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办博物馆为啥举步维艰?

(2012-03-30 22:48:28)
标签:

张西宁

宝泉

钱币

民办

博物馆

文化

分类: 收藏世界

 巨侃

            民办博物馆为啥举步维艰?

                 老收藏家面临发展瓶颈

少年前,他从一堆堆废铜烂铁里衔来泥土、花草和珠宝,构建属于自己的钱币博物馆。
20年来,他带着自己的钱币博物馆飞来飞去,更换着一处又一处栖息地。

1986年,他去西昌找人交流钱币,却被当地便衣警察误认作投机倒把分子,给关了几十天。时值西昌卫星发射,在收容所里,他目睹了火箭上天的景象。

他的馆前后四次被盗。最严重的一次,劫匪把值守人员捆起来,柜台里的东西,墙上挂的字画,全部席卷一空,保险柜也给扔进了引渭渠,损失惨重。

这一切,他都顽强地挺过来了。

龙年春节前夕,宝鸡钱币收藏家张西宁和他的宝泉收藏艺术馆入驻宝鸡最大的古玩市场——藏宝楼,乔迁之喜,张西宁的心却沉甸甸的:

“原来的地方要拆迁,搬到新地方来,费用比以前要大得多!只敢签两年租房合同,怕的是以后资金难以为继,我现在担心的是,将来我还能不能养活它。”

他向记者透露,原来新华路的房费一年一万多,他还能应付下来;现在一年的房费是原来的数倍,相关支出也多了,一年的费用少说也得10万,他和老伴都是普通退休职工,凭两人有限的退休金,养活这么大的钱币收藏馆越来越难。

搞收藏的讲究以藏养藏,老张难道就没有什么进项?
老张的进项主要有两项:卖钱币的收入和外出参展的酬劳。但是,对一名藏家来说,有些东西一旦卖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后悔终生。老张以前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很多,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他一般不卖藏品;外出参展费时费心费力,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几年也明显少了。

门票收入?老张笑说,来的都是客。1991年建馆以来,钱币博物馆一直面向社会开放,累计接待国内外的参观者数万人次,老张作为市青铜器博物院特约副研究员和市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主任,长期提供钱币的鉴定服务,从没收过一分钱。这方面的进项是空白。

“我现在不敢说我没钱,别人都以为,你这是端着金碗要饭,不相信!老伴说,我把钱都糊到墙上了!是呀,要不这么多年的积累从哪来?”老张一吐苦衷,“不瞒你说,老馆要拆掉,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买房子,我现在负债二十多万元;今年过年为给孙子发压岁钱,还从儿子那里‘要’了一千块钱!”

“藏宝楼对我的搬迁给了很大支持,感谢他们。我只有先坚持着,如果挺不下去,就收起来,或者让别人搞。但我最大的心愿,还是在未来某一天,能建起一个正规的、独立的钱币博物馆,现在看来,内外部条件都不具备。”

             资金匮乏私博大都举步维艰

 

张西宁的宝泉收藏艺术馆遇到的发展瓶颈,绝不是个案。
西安一家以牛文化为主题的陶瓷博物馆,在经历了开馆之初的喜悦之后,很快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水电费、取暖费、人员工资等等,一个都不能少,每个月纯支出都在20万元以上,门票收入仅仅是杯水车薪。博物馆创办者不得不用自己其他的企业来弥补博物馆的亏空,作顽强地坚守。

以收藏明清家具为特色的文化名人马未都,他早些年创建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在这两年才达到收支平衡。为了分担经营风险,他不得不改独资为合资,分摊博物馆的庞大支出,以便大家一起支撑博物馆活下去。

知名性学家刘达临的开馆经历一波三折。1999年他在上海建立中国首家性文化博物馆,由于承担不起高额的房租税收,换了几个地方,博物馆快要办不下去了,幸好“贵人”出现——江苏同里镇向他伸出援手,除了免费提供一座古宅为博物馆新居,还出资逾百万帮助博物馆整体搬迁。刘达临最终带着一种感恩和遗憾的复杂心情离开上海。

