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墨的明器

(2012-03-02 09:45:17)
标签:

两汉魏晋时期

陶坊

明器

子墨

豪强地主

文化

分类: 收藏世界

巨侃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子墨的明器

遥远的两汉魏晋时期,关中西部生活着一些豪强地主,他们役使成百上千的陶匠生产出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一部分用作市场交换,还有一部分,他们祈望当人世间的繁华褪去的那一天,能把这些漂亮的陶器带入地下,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他们的富足生活……

这些带入地下的陶器,就是明器。如果像曹雪芹所言,器物是有魂灵的,那么明器的魂灵就是不朽的文化和它背后可以驰骋想象的故事。本文虚拟一名生活在魏晋时代的地主子墨,让我们追循他的庄园生活,和他一同分享明器背后的喜怒哀乐。

 

子墨的发家史

 

子墨是魏晋时期关中西府地区的一名豪强地主,正像那个时代所有的豪强地主一样,他“膏田遍野”,“连栋数百”,“徒附成群”,拥有数不清的牛羊马豕,他门下豢养了一批食客和娱者,平时过着斗鸡走狗、闲适安逸的生活,当然了,他还有几辆那个时代流行的“宝马车”——牛车。

子墨姓氏虽不可考,资产却有迹可循。据说,他爷爷辈在东汉末年羌民起义时立了军功,当时叛军首领王国围攻陈仓80日,他爷爷和几个本家爷爷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城的官兵送粮送水。王国退军后,陈仓一带战事不断,为了弥补官粮的补给,政府就把战时军粮征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爷爷,爷爷死后,他爸爸接替,趁着战乱,半官半商,广置肥田,日渐做大;到子墨这一代,西府局面稳定下来,子墨坐享其利,成了“富二代”。

 

子墨的衣食住行

 

子墨日常最喜欢做三件事:坐牛车周游他的大庄园;登水楼瞭望;斗鸡。

鸡叫三遍,他醒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又伴随鸡鸣传来:“看好这份产业,别把它给败了!”

他起身向鸡叫的地方走去。

这是个带有台阶的后院,沿着台阶上到二层,东西两个对角设有两个漂亮的角楼,分别是男厕和女厕,他边驱赶着挡道的公鸡边向厕所走去。如厕时,楼下的母猪传来喂崽时的哼哼声——那是一层的猪圈,仆人们早已经起来,打开一层的小门把饲料喂了进去,此刻公猪正在“哼哧哼哧”进食,母猪在一边躺着给一群小猪仔喂奶。一切按部就班,充满祥和之气。

洗漱完毕,子墨坐上牛车,开始了他的巡视。

他首先来到陶坊。那时节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子墨的陶坊雇役百人,烧制各种日用陶器和各类明器。子墨从码得齐整的盆、盘、缸、釜、壶、罐间穿过,在明器区前驻足,他随手拿起一个龙头魁(水瓢),仔细看柄上的三角纹饰和龙首的釉色,满意地点头;在窑口,一批半成品的坛罐刚刚出窑,看到几个破裂的碗具胡乱丢在一边,子墨皱起了眉,吩咐役者将它们粘合起来,他对他们说:

“器物像花草,都是有性灵的,要小心对待它们,况且是吃饭的家当。”

接着他依次巡视了磨房、水井、牛羊圈、马厩、染坊和远处的鸭塘,役者来来往往,一派忙碌景象。

最后他来到粮库,在一个挨一个的粮仓之间转来转去,拍拍其中一个粮仓对跟随的役者说:“打开它!”

