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0)。。。。。

(2023-11-19 09:40:03)
标签:

情感

追记

主要房屋~方家祠堂

 

        方家祠堂,是一栋一进的六重(间),内设有门厅、天井、享堂、拜堂、戏台、藏书、厢房和祭祀等相关,涵盖着祠堂类别方面,内部功能相当的齐全,纵向较为长的建筑。主要厅堂和外围护   墙体,全部是大青砖的砌筑,内部多为轻质木隔断,柱顶石上木柱列架式的结构支撑体系;自然土的室内夯实地面,内天井周边地面和下沉式天井地面,均为为红砂石石块的铺装;斜屋面的小青瓦  (家乡方言布瓦),木门和木窗;红砂石的台阶,红砂石的门楣(门框)和门槛(门坎),红砂石  的窗楣(窗框);祠堂距今有近百年,于民国年间的建成。室内外的高差较大,入口红砂石的台阶,高达一米之多;大门的上方有着墙体,自然向内收分形成的匾额,应该的嵌有,方氏宗祠或方家祠堂四字;方方正正的正立面造型,大青砖清水墙面本色勾缝,于简洁而又明快之中,呈现出的是端庄和厚重;既有着民国年间的营造,建筑的时代显著特征,又涵盖着传统中式祠堂的内景;这在当今的祠堂建筑,立面造型的风格中,是非常的少有和罕见。具体见下面图46,方家祠堂的立面示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0)。。。。。

       方家祠堂,位于上寨街上。是背靠着上寨街,面对着新村的一条小路,基本呈南北的朝向;离进入古镇中心,有如古城门般的双口大闸,近一百多米的距离。祠堂的左边、右边和前方,全是散落的民居;其中同祠堂家族,居住的家庭较多,我四爹的家基本上,同祠堂左边的相邻;而自己家的老屋,离祠堂的右边,大约五十米的左右。祠堂前面的小路,左边的延伸到端头,右拐缓慢的上坡,可到达上寨街,靠近汽车站场的位置;右边延伸进去,可到自家的老屋,以及相邻的街坊邻居。祠堂右侧的胡同,长度大约不到百米的左右,连接着上寨街;胡同中部的岔道进去,同样也可到自家的老屋;朝着祠堂的前方,连接着胡同的小道,延伸进去的不远处,有一口大青砖围砌,大青砖铺装台面的水井(儿时经常挑水的地方),以及相邻于旁边,蔬菜联社的场地(后来镇中学的所在地)。具体见下面图47,方家祠堂的实景示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0)。。。。。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家族祠堂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大多的知之甚少;而至于古镇上,到底有多少家族祠堂,更是无从的知晓。仅仅的是因为自己,在回顾和追记家乡古镇的一文,于初始敲打键盘的过程中,从相关的资料上才得知;民国二十年间的左右,刚刚建立的电话和电报局,曾经先期借用过秦家祠堂(位置不清),后期又由秦家祠堂的移至和借用,位于上寨街上的方家祠堂;以及自己的曾经,回忆母校团风小学一文,有老校友阅后的提及,在团风小学区域范围内,曾有着名为四河祠的孙家祠堂,仅仅上述的三座家族祠堂而已。反倒是从资料中,获悉古镇于过往的年代里,有不少的里弄和小巷,是以姓氏来加以的命名;而至于家族祠堂的方面,少有的记载和无从的查找。

      儿时年代的方家祠堂,虽又已改成了敬老院,但依然的是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方家祠堂;也让自己从中的知晓,原来这是本家的祠堂。以至于在孩童和年少的期间,每每的经过或者是路过祠堂时;于无意识的之中,总感觉那是一个神秘,而又特别厚重的地方。那陈旧和斑驳脱落,凸凹不平的大青砖墙面;仿佛的似乎于无言之中,透露着的是饱经沧桑;给那会儿的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自己真正的知道,那还是在七八年的时候,数十年没有音讯的伯父,突然从海外给家里来信;在同父亲的通信中,问及到有关家族祠堂号、派行和辈份等方面的事宜;自己才从父亲的回信,告知此类内容的文字中,才获取到一些,有关本家祠堂的信息。

       曾记得伯父八八年春,第一次的回乡探亲。当自己陪同着伯父,从自家的老屋,经过祠堂边胡同,出口快到上寨街之时;伯父突然的回眸着祠堂方向,看着已经废弃不用(敬老院早已搬迁),仅剩下主体墙体的祠堂,用一种复杂的眼神说到,想以他自己的名义收回重修;只是伯父后来为了支助,以改善家乡众多亲人们,生活方面因素的为主,而没有提出申请和实施。但伯父还是以捐资的形式,由同他居住在一地,另一位家族长辈的牵头;委托家乡部分的族人,对已知家族历代祖先,现在家族内的后裔,进行重新的整理、辑录和编辑成册;而且还是伯父,在他所在的居住地,印刷成文本带回到家乡,分发给家乡众多的族人。

       也正是父亲当年给伯父的回信,以及伯父后续回乡的探亲;尤其是伯父他们那一代人,海外游子般的乡愁,寻根问祖的热潮;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祠堂是我们人类,家族祖先的“根”。才真正有所的使自己感悟到,自汉代以来,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祠堂(宗祠)谱蝶(族谱);是共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国史和地方志的三大主流文化之一;中华古文明,不忘祖根之精神内涵。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0)。。。。。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0)。。。。。

      上面是汝泉拍摄的上传,当年伯父带回来,从南湖机场一下飞机,自己同亲友们接机时,送给自己的一本,家族已知录单行本。

 

(待续)

 

汝泉追记和草绘于2023-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