刘达临真幸运!西安曾经有一家金泉钱币博物馆,系几个人联合投资创办,最辉煌的时候,在北京、上海和厦门建有分馆,据说在全国各地收购古钱币超过10亿枚,后来因投资太大,欠下债务1亿多元,资金难以为继,倒闭了。

这些都是建了馆的,还有想建馆而建不起来的。上海收藏家卫梦强梦想着为社会建一个古屏风特色博物馆,计划在其公司附近征集100亩土地,用于博物馆的建设。他在2008年初就向相关部门递交了可行性报告,其间领导和专家都来看过,也表示支持博物馆创办,但直到今天,在卫梦强的名片上,“上海华亭博物馆(筹)馆长”这个头衔上的“筹”字,还没去掉。

拥有朱金木雕大照壁这样的民间“国宝”的卫梦强,筹办博物馆3年多,却连落地都做不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窘态。

从个人爱好到广泛收藏,再到个人办馆,民营博物馆一直游离在法律之外。直到2010年1月29日,民营博物馆才赢来了合法的“身份”。当时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正像你看到的,与广泛占有公共资源的公办博物馆不同,民营博物馆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搞展览、收臧品、办活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民营博物馆承担着社会公益职能,并且保护了中国绚烂多姿的民间文化,但维持日常运行的经费却由自己来出,这还不包括上缴国家的各种税费,而普通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凭创业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长久地支撑下去,对任何人来说都难以承受。

民办博物馆,未来之路在哪里?

                政府输血私博也得会造血

 

一直关注张西宁钱币收藏艺术馆建设的宝鸡古籍藏家焦智贤快人快语:“老张钱币馆里的一些珍品,很多公办博物馆里都没有。咱宝鸡圈子里搞收藏的,哪个不多多少少受他的影响?他替国家保留下这么多的古钱币不容易,他的行为,就是积德行善,政府应该扶持。”

老焦的话代表了很多藏友的心声。据业内人士观察,实际上,发展私人博物馆的政策之门正在徐徐打开,国家原则上对私博是鼓励和支持的,但一些部委出台的帮扶条例和意见,不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现在亟待推出一部国家立法(比如《博物馆法》)来明确执行政策,加强对私博的规范管理;而地方政府需改变滞后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私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在土地、审批准入、贷款、税费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推进。

另一方面,除了等待政府输血,民办博物馆也要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是当务之急。

张西宁坦承,自己对钱币馆经营管理的办法不多,多少年了,他还没有实现从一个钱币藏家到实体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一些私博的创建者凭着创业激情,以为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领域不会犯错误,规模务求大,藏品务求全,盲目扩张,结果失血过多,成昙花一现,“金泉”即典型的教训。

还有一些私博管理者背负“非营利”的包袱,认为经营和“非营利”是冲突的。然而,国际博物馆协会近年来对“非营利性”的内涵有了新解,“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营利,营利可以作为手段来实现“非营利”的目的。文化事业要走产业化道路,不仅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

民办博物馆的管理者多半对中国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没有切身的体会,他们投身于博物馆事业,一方面基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被一些国有博物馆门庭若市的形势所鼓舞。而一旦涉足其间,才发现博物馆事业一如商海,本身也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方才体会到自己的经营理念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在法律和政策缺位的情况下,尤其显得性命攸关。

业内人士建议,私人博物馆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拓宽办展思路,走专题化、精品化、特色化路线,集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身。永久免票开放是博物馆的终极目标,但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私人博物馆可以采取灵活的门票制度,这也是文化事业向社会集资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通过国内外巡回展出、馆际交流、与学校挂钩争取稳定的观众源等方法,也可以带来收入。

当输血和造血功能齐备的时候,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才算真正强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