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4)。。。。。
标签:
情感追记 |
商业重镇之小汉口赞誉
古镇团风,由于码头和口岸的形成,港口人流货物的进出;从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集市,直至到街巷的密布;据现仅有的史料记载,在明清的年间和时期,古镇上就计有,仓前正街(崇德坊、华光庙巷),正街(鲜鱼巷),河街(水巷),急递铺正街(后厢坊),十字街(永怀坊、前街巷、筷子巷、后湖巷),上正街(时雍坊、卢公堤巷),下正街(相公庙巷)、史坝正街(咸宁坊、行宫庙巷),雷坛正街(瓷器巷),上马头街(钦福坊、纸巷口),下马头街(横河桥坊、陶家巷),司前正街(马头小巷),上河街(马头巷),半边街(朱家巷),河西正街(永清坊、横 河渡口)等街巷;居民和门面的店铺云集,生意兴隆。
古镇团风,到了民国年间,街巷的名称,虽与之前的多有变更,但仍计有正街,上寨街,上河街,下河街,竹子簰,鲜鱼巷,满仓街又名漕仓街(中山街),郑家衖,粮道街,大庙衖,十字街,司门口,河西岸,马坊桥巷,卢家巷,操家巷,严家衖,杨家园等十八条的街巷;直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除上、下河街更名为沿江路,杨家园更名为菜场街,司门口、十字街、操家衖、严家衖和卢家巷等街巷,名称的消失外,其它的街巷,仍保留和延用原来的名称。
古镇团风,在码头和港口的发达,进出口贸易口岸开放的那个年代和时期;除了沿江码头的林立以外,还有着沿江一带600多米长,集江南水乡之特色,商铺和住宿再用,全木结构和围护,二至三层的吊脚楼;而古镇内各类的行庄和商铺,是应运的而生和星罗棋布,摊贩和游商的如蚁,手工作坊的行业之多,使得那时的门面店铺,数量高达二百九十余家;遍布于六街(中山街、上河街、下河街、正街、十字街、粮道街、上寨街),两衖(郑家衖、大庙衖),三巷(鲜鱼巷、卢家巷、司门口),汇同提篮叫卖、摆摊、挑贩等聚合在一起有近千家;街道的繁盛,热闹的非凡,商贾的云集,生意的兴隆;以至于吸引了国外,部分的来华人士和代办,在古镇上设立洋行和办事处,兴建了三大教堂(福善堂、基督教福音堂、天主教堂)等一些馆所;其中,福善堂(位于大庙财神殿的旁边),基督教福音堂(现文化馆处),天主教堂(粮道街米厂处);吸引了部分省外的商家,在古镇上设立和兴建了,三大的商会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其中,安徽会馆(位于大礼堂右侧),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位于粮管所仓库处),福建会馆(又名天候宫,位于文化馆旁边);从而使得古镇上,房屋建筑的风格和造型,是包罗万象的各异,即有纯西方的欧式建筑,又有中西相间的民国式建筑,还有传统的中式的徽派建筑,大屋檐的殿堂和庙宇建筑,全木结构和围护(油漆为深红色,家乡方言称之为鼓皮房)的木板房建筑;这些形态造型和风格不同的房屋,进退有序和高低错落,夹杂和林立在主要街巷的两旁,直至到我们的那个儿时年代,部分还延续、遗留和透露着这些特征。
古镇团风,无论是码头和港口,进出口岸和集散地,商业繁荣的稠密程度,房屋造型的多种风格,别样而又古朴的街景;同那个年代,湖北的首镇汉口,有着诸多的极尽相似,从而被传播和赞誉为,小汉口的这一美称。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