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5)。。。。。

(2021-09-18 09:16:00)
标签:

回忆

追记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5)。。。。。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左右,古镇团风大街小巷之,中山街(漕仓街)与郑家衖(郑个弄子)交汇处,由郑家弄子方向进入中山街内,朝江边大码头方向看去,部分实景的街景示意图。

记得那个年代,自己刚上团风小学,就读一年级的时候,大多是从自家上寨老屋,过人民闸走正街,一是右拐进入十字街(新华巷),再左拐经过菜场后街,直走直达中山街上小学,二是过人民闸走正街,经过正街在郑个弄子口,进入郑个弄子后,再左拐进入中山街上小学;那个一年级上小学之初,经郑个弄子口一进入中山街,印象较深的则是,中山街有别于正街和粮道街;在那不长的街道上,有一段的街道左侧,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塘(大约有二千平方米左右),隔池塘的相望过去,是一片青黛色(青砖砌筑),小布瓦的徽派民居(有如素描图示),右侧则是有一段,一溜长长新做的红砖围墙,围墙内就是团风小学的所在地;那个年代进出学校,可是没有校门,仅只是在围墙上,留有一个简易的洞口,供学生们上下学的进出;当从围墙的洞口,进入学校的里面,给自己那小小年纪的感觉,紧挨着围墙的是一个,好大好大的运动场,除此之外校园内,差不多是一色的红砖,带外廊的平房教室;当初作为学生的我们,由中山街进出学校,时间好象不是很长(应该是一个过渡期),后来改从粮道街进出学校,在粮道街进出学校时,师生们那时往来的出入,是利用左边两层教师的办公楼,右边学生的平房教室,两者之间所形成的自然通道而为,似乎现如今的正规校门,位置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上面素描的街景示意图中,描绘实景的部分为,街道左侧的池塘和民居,前面直通江边大码头的街道,直通延伸进去的街道,两侧仍基本上保留着五十年代以前,可拆卸活动木板门面(方言鼓皮房),商住两用的铺面房;而与池塘相对应的街道右侧,则是将儿时所见的学校围墙,转换成一座庙宇式样的建筑,其缘由是我的母校,团风小学的前身为肖公庙学堂,是于清朝末年的1903年,公办后一直延续到至今,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母校,当初就是借用着现所在地,肖公庙办学起始的而为;而对于寺庙建筑的布局,按照中国的传统做法,庙宇的前面差不多都得有,相应尺度的水面池塘;如此之的中山街上,儿时上学所见的池塘,或许就是早先那个年代,为了兴建肖公庙,与之相匹配对应的而为,这样似乎比较的接近和还原,中山街(漕仓街)这条古老街道的原貌,从而使其更加的丰富、完善、贴切和趋于合理;当然,也许肖公庙比想像中的素描,其建筑造型不一样,或许还要的高大和美观,甚至于实际中的庙宇门前,街面比素描中的要宽上许多,完全就是一个,同街面相融合的小广场;也就是说肖公庙的总体布局,有如和接近古镇中,当年仅存的善济惮林,大庙前的广场和绿荫池塘一样;也可想而知的是,这条直通古镇中大码头的中山街(漕仓街),在那过往久远的年代里,又是多么的热闹和繁华,别有一番古朴而又独特的景致。

关于团风小学,我的母校所在地,据我的一位宗亲,比我年长同时也比我高一辈分,同样就读过团风小学的老校友,不知是他大约看了,我那篇关于母校团小的回忆,还是看了现家乡老镇一文,篇幅当中关于母校的章节;主动的在我家族微信群中,反馈和提供了母校所在的区域内,位于中山街的边缘,还有着一栋座北朝南,孙家姓氏的家族祠堂,并且同时还附上了,一位孙家的后人,撰写纪念祠堂的一文;至于这座家族的祠堂,我的这位宗亲长辈,在就读团风小学时见过,只是儿时自己上小学时,到是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而位于古镇的团风,到底有多少姓氏的祠堂,我们的这代人,由于诸多的原因,大概知之的也甚少;但这篇纪念祠堂的一文,涉及到母校的团风小学,同时也让自己从该文中,颇有心得的窥视出家乡古镇,在那过往的年代里,部分的历史变迁,原来古镇的团风,数十座庙宇当中的火王庙,是位于县二招的所在地,而大礼堂门前的广场,似乎也就是该文中,所描述的当初跑马场,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现将此文以截屏的方式,特上传和辑录于此篇拙文中。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5)。。。。。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5)。。。。。

 

 

汝泉素描和追记于2021-9-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