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城-镇远-团风

(2023-05-10 14:33:26)
标签:

情感

追记

前段时间从网上,无意中看到了这样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何处是故乡”,另一篇是“故乡的挽歌”;两篇文章的风格和大意,是指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故乡原貌,已经完全的是面目全非;看起来如今的当下,对故乡有着那无法释怀的情感,有如同自己一样的不在少数;由此也唤起自己,想起了曾经地出差,去过的江西古城,原四四方方的城墙中,尚存有部分红砂石砌筑成的城门;曾经地出差,去过的贵州镇远古城,那环山而抱,有如世外桃源般,环境优雅之中,尽显的古朴风貌;也让自己想起了故乡,那蕴藏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渊源,近代又有着小汉口之称,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毗邻长江边的古镇团风。

 

(—)    

石城属江西赣州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瑞金及长汀县,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市广昌县;地处江西赣州、吉安、抚州和福建三明、龙岩五地市交汇处;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发祥地,千里赣江的发源地;有着中国白莲之乡、烟叶之乡、灯彩之 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温泉之乡之美誉;自古以来,石城都是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206国道直通南北,古城宁化公路在境内交汇,素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之称;同时还有着,沧桑古朴的千年古驿道,质朴淳厚的客家风格,古老华美的古城灯彩,这其中,且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古城灯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得那一年到江西石城出差,来到了千里赣江发源地,位于琴江河畔的石城县城;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县城城区的面积原来不大,周围全是方正的古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用红砂石砌筑而成的城门;早年当初的清政府,就是因为这县城的区域面积不大,四周又有砌筑的城墙,易守难攻的出于护卫和安全上的起见,将幼天王关押在这独特,小四方合围城墙的县城里;只可惜地是,这样一个格局不大,拥有完好的古城墙,而且完全又是用红砂石,所砌筑成石城门的古县城,于上世纪九十年初,给全部拆除得仅剩下,一小段的古城墙和一个古城门;虽然不清楚古城墙古城门,始建于何种年代和时期,但当初从那唯一,幸存下来的城墙和城门,尤其是从那红砂石古城门,斑驳沧桑的痕迹来看,年代一定很是的久远!为此自己还即兴的写过一篇,“出差江西石城”的博文,而感慨和嗟吁不已;假若那时,城区在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于琴江河畔古城的对岸,或者周边再建设新城,完全彻底的保留下来,原有古城门和古城墙的老县城,成为最具特色的古城和旅游景点,那如今又将是何种的一番景象!

当自己那时目睹着石城,古城墙中红砂石的古城门,无形之中的情不自禁,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乡,这种用红砂石所砌筑的建、构筑物,那可是在自己儿时的家乡,古镇的团风是随处可见;那个年代和时期,湖北省黄冈县团风镇(如今现团风县的所在地),当初可能是有着全国,唯一地用防汛的土堤,周边呈合围之势的古镇,唯一有着用红砂石所砌筑,供码头口岸的上下,内陆出入作为进出的通道,类似于古城门味道的大闸;这其中一座大闸,位于长江大堤正对正街口,鲜鱼巷的衔接处,供人流进出通道于码头和口岸,另一座大闸,位于长江大堤正对粮道街口,供货物吞吐上下于港口的通道,还有一座大闸,位于正街和上寨街,两街口相衔接的内堤处(人民闸),用于内陆人流和货物的进出通道;三座红砂石所砌筑的大闸,有如团风古镇的地域坐标,虽然形式不同于石城,红砂石所砌筑古城门,但也有着类似于古城门一样的味道,大有异曲同工之处,显得是那样的独特、古朴、礅实、壮观和伟岸。

