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4)。。。。。

(2021-09-09 10:02:12)
标签:

回忆

追记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4)。。。。。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左右,古镇团风之大街小巷,中山街的街口(实际上是没有牌楼的),面对沿江路(上河街)的局部街景示意图。

中山街在儿时的那个年代,总长度仅为300米左右,宽度也只在3 米左右,路面基本上保持着,青石板夹杂着大青砖,相嵌而成的旧貌;街道的前为沿江路(上河街),后抵郑家衖口(郑个弄子),是古镇的团风,从江边进入内陆,三条主要街道(正街、粮道街和中山街)中,较为窄和短的一条街道。

中山街的原名,是古镇中的漕仓街,只是在民国的年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漕仓街改为中山街;而漕仓街的来历,顾名思义的则是,早先那个年代,国家通过长江的水道,运送和集中囤集粮食的地方,久而久之所形成的街道。

在那久远过往的年代里,由于古镇自身的地势比较高(包括上寨街一带),沿长江的沿线一带,是没有任何堤防的设施,有的只是毗邻江边,数百米长的吊脚楼,以及上十座各种用途不同,大小不等的码头;在这些大小不等的码头中,位于古镇的中心地带,毗邻江边最主要的码头,家乡人称之为的大码头,也就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仍耸立在江堤外,同已经剩下不足百米的吊脚楼并存,红砂石的巨石驳岸,红砂石的台阶上,那座一直延用着的码头;至于我们儿时的所见,江堤和内堤以及闸口,据相关资料的显示,都是于民国的年间,于三十年代的左右,由当时的团风商会,融资招募民工兴建而成。

那些个年代和时期以前,从江边大码头一上岸,视野开阔的直面古镇团风,首先映入眼前的就是与大码头,呈纵向中轴线对称的漕仓街口;而漕仓街这一面临长江的街口,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五十年代的以前,一直是称呼为司门口;对于司门口之称,有一种说法和意思的是指,那个年代官府衙门的门口,但就古镇的团风,漕仓街口地理特点的司门口而言,引用上述涵意的所指,似乎是不近的合理;司门口一词的真实涵义,似乎更接近和应该理解的是,一个地方或地域的迎宾之门,司其必要的礼节和礼仪之地,有如同武昌的汉阳门,所关联的司门口异曲同工;既然是迎宾和司其礼仪之地,就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较为贴切和醒目的就是牌楼,故而在本素描中,为了尽可能的接近和恢复,那个年代和时期的原貌,有意的增加了牌楼,这一带有特性的景观。

中山街之前的漕仓街,街面宽度应该不小于,古镇当中的正街和粮道街,从街口的司门口之一称,较之比正街和粮道街的街面,还要有所的宽才更加趋于合理;至于我们儿时所见的中山街,似乎与相关资料上的显示,漕仓街曾于民国的年间,二十年代的左右,遭遇过一场大火的变故,而不无的关联。

中山街(漕仓街)口的素描中,除了牌楼是添加上的以外,其他都是儿时印象之实景,街口的左侧是民居,并一直延伸到粮道街的街口,右侧则是同长江航运,有关的诸如航标管理等用房,直至到候船室和盐铺的正街口;沿江边的的房屋,大多是徽派建筑大青砖山墙的式样,基本上都是一层或二层,而进入中山街的里面,则多为一层兼有商住,可拆卸活动门面的木板房(方言鼓皮房);这些可拆卸兼有商住功能,无论是一层还是二层,传统活动门板的铺面房,虽然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私营店铺的减少和消失,但大多还仍保存着,商业门面板房的式样,仍然遍布着团风的大街小巷,这些都是古镇的当中,一大主要的建筑特色之一,遗痕也一直延续至,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

中山街(漕仓街)这条古老的街道,在历经沧桑的之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从这里经过上达码头,走水路而通达四面八方;也正如史料上所云,古镇毗邻的江边,地理位置的较佳,地势高而的平坦,港口和码头的兴盛,商业和作坊上千家店铺的云集,而造就了古镇的繁荣和经久不衰,直至到小汉口之美称。。。。。

 

 

 汝泉素描和追记于2021-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