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20)。。。。。

(2021-11-10 13:51:58)
标签:

回忆

追记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20)。。。。。

上面的素描,是儿时的记忆之中,六十年代的左右,古镇团风大街小巷之,上寨街部分局部的街景。

素描中,是儿时自己老屋所在的地方,离进入正街的人民闸,大约在二百米的左右,上寨街局部的街景示意;左侧房屋基本上全是,典型的纯中式全木结构,四周全是木板围护的木板房(家乡方言俗称鼓皮房),临街面基本上还保留着,五十年代以前,商住性质的临街面,可拆卸活动板面的式样;左侧中显示的一条小路,则是到街背后的西堰大池塘,儿时的那个年代,自己经常从自家老屋,穿过街道从这条小路,到对面池塘边的水井挑水,有时也陪伴和帮衬着父亲,穿过街道到对面的池塘边,自家的菜园种菜;而右侧沿街的同样,基本上同左侧的一样,差不多也全是,仍保留着原来商住两用,临街性质的铺面板房,唯一有所的区别,是空旷场地的过去,一栋大青砖的房屋,体量和进深都比较大,房屋临街立面的造型,有着典型民国年间的风味,在自己儿时的时候,该房屋当时的用途,是作为稻草来料的加工,机织来编制大草袋,名噪一时的团风草袋厂。

我自己家的老屋,就是面对的空旷场地上,两家紧挨着的板房之一,自己隔壁的王炬(小名火坑儿)家,是同草袋厂相邻,另一家就是自家的老屋;两家在以前那个年代,都是在上寨街上,开着门市店铺,做着小米行的生意,两家的房屋前后,场地都比较的大,从房屋的后面,一直延伸下去到田畈边,我家有一个小树林,王家有个王家池塘,池塘边有着我们两家,一起共有的一片菜地,据称这池塘当年的用途,是那时做米行生意时,用来作淘米时之用;而自家后面宽敞的场地上,于自己很小的时候,仍还保存和置放着,一个很大的石磨,一个长长喂驴用的石槽,据说这石磨是当年,我三爹和我的父亲,那时手推赶驴的石磨,用来做米店的生意时,磨米粉和吊浆粉之用。

我家和王家相联一起的老屋,门前的场地进深实际上,比素描中还要大上许多,自己小时候模糊的记忆中,自己家和隔壁王家的房屋,大门是通过场地直面街道,也曾记得儿时的自己,喜欢时常的在自家场地前,街边路灯下的玩耍;据自己麻城的姑妈称,场地前的临街面,原来有着我家和王家,做着小米行的门面店铺,我的三爹和我的父亲,除了在经营着米店生意外,还兼做着家乡特产的狗脚和克玛酥,炸油果子和散子等各式的面点,有关白案方面的熟食生意;只是不知何故,门面店铺的场地上,后来有了龚家和张家,以及相邻的旁边,蔬菜联社的红砖房,自家和隔壁的王家,也就随之成为了临街面的第二排,同时也划归了新村的所属地,自家和王家的门前,由此变成了一个大内院;而我家和王家门面店铺,素描中的街对面,二层楼的木板房,一楼门面店铺的街坊,据称当年原来同样是,经营着米店的生意,由此大致的可知,在上寨的街上,我家老屋的附近,或许是那个年代,团风米市交易和买卖,较为集中的所在地。

在上寨街有许多,住在街前和街后,自己儿时的街坊和邻居,同在团风小学上学读书,部分的一些同学们,他(她)们当年的住家,所处在上寨街的位置,至今自己有所的记得,但不一定全面和完善,但或多或少还是有着一定的印象;从上寨街人民闸附近,起始的分别有,位于汽车场站内的张建同学,位于汽车站的候车室,斜对面的王玉平同学,汽车站后面的卢小全同学,位于镇卫生院的斜对面,张则英和徐恩德同学,位于我本家方家祠堂的后面,临街的方建美同学,我家前面和斜对面的龚金建、周元华、王新安和梁虹同学,由此一直到上寨街头,还有陈菊英、韩淑英、韩守良、程金花、方回斌、施炎林、朱腊荣、万惠珍等同学,位于新村的邱国林、邵希耀、柳锦霞等同学;这其中新安同学的住家,就是此街景素描中,草袋厂斜对面,那山墙面朝临街的房屋,纯中式传统全木结构的房屋,也是自己儿时所见,进深、面积和高度都很大,内廊环绕着两边的厢房,中间有一个大天井,石板铺装的地面,好象是一个大家族,共同聚住在一起,年代久远的祖屋;而则英同学和玉平同学,她们俩家的房屋,给儿时自己的印记中,则也是典型的纯中式,传统全木结构的房屋,临街面仍还保留着,以往的年代和时期,可拆卸活动的板面,商住两用的铺面式样,这或许与则英和玉平同学,她们俩家的父辈们,于那个的年代里,凭着自身的好手艺,则英同学的家,开着有名的秤铺,玉平同学的家,做着世家的裁缝,而不无关联和渊源。

上寨街不仅仅是从内陆,进入古镇的团风,唯一的主要通道,而且还是许多门面店铺,手工业作坊的较为密集,一条重要的商业街道;在这条街道上,除了我家和隔壁王家等的米铺,则英家的秤铺,玉平家的裁缝铺,还有着一些诸如,印染(染坊铺)、打铁(铁匠铺)、纺纱和织布店、木作坊、篾匠铺、磨坊、杂货铺、熟食店、中药铺、诊所等等一些名目繁多的各类店铺;在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快到上寨街的街头,金家剪子铺的门前,甚至仍还保留和悬挂着,以往的年代和时期,时代的特征较为明显,剪刀图形的铺面广告;如今回想起来,儿时年代的上寨街,那泛着斑驳的棕红色,两旁一溜的鼓皮房,纯中式的南方民居,商住两用的门板店铺,是那样的古色古香,也无不显现和透露着,年轮岁月的沧桑。。。。。

 

 

 

       汝泉素描和追记于2021-1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