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2)。。。。。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左右,由江边江堤上的单口大闸,进入粮道街口与沿江路口交汇处(上河街),延伸进去的街景示意图。
左侧首先映入的是面朝,沿江路的传统中式南方民居,对应着粮道街的纵向序列,延伸进去依次的是夹米厂(方言称呼指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平房的粮油仓库,似这样般的平房仓库,直至延伸到团风小学的大门,对面的路口为止;右侧首先映入,依次排列的顺序是,面朝沿江路的传统中式,可活动拆卸木板的店铺(方言鼓皮房),而面对着粮道街,同夹米厂相对应的是传统中式平房粮店,而粮店过去也大多是粮油仓库,仓库的过去就是团风小学所在地。
儿时的那个年代,自己可是经常要拿着购粮本、粮票、油票、布袋、篮子、萝筐和油瓶,去粮店买米、买面和打(方言意思同买)油,在买米打油时大多需要排队,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如此;模糊的印记当中,粮店对面的夹米厂,房屋有点儿奇特和高大,只是到多少年过后的如今,从相关资料上才得知,夹米厂这栋建筑物,原来是古镇的团风当中,三大教堂(另两大教堂,福善堂位于大庙弄子靠近大庙处,基督教堂又称福音堂位于正街文化馆处。)之一中的天主教堂;有如同善济惮林的大庙,自五十年代以后,被改成了榨油厂的一样,同样的改成了稻谷加工的夹米厂。
古镇的团风,在面对长江的江堤上,有两座大闸,一座就是正对正街双口大闸,一座就是正对粮道街单口大闸,而粮道街这座单口大闸,基本上以码头作业,上下货物进出为主;粮道街从江边江堤处,通过单口大闸进入街道起,一直到十字街(后改为新华巷)口止(不包括大礼堂和广场靠近内堤那一段),总长度大约500米左右,街面宽度同正街差不多,都是在五米左右,是与正街齐名的两条主要街道;两条主要的街道,于古镇的当中,可谓是泾渭分明,正街上商业店铺众多,比较的繁华和热闹,平常时周边乡民的上街,以及来往坐船的旅客,大多去正街的较多;而粮道街上则较为的冷清,主要是以粮油和棉花仓库为主,同时也是码头作业,上下货物的主要通道,除了学生们的上学放学之外,街道上多为拉板车、推独轮车和挑萝筐的进进出出,记得那会儿,上团风小学的时候,走在粮道街上,看到那些费劲吃力和黑汗水流,拉着板车或推着独轮车的大人们,自己情不自禁的都要上去,推或者是拉的帮上一把。
粮道街上的房屋,虽然部分段落的整体上,没有正街上的房屋,高低错落的进退有序,中西相间的丰富多彩,但也有几栋房屋,如上述的夹米厂(天主教堂),团风小学的对面,进二中路口旁边的派出所(派出所同上寨街的卫生院和菜场后街的孤儿院,这三栋房屋的外形立面,内部大天井四合院的布局,包括石制的门楣、门槛、廊柱和内天井的石板地面,几乎是完全的一模一样。),靠近内堤处的大礼堂;这街道上上述的三栋房屋,无论是从体量还是造型,以及位于粮道街的纱厂,青黛色古朴的围墙和厂房,尤其是那进出入的院落,带有传统中式古典式的立柱和门斗,以及那与纱厂的街对面,沿街一溜青黛色的徽派造型民居,给儿时那时的自己,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