除此之外,家乡团风的古镇,还有那长江大堤外侧,长江边码头和口岸附近处,用红砂石所砌筑,被岁月的流逝和冲刷,浪花击打得光滑润泽,高高礅实的垂直驳岸和台阶(垂直的驳岸处,一到夏季可是十分的热闹,当时可是家乡游泳爱好者和青少年,最佳的跳水、戏水和游泳之处);用红砂石砌筑、制作和铺装成,经岁月的磨痕而呈现出,红得是油光滑面的水井台面和井圈(为此自己还专门写过一篇“家乡的水井”一文);甚至于家乡里,那些沟渠港叉的之中,普遍的都能看到的,用红砂石搭成的简易石板桥,大大小小的池塘和沟渠边,大多也能的见到,用于刷洗衣物,磨合得溜光的溜光,红砂石的石板和石礅;以及还有那古镇的大街小巷里,几乎所有大青砖房屋的建筑物中,多见于红砂石制作的门楣、门槛、窗框和台阶;这其中,尤其是离我家老屋较近,离人民闸不远的本家方家祠堂(后改为敬老院),那大青砖砌筑的民国式样,均匀对称壮观的正立面造型,再加上砌筑、镶嵌和配置上,那红砂石的门楣、门槛、窗框和高而宽大的台阶,那可是给儿时的自己,留下了特别而又厚重的印象;当初似这样般处处皆见,而又古色古香般红砂石的建、构筑物,如今现在的家乡,是难以寻觅到其踪影。

石城-镇远-团风

石城-镇远-团风
               上面是汝泉拍摄于江西石城,仅存有的一座古城门和一段城墙

 

(二)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的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延,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目前尚存有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古镇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阳、黔东门户”之称,山雄水美的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古镇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设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名镇。

镇远古镇,有着中国山地贴崖建筑博物馆之称;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这里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徽派建筑的集中地,古色古香的很是壮观;若是置身和行走在古镇当中,有如古驿道的石板街道上,仿佛那每一块的青石板、每一块的青砖,都似乎记载着历史的遗迹,透露和倾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记得那一年出差到贵州的黔东南,是一个大热天的夏季,一到镇远的古镇,给自己那时的感觉,四面环山的山峰中,个别高高的山峰,同张家界的山峰,有着如出一辙的极尽相似和壮观!行走在古镇那古老、斑驳而又沧桑的石板街道上(记忆当中的那时,县政府就在石板街道的一侧,前有飞檐翘角门楼的院落里),石板街道和山泉般流下来的溪流之间,是一排排的青砖黛瓦,高封火墙和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建筑,古色古香的连成一片;整个的镇远古镇内,几乎是没有什么噪声的喧嚣,古朴而又幽静!无不透露和呈现出的好似,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同时也感慨和惊叹,整个古镇的原始风貌,保存得又是那样的完好!

而流经古镇的那一条的溪流,整个溪流不宽,清澈明亮的见底,或许是在夏天这个季节里,水的平均深度,大约在五十公分左右,那经流不息的河床底下,全是光溜溜的鹅卵石;记忆之中的那天就餐,就是刻意的车行至古镇溪流的上游,一家紧靠溪流的边上,类似于现在的农家乐,具有本地特色的菜馆;记得那会儿,拿着农家乐里的主人,给的一个小板凳和一条毛巾,同当地的居民一样,打着赤脚光着膀子,踩着那河床底下鹅卵石,似山泉水般流淌的溪流,戏水又清凉解暑的情景,尤为的深刻;以至于在前不久,有友人自助游的去了古镇,当我谈起那时去古镇的感观,同时也刻意的问及古镇的现状,得到友人回复的是,这十多年过去了,古镇基本上还保持着原貌。

在镇远古镇的当初,走在那石板的街道上,看到了那青砖黛瓦,高封火墙和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建筑,无不想起了,自己故乡的古镇团风;据称在早先过往的那个年代,当初古镇的团风,大街小巷里基本上,也都是石板铺成的路面,虽然在我们这代人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早已是改成了砼的路面(仅沿江大堤外侧吊脚楼与大堤之间,有那么一段石板路面以外),但在儿时小的时候,大街小巷里似这样般,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基本上是随处可见;尤其是自己儿时上团风小学,必经的十字街(新华巷)一带,加上拐弯{大礼堂斜对面}后的粮道街一带,还有上下河街(沿江路)的部分房屋当中,几乎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有如同镇远古镇一样,是那样的古色又古香;这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处于下河街(沿江)路段的当中,父亲当初所在的单位,团风建筑队最早的老屋,大青砖高封火山墙的飞檐翘角,加上正立面采用大木柱、横梁和鼓皮板(油漆颜色有如鼓皮的颜色,轻轻敲打时还发出咚咚的响声,在我们那地方的方言中,称这样的木板为鼓皮板,而全用这样子的木板,作为外围护结构的木板房,则统称其为鼓皮房。),再配以木格栅窗、木门和门坎,高大气派的之中又尽显,本地民居鼓皮板房之特点;如今这些大青砖的徽派建筑,甚至于连普通的青砖房屋,以及最具本地特色的木板(鼓皮)房民居,基本上也都是难以的寻觅。

