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在西周古玉上的道德光辉

标签:
孔子古玉道德化西周君子玉器文化 |
分类: 收藏世界 |
《礼记》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典故:子贡问孔子,为啥人们都爱玉而讨厌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难道是玉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说,人们喜爱玉并非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是玉具有“仁义礼智”的品性,换句话说,玉有“道德”。其实,玉器的“道德化”,早在春秋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发轫,宝鸡的茹家庄、竹园沟和纸坊头等地曾先后出土了一批西周玉器佩饰、礼器和陪葬,现藏于市青铜器博物院,赏析其做工、造型和纹饰,依稀可辨“君子无故,玉不弃身”的道德化痕迹。
周代由于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自天子以下,人人都佩玉。周代用玉范围之广、重视玉的程度、选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术都超过以往。周代不断改进琢玉技法和造型设计,着意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臻美观。在做工方面,除继承商代双勾线外,还出现了粗犷的一面坡线,往往做成睛、耳、口、身、尾等的外轮廓,使造型清晰,简洁有力;细部多用阴线或平行阴线,比较强调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阴线突出其粗细曲直的对比、变化,减少了器身的起伏层次。
这款玉鹿就是典型的西周早期工艺造型,玉鹿采用片雕手法,通体没有过多的纹饰,只用阴线勾勒出眼耳吻鼻蹄和四肢,但小鹿奔跑之中戛然而止的惊愕姿态,通过它绷直的前腿、凸出的前胸和撅起的后部鲜活地表现出来。细看鹿角最细处只有1毫米的厚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曲度,桯具钻孔和解玉砂打磨时,稍不留意就可能残断,殊为不易。
孔子曰:温润而泽,仁也。认为仁就是玉质温柔滋润而给人以恩泽。鹿温和善良,“鹿”“禄”谐音,又有福禄吉祥的寓意,无论寓意还是造型都给人以愉悦感,并对小鹿生发爱怜之心,玉鹿正是“仁”的化身。
西周玉质兵器从色泽上看,有的青中泛绿,有的青中泛灰褐,有的青中泛灰白。器表多有不同程度的斑痕,大多当属青玉系列。由于青玉质地细腻、温润、油性好,虽然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色泽依然晶莹光亮。青玉不但致密,交织结构性能好,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韧性。
这件出土于竹园沟墓地的玉戚,在西周考古中比较罕见,实际上它属于一种体形比较窄小的钺,特别是两侧边缘上的扉齿与钺更为相似,只是比钺体略窄。钺体因其刃较长而常作斩首的刑具。戚与钺在商代除了作仪仗用,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这件玉戚内圈切削得十分规整,沁色较为严重,玉质、作工均属上乘。从造型上看,与玉璧相似,也有人叫它“戚璧”。
随着青铜兵器的使用,西周玉质兵器已不再是实用兵器,而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体现威武、象征权力的权杖器具,但仍不失其锋利坚挺。上古时期的战争往往是无序和混乱的,至商周时,战争和军事活动已经被规范化、制度化。这些玉戈、玉戚体现了西周王朝统治者对于战争中“礼”的规范的重视,那些穷兵黩武、师出无名的战争都要受到神圣的权杖所节制。玉戚等礼器代表了古时锋而有节的战争观,对后来影响深远。
这块西周夔龙玉佩出土于宝鸡竹园沟九号墓,青白玉质,从器形上看,最具特色的是它颇有卡通味儿的独特造型。请看,圆胖的龙身卷曲团起,龙首张口回咬尖尖的龙尾,龙爪、龙须、龙躯以双阴线勾勒出来,龙鳞缀以两块半月牙方形纹饰,为了和鱼的造型区分开来,雕玉者特别放大了两只龙爪,可以看出,龙爪的刻线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系当时的专用打线工具--砣具所制。这条龙造型可爱,圆润内敛,专家称作团龙。
商代及周后,常见的龙佩或飞扬跋扈,或华丽恣肆,或阳刚威武,像这种团形龙佩并不多见。据市青铜器博物院保管处的专家推测:团龙构型倒不一定是主观的设计,而是因材制宜。那时候玉料很少,很可能是利用做玉璧时,管具切割下来的中心料加工而成的。由于玉璧的中心料是圆形的,所以玉工就把它做成了团龙的形状。
团龙佩含蓄内敛,韵味十足,出土于贵族妇女墓葬,可以窥见当时上层社会妇女的精神内涵。
在继承商朝的基础上,西周玉器工艺无论是开料、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抛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现之一就是圆雕玉器增多。相比较平面片雕,圆雕使玉器“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圆雕对玉材的选择比较严格,长宽厚薄都有讲究。制作时,雕工先“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比例不出问题,然后再动雕具“开雕”。
这款西周圆雕玉牛出土于茹家庄鱼国墓地一号墓,它可能是秦川牛最早的玉雕作品形象。这头牛青玉制成,牛身晶莹发亮,牛角牛嘴都带有深褐沁色,可能系长期在棺木中浸蚀而成。牛四蹄并立,牛头伸向前方作探寻状,整体造型憨态古朴,中规中矩。手摸玉体自生凉,并可体会孔子所说的玉的光滑通融、“坚固致密”的特性。
玉牛中规中矩又带点拘谨的形象,可能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不无关系。
“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投射和审美参照。就玉器而言,由于周朝重要法规《周礼》中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周玉离开了殷代玉器自由发展的轨道,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