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5)。。。。。

(2023-05-06 09:44:11)
标签:

情感

追记

街巷、构筑物、池塘和水井

 

古镇团风,通过有记载的描述,市镇总体格局和大致的形态,差不多是由明清的年代,一直延伸到民国的年代;而到了民国的年间,除了街巷的名称,较之前有所的改动和变化,增加了江堤和内堤之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较大的差异;只不过有所的区别,是由于江堤和内堤的形成,使得古镇中心和上寨街,这两大实体部分,有机地结合所组成;镇中心是处在江堤和内堤,呈合围的态势之中,上寨街是通往内陆的各地,唯一的主要通道(公路)必经之地;镇中心和上寨,两者之间的连接和贯通,则是通过正街和上寨街,相互衔接的接合部内堤处,用矩形的红砂石石块,所砌筑成清水的石墙面,有如城门般敦实而又厚重,双口大闸的闸口进出;如此的土堤合围之势,利用双口大闸进出于镇中心,不得不说是有别于,当今现存的古镇,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古镇团风的镇中心和上寨街,其地形、地势和地貌,原本是江河湖泊中,互为一体中的高地;但由于长江水位的变化,在那过往的年代里,汛期高峰的特殊时期,发大水的水灾过程中,仍时常和不间断的遭受,水涝的伤害和侵蚀;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古镇的中心,呈合围式的江堤和内堤,就是于近代的民国年间,民国二十年的左右,为了避免镇内的居民,码头口岸内的货物,受到涝灾的困扰和侵袭,由团风商会的募捐集资,全镇居民的出工形式,合力的修建而为;从而造就了,镇中心和上寨街,通过内堤间的双口大闸,从闸口进出于镇中心,这一奇特的景观;而上寨街经过磐石桥,通往内陆唯一的一条公路,也是于那个的年代和时期,后续的时间段所建成;虽然镇中心,被江堤和内堤呈合围之态,但上寨街和镇内的地势高度,同周边低洼的田畈、池塘、沟渠和港叉,相对落差的高度,依然仍保持在高达数米之多;如此的地形、地势和地貌,于那过往而又久远的年代里,除了周边的湖泊河西湖、马草湖和士林湖,于近代被改造为田畈和作为它用(其中团风中学的所在位置,就是当年河西湖所在地),以及留下了数量和规格,大小不等的池塘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基本上是一直延续和呈现于,我们儿时年代的所见,直到陆路交通发达的九十年代。

下面图1所示,是儿时的年代,古镇街巷、构筑物、池塘和水井,所在平面位置的示意图,图中具体的编号和说明如下:1,正街,2,粮道街,3,中山街(原漕仓街),4,菜场街(原杨家园),5,沿江路(原上下河街),6,郑家衖,7,新华巷(原十字街),8,上寨街,9,大庙衖,10,马坊桥巷,11,河西岸街,12,上寨街与正街连通的双口大闸,(又名人民闸),13,江边面对正街街口的双口大闸,14,江边面对粮道街口的单口大闸,15,上寨街上的单孔桥,16,西堰池塘中小道上的石板桥,17,江堤,18,内堤,19,大庙前的广场,20,大礼堂前的广场(原跑马场),21,大庙广场前的绿荫大池塘,22,西堰大池塘,23,东堰大池塘,24,双坑大池塘,25,小池塘,26,水井。

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5)。。。。。

 

(待续)

 

                            汝泉追记和草绘于2023-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