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河》文学月刊2010年第九期精华选读:零度写作2

(2010-09-09 00:51:54)
标签:

陕西省作家协会

延河订阅

延河投稿

延河文学

延河文学月刊社

文化

分类: 延河精华文章

墙的精神分析

/

一:喧嚣与静默

 

 

这无疑是一个悖论。不同于那些散乱无章的石头,石块的诞生只因造墙的需要。它们彼此磨砺、啮合,缜密地制压着对方,直至最高一层的砖块得到喘息。墙的意义却否定了它们天然独立的性格:石块不再是石块,它只是墙的一部分。身份的目的在于取消身份。砖石只能憎恨着由它们自己组成的东西。

这是重力玩弄的把戏。在它的坠拉与泥的粘合下,石块原本沉重的肉身被紧密的组合起来,压迫着大地,区隔出斑驳的疆界。这自上而下的压力让底层的砖块几近崩溃,却不能破碎,因为底层的它们是整个墙体的根基。任何松懈都是对墙的背叛,也是对自身意义的背离。

意义与悖论需要被彻底取消。石头的属性是第一个障碍。天然的纹路与嘈杂的色彩石块在砌成墙后,仍然保持着自我言说的可能。原始形态的差异也让砖石大小不一,使造墙变得尤为繁重琐碎。石头顽固的个性成为石墙最大的疾病。这如同癌症:当一个石头变得松动、反叛,整个墙体的稳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难以驯服的石块需要被更加温顺的泥土所取代。这是疾病的终结;也是疾病的开始。土坯吸收了太阳的热力,蒸发掉所有柔软的水分。温润不再与泥土相关,滑腻也不再是泥土的属性。原本沉沦于大地的它,在水与阳光的胶合下,站立起来,成为取代石头的绝佳材料。

然而,这又是一次讽喻。泥土在经历了无数次夯实、暴晒后,终于成为一个个独立而坚硬的土坯,却又被湿润的泥土连结起来,成为一堵无法分清彼此的土墙。费尽心机才获得的自我只能在低声的私语中隐约出现。诅咒的悖论又一次发挥了效力,噩梦般指着砖的言说与墙的静默。

哪怕是低声的呻吟,时间也没有给土坯太多言说机会,它侵蚀着土墙,将土坯的悲苦与惆怅化作泥沙,随风带走,不着痕迹。无人,颓垣满蓬蒿(苏轼),土坯始终无法摆脱自己脆弱的泥土本性。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也往往在土坯上植根,崩裂原本完整的墙垣。时间导致了土墙的焦渴,在土坯干裂的嗓音下,忽然倾倒。只有更坚硬的组织才能抵抗墙的死亡。专门的工具需要被制造。

泥土,在模型的规范下,在火煅烧中,成为坚硬而致密的砖。自此,喧嚣与私语都被划整为统一的腔调,乏味、枯燥,却坚实而强劲。但这并不是说,在统一的声线下,就必须歌唱同样的内容。在极为受限的区域内,砖块仍然有着表达的可能。

这是一次现代性的苦难,砖块需要在独立与整合之间找寻自己狭小的自由。但差异的缺失使得砖块只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迷途难返。言说不再成为言说,而是辩解。在丧失自我的空洞话语背后,咿呀的模仿着石块的语词。这便是有关砖块的荒诞,在泥土与石头之间,徘徊地找寻着原本就不存在的意义。于是,砖的自我只能在比它更加宏大的历史中书写,背靠着墙的气势与威严。要么无知的认为自己的形态就是石头与土坯的形态,要么狂热的叫嚣山与大地都是由砖块所组成。真理成为了反讽的名词。

但是,就连这些智昏的呐喊也不是所能容忍的。静默,才是墙垣最高的美学指标。

粉墙便是对喧嚣坚决的反叛。它将原本粗粝而良的墙面用白灰填平,掩盖起有关砖块的所有话题。于是,与砖的对话被打断。砖块的独立与坚贞仅仅在抽象的理论与残垣的一角中,不经意地裸露。更多的时间,只能被墙的巨大与一致所屈服,深藏在脆弱而光滑的石灰里,沉默。

据此抛弃了砖的所有属性,变得越发骄傲而轻盈。这便是进步的意义——人们无法观察、触碰墙之所以为墙的内在构成,进而丧失掉对内在涵义沉重的指称。回到粗糙的墙面,即是回到意义清洌的源头,回到孕育真实的起点,在无数喧嚣的呐喊声中,找寻存在本真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