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9)。。。。。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素描的图示,是儿时的记忆中,六十年代的左右,古镇团风之大街小巷,通过人民闸进入镇中心的正街,人民闸前的上寨街,局部的街景示意。
上寨街的总长度,大约在一千米左右,街面宽度在五米左右,地势较之一侧的西堰池塘,以及两侧无边际的田畈,大小不一的水塘和沟渠,差不多要高出六米左右的不等,是早先过往的年代,面临长江的古镇,通往内陆延伸到磐石桥,唯一的一条对外主要通道;上寨之地名,或许是因为地势,等同于古镇的高度,又正好是古镇外围,面对内陆的方向,于冷兵器时代,护卫着古镇的寨子,而得名其为上寨;而街名的形成,又或许是由于随着年月的变化,时间的不断推移,古镇水码头和港口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周边乡民的赶集和出行,使得寨子从中的分割,久而久之的自然形成,两旁全是商住两用,活动板面的门面店铺,成为了进入古镇时,重要的商业街道之一,也就是时至今日的上寨街。
我家的老屋,就在离人民闸,大约不到二百米的街边;儿时的记忆之中,上寨街两边的房屋,基本上还遗留和保存着,五十年代以前,可拆卸活动门板面(家乡方言俗称鼓皮房),商住两用一层或二层,全木结构的木板房,大青砖式样的房屋,在自己的印象中,到不是的多见;整个的街道,在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早已经的是,没有什么经营的店铺,但仍不失之为,内陆周边的乡民,过往出行和赶集的必经之路,常年还是比较的热闹。
素描中,左边的一条道路,延伸过去翻过内堤,就是古镇的另一条,主要的街道粮道街,这相隔的中间,有一条直通西堰的小路,后起名称为上寨后街;图示中街道的左边,首先映入的房屋,就是仍还保留下来,那种纯中式全木结构,可拆卸活动板面,商住两用的铺面房,继续延伸的过去,是儿时的那个年代,颇有着民国建筑风格,方方正正大青砖的砌筑,较为气派的清水墙面,汽车站的候车室,候车室路口的再过去,基本上仍然还是,纯中式全木结构,商住两用的木板房。
素描中,右边紧靠内堤的道路,就是去后来的化机厂、砖瓦厂和棉织厂所在的地方;而再过去的一条小路,则是到处于上寨街的后排,后又起名为新村,一些民居所居住的地方;而相处于两道路之间,基本上是儿时那个年代,团风汽车站场的所在地,房屋也几乎全是大青砖,清水墙面的建筑而成,有着楼层的两栋房屋,无不带有民国建筑的风味;图示中从小路延伸过去,街面右侧上的房屋,依然全部是纯中式,商住两用的木板房,而中间间隔的则同样是,有着大青砖的砌筑,外立面是中西相间,内为大天井四合院式,无论是外形还内部,同位于粮道街上的派出所,还是位于菜场后街上的孤儿院,三栋房屋几乎是一模的一样,有着民国年间,建筑特色的团风镇卫生院。
汝泉素描和追忆于2021-10-2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