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镇团风(修改篇3)。。。。。
(2023-04-27 09:33:01)
标签:
追记情感 |
三,码头和港口
古镇团风,由于长江的水流,流经古镇的所在地,有着叶路洲和罗霍洲二洲,立于江中心的缘故,使得长江的水流于此,一分为三的分叉,水流变得缓慢和河床又深;而紧邻着长江的北岸,同时又处在内陆,河西湖、马草湖、士林湖等湖泊中高地中的古镇;自然而然的凭借着,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吸引着长江上,往来船只的避风和停靠,于那久远过往的年代里,久而久之地成其为,天然的良港和集市,四季皆可的通航。
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在那个以内陆水运,交通为主的年代,古镇团风的沿江,是码头的林立,延绵是数里之多;以现有的地名沿江路(原上下河街),由上至下的顺序排列,依据其所在的位置,有“独树”、“洞庭庙”、“正大洋油站”、“火王庙”、“大码头”、“两湖”、“司门口”、“鲜鱼巷”、“竹子簰”、“福记洋油站”等主要的码头,就有着近十座;而经由长江边的古镇团风,四通八达的辐射,前往内陆的周边各地,通过陆路桥梁的有盘石桥、得胜桥、赤山桥、刘公堤桥、巴家桥、歩瀛桥和马坊桥;这其中,盘石桥为三孔拱桥,中间最大孔径为11米,两边孔径为6米,桥长近60米,至今尚在使用之中,是以往直至到陆路交通,尚末发达的九十年代前,依然是进出古镇团风,主要的陆路通道和咽喉;通过船只摆渡的渡口,有团风口渡、鹅公颈河口渡、团风至罗霍洲渡、赤山桥渡、盘石桥官渡、举水张家湾渡和团风至叶路洲渡。
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古镇团风的码头和港口,于近代的清末和民国年间,曾经是周边三省(湖北、安徽、河南)数县(黄冈、黄安、罗田、英山、麻城、新洲、浠水、金寨和陆安、新县和横川)等地,如黄丝、桐油、皮油、茯苓、菌呈、蚕品、猪鬃、皮革、捆麻等农付土特产产品的出口,其中晒菸大量的销往英、美、德、日、意大利等国家;而那时所称呼的如洋油、洋布、洋烟、洋糖、洋火等洋字号的产品,这些外国货物的进口,同样也都是,通过古镇的码头和港口,进入和辐射到上述的周边地区;是那个年代和时期,长江上主要的进出口口岸之一,可直接对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外进出口(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的港口,鄂东最大的水运交通枢纽、码头、港口和集散地。
古镇团风,码头和港口的兴盛,差不多是一直延伸至,我们所在的那个年代;正对着正街口的江边,双口大闸外的右侧,同时又直面于中山街口的江堤外,有着大码头之称的客运码头;正对着粮道街口的江边,单口大闸外,主要的货运码头;两座不同用途的码头,人来人往和熙熙攘攘,上下货物和号子声声,繁忙和热闹的景象,直到陆路交通发达之前,上世纪的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