而在镇远古镇,那清澈的溪流之中,短暂的戏水清凉解暑之时,一样的让自己勾忆起,儿时家乡团风古镇的内外,那大大小小的池塘、沟渠和港叉,虽不能同镇远古镇之,清澈的山泉水溪流相提并论,但也多是清澈明亮,柳树成荫碧绿的一片;那个年代和时期,古镇中心内,同大庙和广场于一体,呈中轴性对称布局的绿荫池塘,水面宽阔得碧波荡漾,可是有着近两万平方米,就是因其周围柳树成荫,婀娜多姿的枝蔓,洒向和摇弋着池塘的塘面,从而使其自久远的年代以来,以碧绿成荫而得名;而古镇中心外,紧邻上寨街边落差较大的下面,名为西堰的大池塘,面积更是大于绿荫池塘三倍左右,水面更是宽阔和碧波荡漾,儿时的那会儿,自己从自家的老屋,去上寨街的对面,西堰池塘边的水井挑水,行走于池塘边埂道上,燕子低飞盘旋于垂柳之间,以及在池塘边自家的菜园里,帮助父亲挑水施肥,种植着各种蔬菜,打理着菜园时的情景,仿佛就尽在眼前;可如今的是,那古镇中心内,久负盛名的绿荫大池塘,现已经几乎是不成形状,见不到一点点那时的景色,似乎接近于慢慢地在消失!而至于古镇中心外,上寨街边处的西堰大池塘,周边不仅仅是杂乱无章,而且也缩小和干沽了许多,早已没有了那以往,清新自然大片池塘的风光;而最让人惋惜的是,傲然挺立在古镇团风,于浩瀚奔流不息长江的大堤外侧,那一排排木柱立于江水之中,一溜溜沿江的全木结构体系,颇有江南水乡之特色,木板鼓皮房的吊脚楼,同样是早已不见了踪影。

石城-镇远-团风
石城-镇远-团风
          上面是贵州镇远,保持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照片来源于友人的拍摄和提供。

 

(三)

 

团风古镇,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武汉下面的阳逻至黄州的之间;江中的叶家洲和罗霍洲,有如狮子般,蹲伏在古镇的江对面,战略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一直号称为武汉的门户;史料上的三国时期,又称其为乌林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镇现如今的粮道街,相传是三国的时期,曹操当年屯兵粮草于此而得名。

古镇由于毗邻长江的北岸,地势又较之高、开阔和平坦,自久远的年代以来,一直延续到近代,是长江边上著名的水码头;历史上曾经记载,有着不下十座的水码头,延绵数里的林立在古镇的江边,江面上千帆掠影的场景,异常的蔚然和壮观;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古镇的水码头,曾一度升格为直接对外贸易进出,类似于海关的口岸和港口,其进出货物的范围,辐射于鄂东一带三省数县,从而又有着鄂东,最大的水码头之称;而这种水码头的功能和辐射范围,差不多的鼎盛和持续到,上世纪陆路交通发展的九十年代。

由于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港口和码头的兴盛,人流和货物进出于往来的集散地,从而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兴旺发达;近千家的商铺和手工业作坊,无数的流动小商和小贩,曾经是遍布于古镇,十多条的街道、里弄和小巷,促使其古镇异常的繁荣和热闹,商业气氛的浓郁和生意的兴隆,而成为鄂东最著名的商业重镇;在古镇的上下河街(沿江路),有着类似于武昌司门口的这一地名;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里,曾经耸立着有福建、安徽和浙江的三大会馆,有圣恩、天主、育婴堂的三大教堂,有各类和各地乃至他国的商业代办处;这些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造型、不同建筑风格的楼堂馆所,既有西式,又有中西相结合的民国式,还有青砖黛瓦大屋檐和鼓皮房的传统中式建筑物;如此之的相互兼容,而又极其丰富的房屋造型、立面和街景,无论是从感观上,还是从商业氛围上,以及还有水码头和港口的功能上,以至于使得古镇团风,名副其实的又拥有着,那小汉口的赞誉和美称。

