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宝鸡务花人的理想栖息地?
(2011-11-14 15:07:38)
标签:
花卉市场东飘西荡宝鸡植物园文化 |
分类: 文化 |
巨侃
记者在市植物园的规划区看到,场地清理正在进行,苗圃地上的原有苗木已完成60%的移植。随着宝鸡市花卉市场的落建,宝鸡务花人将结束他们的漂泊之旅。
“我们就像羊群一样被赶来赶去,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处境就像一个难民。”花卉经营者赵女士这样描述自己的迁徙经历。
赵女士做植物花卉生意十几年,对养花、务花有特别的悟性,她用一双巧手,装点了很多宝鸡爱花人的家庭居室。当初从千阳来到宝鸡,她先是在长青路口的花鸟市场卖花,后来铁路沿线绿化,她随一部分花卉经营者挪到邻近的红旗路市场,但是没待多久,红旗路也待不成了,她只好迁到人民街花鸟市场,去年十月份,由于人民街市场变动,她又搬迁到现在的地方——长青路立交桥下的花鸟鱼虫市场。
对于她这样的小资金经营者,每次搬家产生的额外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每搬到一个新地方,老客户找不到,新客户培养一般得要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只有挨着。
现在的地方,虽然生意还行,但赵女士并不满意,“太小,花摆不下。在桥底下,采光也不好。”
和赵女士一样,许多花卉经营者都有相同的经历,他们都经过了数次搬家,但没有一次能真正到位。他们一方面怕折腾,一方面从内心深处又渴望寻找到一个理想的落脚点,从此安营扎寨。他们真是好无奈,好矛盾。“宝鸡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关天副中心,咋就没有一个正规的花卉市场?”这恐怕是宝鸡所有花卉经营者和爱花人的心声。
对于宝鸡花卉经营者飘来飘去、居无定所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也在其他城市存在,这一行当属于朝阳产业,在它的孕育和发展阶段,随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和文化审美需求的积累,势必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渐进过程。现在所要做的是,加快这个进程,给宝鸡花卉经营者打造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花卉平台,从而影响和推动宝鸡花卉消费市场走向成熟。
宝鸡花卉经营者在苦苦寻觅他们的乐土,与此同时,宝鸡市的园林工作者也在焦急地思考:在水一方,“佳人”何在?
下决心筹建花卉市场始于市委领导的一次讲话, 2010年 3月
1日,市委书记唐俊昌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宝鸡应该有一个大型专业化的花卉市场,来满足全市各行业及市民日益增长的花卉养植审美需求。
随即,去年 6月份,宝鸡园林人开始四处考察,
10月,完成《花卉市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对国内杭州等先进地区花卉市场的调研考察,再环顾周边城市的样板市场,宝鸡园林人意识到:差距很大,宝鸡大型专业化花卉市场的建设迫在眉睫。
据计算,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每 30万人口,需要约 1万多平方米的花卉市场覆盖;而宝鸡市区人口
80万,这方面的大型专业市场却是零覆盖。
西安南郊某大型花卉市场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吸引了昆明、广州等南方城市的花商在此做一级批发,以较低价格供应周边市场。北京花卉市场有四五十家,不少市场引进散户以零售方式经营。张家口市园林部门组建花木服务中心,采用超市化的公司经营模式,它宽大透明的玻璃钢结构顶棚吸引了宝鸡园林人的目光。郑州陈寨花卉市场,上下两层,电梯直供,夏天空调,冬天暖气,零摊长租,自由选择,批发零售一条龙,虽然市场距离郑州火车站几十公里,但人气火旺;毗邻的天水市就有三家较正规的花卉市场,其中一家号称西北最大,除了花卉外,还有根雕奇石字画、鱼虫鸟狗,经营品类丰富。
而宝鸡仅有的两家分散市场,都还是“棚户区”
(经营者自己搭建),面积、设施、光照和温控条件没法与人家相比。由于周边欠缺苗木和花卉繁育基地,宝鸡的
50个鲜花销售点,进货不得不从外地转运,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老百姓感觉:鲜花价格还是贵了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一番综合考察比较,再结合宝鸡具体的市情,宝鸡园林人决定借鉴张家口和北京的两家成功样板,建设一个以零售为主体、环境设施一流的大型花卉园艺市场。
规划设计图用一月时间做了出来。
新鲜出炉的建设蓝图显示:市场顶棚采用先进的玻璃钢结构,外层是遮阳防护,内层是保温层,天窗开户,周边设湿帘和风机通风降温,全部微电脑控制,并设有锅炉给花房供暖,场外是约
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场内项目占地 9175平方米,划分为盆花绿植区、水族区、园艺资材区和鲜切花区等 4个功能区。
四处找寻栖息地的宝鸡务花人终于看见了停泊的港湾。市场方案还在论证时,一些无处落脚的花卉经营者就涌了进来,驻扎在植物园为他们安排的临时棚户区里。几名在市区花卉市场的经营者想法一致,赵女士说:“想扩大经营,上一些好花,还是要过去的。希望那边建成后能给一些优惠条件。”
也有的经营者担心地方有点偏,买花的不会去,务小型花卉的老王说:“只要它宣传跟得上,把规模搞起来,人气聚起来,市场就能烘起来,人嘛,终究是爱美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