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民俗老物件抢“鲜”看(一)
标签:
宝鸡民俗博物馆耧播风车灯娶罐文化 |
分类: 收藏世界 |
经过近一年的摸底和征集工作,宝鸡市民俗博物馆都收藏了哪些宝贝?3月15日,记者走进还在紧张建设中的民俗博物馆一探究竟。在一楼几间库房,记者看到: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老物件走进这座民俗大观园,如生产类用具风车、耧播和铁辕大犁,生活类用品轿车、炕桌和灯娶罐等等。
宝鸡民俗研究者李福蔚介绍这些藏品时说,民俗就是做人的规矩。西府民俗用品反映了西府人智慧、勤劳、憨厚、恋土守家、讲究礼仪的品性,也见证了西府过去发达的商贸经济。
下面让我带领大家先睹为快,一同领略这些西府民俗展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吧——
耧播
耧播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工具,产生于西汉时期的三秦大地。西汉以前,播种都用手工,没有专门的播种农具。西汉武帝时,一名叫赵过的发明者造出了耧播。耧播也叫耧犁,除了三个腿部使用空心铁制外,全部是木质结构。耧里设置机关,播种时,种粒从仓眼流下,沿三个空心耧腿均匀下地,耧耙摇耧,务要“一平二净眼观三,紧三慢三猛一掂”,这样子才保证播种质量。一般是两人使用,一人牵耧,一人帮耧。这是个讲究配合的技术活。
耧播最初使用的是三脚耧,后来又有独脚、两脚和四脚等不同形制。耧播极大地提高了播种速度,也促使条播方法在北方旱地农业中成为主流,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仍然在用耧播进行半机械播种。耧播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灵机巧和对土地的无限热爱。
风车
风车更是个环保工具。它类似于一个麦谷和稻穗清理机械,也是纯木制造。风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上面的一个很大的梯形漏斗,用来装麦谷,漏斗的底端还有一个长方形的阀门。第二部分由手摇柄和叶轮组成,当手摇柄转动时,叶轮也跟着转动,于是产生风。第三部分是漏槽和出风口,漏槽共有两个,一大一小,风大时,最饱满的麦谷就从大漏槽里漏下来,下面有个竹箩盛放,不那么饱满的稻谷则从小漏斗落下来,而那分量最轻的谷壳就从出风口被吹到风车外面。
风车代替了扬场,农作物中的杂质、瘪粒、秸杆屑通过它很快被分检出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产生的风也大,反之亦然。就是现代人看它的设计,也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智慧,在没有电力驱动的时代,少了机器的轰鸣,多了份宁静和优雅,那时的劳动场面该是怎样的田园风光啊!
灯娶罐

“灯娶”,等娶的谐音,好有意境的名字,它让人产生了无限的联想。西府嫁娘的心思,从这个点火工具的命名上可窥一斑。
灯娶罐(也叫灯取罐)通常用布艺制成,里面插放许多小木屑,这种小木屑的尖端被削成∧形,蘸上硫磺,可以作为点灯、点火的媒介,因而名曰“灯取”,就是火柴的原型。西府地区的灯娶罐样式繁多,罐体绣面具有浓郁的西府风情,常常采用“麒麟送子”、“鱼儿戏莲”“、“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或绾塑的大莲花与童子抱物坐莲图等等主题。一般用彩色须子作缀饰。凡花瓣叶脉,均用金线圈勒,绣绾相宜,兼以笔染,总体富丽,大放异彩。
灯娶罐是过去西府女子出嫁时的必备物品,必须由出嫁女子亲手绣制,在嫁人那天随嫁妆而来,挂在洞房炕墙上,作为洞房花烛夜起夜之用,它不仅是点火工具,也是考量一名女子心灵手巧、并给婆家带来旺盛香火的吉祥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