或许是商业重镇的繁荣和兴盛,手工业异常的发达,又或许是古镇的地理位置平坦,易遭长江洪水和内涝的泛滥,出于祈福和平安的缘故;使得古镇在历史上,曾经建有着善济禅林(大庙)、华光庙(紫金山)、洞庭庙、娘娘庙、关帝庙、杨泗庙、相公庙、火王庙、圆通寺(来龙庙)、天佛庙(大金山)、报恩寺、金明寺、万寿宫、财神殿、东岳行宫、南堂庙、楞香寺、普奄堂、观音阁、禅寂寺、蝗神庙、熊家庙、肖公庙等数十座的庙宇;使得古镇团风和庙宇文化,息息相关和渊源的流长,曾一度吸引着周边地区,乃至江浙一带的善男信女朝贡,成为名躁一时的佛教之乡。

而从这些庙宇佛教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中,又衔生出了,同日常生活相关联,涉及到各行各业,氛围浓郁和形式不同,最具有古镇团风,地方传统特色的土地会、老君会、观音会、财神会、娘娘会、关帝会、肖公会、轩辕会、佛祖会(释迦牟尼佛会)、火王会、马会、杨泗会、鲁班会、雷祖会、罗祖会、孟兰会、百子会、司命会、圣人会、杜康会、华祖会、三皇会、钵儿会(又名欠老子会)、寒衣会、太阳会、孙祖会、蔡祖会、药王会、淮南会、百神会、圣殿会、洞庭会等数十类的庙会赛会文化;在早先和过往的年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些庙会赛会依据性质、特点和不同,于每年之中相对应的月份和日子里,都要定期的举行;那不尽的内涵和风格,身着各式各样特定的服饰,所演示出来的庙会赛会,集中于镇中心的大庙广场,又游走于大街小巷,如此盛况空前的同时,伴随和吸引着周边地区,乡民的观看和赶集,使得古镇的团风,除了传统节日的以外,一年四季的当中,不乏铺面的生意兴隆、热闹和繁荣。

古镇的团风,那周围围合的土堤,类似于古城门的大闸;那挺立在古镇江边,一溜溜的吊脚楼;那进退有序和高低错落,中西相兼容房屋中的街景;那遍布于古镇内外,数十座不同名称的庙宇;以及那数十种,不同类别和性质的庙会赛会;都可是不同于,石城古城和镇远古镇,更是有别于,当今现存的许多古城镇;这其中的庙宇之多,还有那数十种类别的庙会赛会文化,如此的呈现、集中和体现于一地,更可谓是实属的罕见!假如那庙会赛会文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能一直延伸和发扬到如今的现在,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完全的有可能,于石城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灯会,更是不日同语。

 

儿时的自己,对上述古镇中的码头、土堤、大闸、吊脚楼和街景,可是有着不俗的印象;同时对古镇,这近几十年的变化,也深有感触和关注;其因也许是,出自于自己的怀旧情感,也许是,同自己的工作性质有关;更有可能在乎的是,有着文章前面的所述,那何处是故乡的危机感;因而自己曾经的陆续和不间断,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写过“家乡团风的追忆”、“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团风”、“家乡团风的老街”、长篇连载的“家乡团风的老镇”等博文;其意思和想法,无非是希望家乡,古镇的所在地,在开发和建设新城的期间,最好以粮道街为界,不要泱及古镇的大街小巷,更不能忽略了古镇的底蕴,那渊源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别于现存的其它古镇,那许多的特色和亮点之处。

石城-镇远-团风

石城-镇远-团风

石城-镇远-团风
          上面是汝泉于2013年4月,拍摄于家乡古镇团风,上图为古镇中仅存的古建筑之一,中图为古镇原址上修建的大庙(善济惮林),下图为正对着正街口,现改建的江边大闸,原红砂石的双口大闸,可是比之要壮观、敦实和厚重。

 

 

 

       汝泉草写于20198月  修改于202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