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各个时期万余种七万余枚货币。有特色的是秦代金饼和汉代大半两,直径5.3厘米,重43克的半两钱是馆藏最大的半两钱,2007年曾被央视鉴宝栏目选中;“乾元重宝”钱树和“货布”钱树为古代铸币提供了实物资料。瓦当部分包括秦雍城瓦当和眉县成山宫遗址的秦汉瓦当三百余面,主要是秦动物纹瓦当、秦汉云纹瓦当和汉文字瓦当,有些还是孤品。
记者:藏品这么多,有价值的藏品一定不少吧?
张西宁:呵呵!你不是头一个问这个问题了。许多人都问我最值钱的东西是啥?我的藏品没有最好,所有的藏品都有价值,对我来说,我馆里没有的东西才最有价值。实际上每个系列都有精品,至于它的价值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关注的是文化,价值还是留给市场去判断吧!
记者:正像那位专家所言,你的藏品最大的特色是具有系列性,涵盖了钱币文化的发展史。
张西宁:对!当然我直到现在也在不断补充。
记者:说到市场,现在和过去的市场有啥区别?
张西宁:二三十年前的收藏成本低,渠道少;现在渠道多了,成本也上去了。收藏的本来面貌就是研究、鉴赏和科学投资,现在市场的炒作和利益驱动多一些,这一点我不赞成。
收藏馆前后四次被盗,损失惨重
记者:收藏门类这么多,你为啥对钱币收藏情有独钟?
张西宁:这要追溯到小时候。我父母都是教师,我的收藏兴趣可能和家庭文化氛围有关。学龄前就攒洋片、从信札上剪邮票,上小学后,烟标、水果糖纸、小人书,见啥攒啥。有一次自己做毽子时发现,作底座的麻钱上面的文字都不一样,以后就开始留意麻钱了。我记得七十年代末在乾县买了一枚秦半两钱,花了30元钱,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1986年我的邮票被盗一空,从此不得不放弃集邮专门收藏钱币。
记者:我听说你的收藏馆被盗了好几次?
张西宁:前后四次,损失惨重。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邮币社里把值班的人给捆起来,柜台里的所有东西,墙上挂的字画,全部席卷一空,保险柜也给搬走了,那里面可存有价值八万多元的金银币。后来在引渭渠里找到了保险柜。还有一次是听到警报器响就赶忙跑过来,小偷跑掉了,损失几千元。至于卷闸门被撬坏,小偷未得手的次数就多了。
记者:公办博物馆有政府扶持,你在宝鸡第一家私人办馆,一步步走到今天,是不是很不容易?
张西宁:不少人都以为张西宁搞这么多年钱币收藏,一定很有钱,那是想当然。我现在最大的心病,是宝泉收藏艺术馆下一步的发展问题,我只签了一年的合同,现在这个新馆一年后租期就到了,凭我有限的一点退休金,后续租金和各项费用难以为继。我考察过,全国像我这样的民间收藏馆,如果不是有特别的资金实力作支撑,大多都面临生存困境。我现在也很担心,因拆迁搬到新址后,新馆的各项费用陡增,我还能不能养活它?
记者:钱币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缩影,你这么多年干的实际上是钱币文化的搜集和拯救工作,而且,我注意到,你的收藏馆一直长期面向社会开放,二十年来免费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万人,你作为市青铜器博物院特约副研究员和市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主任,为藏友作钱币的免费鉴定,你代表宝鸡参加各种钱币论坛和交流活动,实际上承担起公办博物馆的公益职能,特别是在2009年8月11日,你将馆藏多年的24件文物捐献出来,填补了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汉唐钱币铸造过程的模范、铸件的空白。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一些地方的民办文化实体都有政府在扶持,相信这对民间收藏馆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