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22)。。。。。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的素描,是儿时的记忆中,六十年代的左右,古镇团风的江堤外,毗邻长江边的吊脚楼,部分实景的示意。
素描中,左侧直面图幅的台阶上,显示的是翻过江堤后,差不多是正对着中山街口,又称(漕仓街)司门口处的大码头;右侧一溜过去的就是,在古镇的团风,有着悠久的历史,临水有着长长的大木立柱,立于江面上的吊脚楼,若是再继续的延伸过去,就是正街口的双口大闸;吊脚楼的主体和围护,为全木的材质所为,有着南方的典型,传统中式的建筑风格,全是由上好的杉木,柱梁的卯榫结构,木板的楼层、围护和隔断而成;吊脚楼的层数,多为二层,局部有着三层或二层半,高低错落风格独特,是那个年代,古镇团风的江边上,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记忆中的吊脚楼,从正街江边的双口大闸,顺着长江的江堤外,一直延伸到大码头,长度大约在百米左右,边缘离江堤外的距离,大约有三米左右;吊脚楼是商住的两用,上面多为居家,底层多为门面,有旅社、茶馆、棋牌娱乐、餐饮、杂货、诊所等各类经营的店铺;那个年代的吊脚楼,前面那铺着青石板的小道上,是过往旅客的必经之地,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异常的繁荣和热闹;如今回想起来,称得上是古镇团风,地理上位于江堤外,又不失之其内涵,有着其独特的风情,重要的商业街道之一;儿时的那会儿,喜欢到江边去玩,光着脚丫子,走在吊脚楼的木板上,从板缝的缝隙中,可看到下面的江水,波浪的起伏拍打和潮汐,站在临江边的窗户,可观赏过往的船只;而那个年代的江面,似乎比现在要宽上许多,面对着浩瀚的长江,隐隐的略略,只能看到江对面的一片绿洲,视野无比的开阔,有着不一样的心旷神怡。
据相关资料显示,三十年代的吊脚楼,从沿江路(从下河街段的起始)到大码头止,总长度有六百多米长;若是在没有资料的记载,那过往久远的年代,以古镇的团风,曾经拥有着近十里之长,上十座不同用途的水码头,吊脚楼的实际长度,有可能的远远不止,这资料上显示的六百米之长;而如此之位于江边,耸立而又延绵的吊脚楼,又何尝的不是,应运着水码头的兴盛,相之呼出的伴随而生;也可想的而知,顺着古镇江边临水而立,延绵数百多米长,甚至于是上千米长的吊脚楼,同江面上的千帆掠影,相互的衬托和辉影,又将是何种的一番景致;只可惜随着岁月和年轮,时间推移的逐年,被拆除和毁坏了大部分,直至到我们儿时的年代,仅剩下这不足的百米左右。
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实际上比如此的之,规整的素描还要丰富许多;这也是自己日后,所游历的古镇当中,所见到的较为最完整,体量较之长和大,又是全木结构的所为,颇有着一定气势的吊脚楼;若是能完好的延续下来,不得不说的是,古镇团风的又一大特色。。。。。
儿时自己上小学之时,比自己低一届的校友,后又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合班成一届的龙秋莲同学,素描中第二间的两层半,就是她家当年的吊脚楼;也感谢秋莲小校友,回顾和提供的简略轮廓,使得素描更加的贴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