仓门被打开了,他伸手摸摸新鲜的麦,一下子有了底气。

回来用完膳,他峨冠博带,又坐上牛车出发了,这次是去庄园的中心——水楼。

水楼矗立在一片湖面当中,高有百丈,分7层,其中二楼是雅乐阁,三楼是古玩阁,四楼藏书阁,五楼是清谈阁,六楼平台有持弩的家丁值守,顶层的小阁,子墨总爱在上面瞭望。

一群门客早在湖边等候,子墨和他们乘坐画舫来到楼下,开始慢慢地拾级而上,当终于爬上阁子时,子墨感到有点累,这在从前是没有过的。

伫立楼顶,他向西南方向的陈仓城望去,那里没有硝烟,没有烽火,比一水之隔的秦岭还要宁静。他想起了父亲,父亲当初是为了瞭望敌情才建这个塔楼的,几十年过去了,塔楼已无用武之地,他把它周围蓄上水,水里放了船,塔楼变成了水楼;而他,也在慢慢地变老。

“看来天下真太平了,下楼吧!”他喃喃地对自己说。

从水楼下来后,他感觉魂魄还留在楼上荡漾,下午去斗鸡场玩斗鸡,注意力不集中,竟被一只健硕的公鸡给脸颊上叨了一口,他一怒之下,命人宰了这只鸡,回来兴致全无,晚饭连最爱吃的西凉烤羊肉串也没吃,早早睡了。

 

明器上的指印

 

日上三竿,子墨还没起床,他躺在床上,脑海中琢磨着刚刚过去的一个梦。

梦中他独自走着路,忽然看见了那只可恶的斗鸡,鸡好像很挑衅的样子,于是他撵鸡,鸡跑,忽然飞了起来,他也飞了起来,等他落下来时,鸡不见了,面前是一个奇异的世界:路上有许多四个轮子的铁家伙在跑,满街都是穿着奇装异服的男男女女走来走去,高楼鳞次栉比,数不尽的繁华!他正茫然不知所措时,一个人叫他:“你是古代人吧?跟我来!”于是他跟他走进一个古玩市场,在一个铺位前他看到了熟悉的一切:陶马、陶牛、陶鸭、水井、水楼,还有他的牛车,他钟爱的盘着三条龙的青铜熏炉,以及他经常使用的手柄上雕刻龙头的水瓢,甚至还有他天天在用的碗具……

那人是个古陶藏者,他说这些陶器都是东汉到魏晋时期的明器,距今已1700多年。明器就是当时的人们在去世时陪葬的东西。有钱人在世间享尽荣华富贵,死时也要把这些日常用品带到地下继续享乐,不能带的实物,比如楼台馆舍,也要做成模型带下去,是不是这样?

子墨连连点头称是,他指着器物说,这些不上釉的灰陶是日用品,这些上了釉的含铅有毒,是专门作为陪葬品的明器。铅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铅釉陶器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较大,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装饰作用。只是不知,后来的明器有何变化?

藏者答,魏晋南北朝之后,到了唐代,明器盛行三彩陶,北宋以后,民间纸明器流行,实物明器就越来越少了!但是,你所说的汉代铅陶,不仅开创了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后来的唐代三彩陶和宋明两代的琉璃釉陶都是从你们那个时代发展而来的。

子墨点头叹道:“醉生梦死一场,想不到我的价值在此!你岂不知,我乃魏晋时代关中西部的一名大地主,门下置有陶坊,匠役上百,昼夜生产不息。今日穿越千年来此,方知名利如梦,文化永存!噫!睹物思人,千年逾后,我物犹在,我身何在?罢了,今日与君际会,岂非天意,我有一事相托。”

“愿闻其详。”

“我死后,必带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等各色明器若干入土,上有食指印记为鉴,望君等爱器之人,千载之后,慧眼甄别,悉心收之,以传承我中国文化,我九泉之下,方瞑目也!”

…… ……

梦后一年,子墨亡故,临终前,他交代子嗣,凡带有食指印的如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等等各色陶器,统统下葬。下葬当日,但见明器品类之多,数量之大,何以千计!

临闭眼时,他想了起来:那个古陶藏者叫雷森科,那个未来的朝代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梦中穿越的地方就是陈仓——未来叫宝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