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6)。。。。。

(2021-09-26 14:17:56)
标签:

回忆

追记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6)。。。。。

上面的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左右,古镇团风之大街小巷,正街与十字街(新华巷)口交汇处,由正街进入新华巷内,部分实景的街景示意。

素描中,从正街进入新华巷,左侧的是一栋局部三层,其它为二层,房屋的体量不大,当初古镇的团风,属于比较高的建筑物;房屋正对大门的入口处,上部每层均设有阳台,整栋房屋的造型,简洁明快大方,有别于古镇中其它的房屋,颇有着近代的感观;顺该栋房往左延伸,就是正街上,也是古镇中的常见,那种活动的可拆卸,纯中式的木板面(方言鼓皮房)的各类店铺;若是再往左继续的延伸,依次类推的过去,就是手工业联社、镇办幼儿园、土工队、文化馆和电影院等等;据传此栋房屋的用途,于民国的年间,曾作为中华商务印书馆和报馆的所在地,而在我们的儿时年代,模糊的记中,也曾经是印刷厂的所在地。

素描中,从正街进入新华巷,右侧是一栋长长的二层楼房屋,再往右继续的顺延,间隔着的就是内堤,以及相嵌于内堤之中,由上寨街从内陆,进入古镇的中心,有如类似于古城门的味道,红砂石的双口大闸(人民闸);这栋二层楼的房屋,外形立面红色的横竖线条,同整个灰色调的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简洁的明快大方;据传民国的年间,此栋房屋的当初,中华商务书所在地,直至到我们儿时的年代,依然还保持着书屋的属性,也是后来最为的熟悉,新华书店的所在地;而十字街的更名,新华巷的由来,也似乎于街口上,这两栋房屋的用途,有其渊源的不无关联。

新华巷,宽度大约在三米左右,从正街进去到菜场后街,街道的两侧,基本上全是一溜青黛色,青砖徵派建筑风格的民居,总长度大约在百米左右;若是再继续往前的延伸,到粮道街口的为止,那就不能称其为巷,其因是街道的右侧,是空旷的大礼堂广场,似乎依旧保留着,十字街的部分遗痕;这条不长的小巷,当年可是全镇老小,日常生活的当中,必不可少要去的地方,记得在那物质匮乏,需要票证供应的年代,儿时的自己,可是有着披星戴月,早早的就从自家上寨老屋,从上寨街过人民闸和正街,走新华巷到菜场后街,去那里的肉铺和豆腐铺,排队买供应的肉和豆制品的经历;也曾记得那会儿的放学后,母亲会给点角子分子钱,拿个小碗或酱油瓶去菜场后街,打点(方言买)酱油、买点辣椒酱或豆瓣酱;当然,也还有天不亮之时,担着一对小木桶,去豆腐铺挑卤水喂猪等等;小巷的清晨,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非常热闹。

儿时的那个年代,从上寨街通过人民闸,一进入正街,就能直观素描中,街道右侧的街景;而左侧的街景中,同新华书店的二层楼,隔街相望的紧邻内堤边缘处,有着一栋带有阳台的三层楼,颇有近代感的大青砖房屋,至于这栋房屋,早先年代是何用途不得知,但我们所见似乎与餐饮类的有关;同印刷厂的三层楼,隔街相望的是一个院落,院落的旁边,有着一栋欧式风格造型,三层楼的大青砖房屋,院落堆满着出售的窑罐,房屋内好像有机电修理、雕刻印章和钟表修理类等等的经营,据称此栋房屋和院落,是古镇团风的当年,外商的代办处,以及堆放进出商品,所在地的之一;又据有关史料称,正街和十字街这一段,以及正街与大庙衖(大庙弄子)这一段,于民国的三十年代左右,就有着彩色油漆的广告于墙,尤其是靠近十字街的这一段,广告面积高达二十多平方米,内容有肥料、香烟和仁丹等等,字画结合的鲜明夺目;若是再逆源过往的年代,清朝的年间和时期,当铺和钱庄(银行),也大多的集中于此;从而也似乎印证了,在那往的年代里,周边地区的乡民们,无论是从长江边的大码头,登岸进入古镇的团风,还是从内陆的上寨街,进入古镇的团风,有如到了大都市之感,这一夸张的形容之说。

 

 

 

汝泉素描和追记于2021-9-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