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1)。。。。。

(2021-08-11 09:51:38)
标签:

回忆

追记


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11)。。。。。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左右,由江边双口大闸进入正街鲜鱼巷,正街口与沿江路(下河街)口的街景示意图。

从双口大闸进入正街,首先映入右侧的是,传统的木构架木板房(家乡方言称之为鼓皮房),门面板可活动拆卸的店铺;再依次沿正街方向延伸过去的是,渔业社、店铺、邮政局、店铺和理发室等等;渔业社的房屋立面,是全木山墙构架式的裸露,内为大青砖填充墙,入口处的门坎和门楣,均为青色条石相嵌,地面也全是由青石板的铺装;儿时的那个年代,进去时给自己的感观,房屋的进深较大,内有一个不大的天井,大青砖围护的墙面,显得十分的陈旧,而青石板的地面,或许是因为人们,于常年累月的踩踏,可是被磨得光滑、明亮和凸凹不平;整个的房屋建筑,似乎有着久远的年代,若是加上入口的上方,斜屋檐的处理手法,不失之为传统中式建筑的又一典范。

邮政局的外观立面,实属为中西相间,典型的民国建筑;至于古镇的官方驿站,设于何时目前尚无资料显示,但近代的邮政局之称,确是有着部分的记载;1898年的清朝末年,团风的邮政局挂牌成立,民国的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团风的电话和电报,前后相继的建立;在有着电话和电报后,邮政局的营业地点,首先是借用着秦家祠堂(位置不清),然后又搬迁和借用,我本家的方家祠堂(离我家老屋五十米左右,原统称为上寨,后改名为新村),直至到正街上的邮政局。

从双口大闸进入正街,右侧的沿江路(下河街)上,木板房(鼓皮房)的店铺过去,是那个年代的航运站大楼,这栋房屋用现代建筑术语而言,实属典型的欧式风格;门口的四个大立柱,高高的直耸于顶部,给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大门的进去,房屋的后面是一个四合院,而房屋的门前,紧靠大堤的内侧,竖着一个高高,直耸云端的木桅杆,桅杆的顶部悬挂着,一个大大竹篓子式的航标灯(本素描由于图幅所致位置有偏差),似乎既像征着码头和港口的所在地,又引导着江面上过往航行的船只;航运站的大楼,江堤外吊脚楼之间,红砂石台阶一上岸,大码头上的房屋,这耸立在江堤的内外,正对着江面的两栋房屋,可以说是那时的古镇,团风的江边上,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高的两栋建筑物。

儿时的那个年代,正街口距双口大闸,那一小段街道的鲜鱼巷,平常时渔业社的门前,各色的江鱼大多都有,尤其是在长江上汛的期间,更是不计的其数,像如今天价的刀鱼(上汛时江面上扭成麻花状),家乡方言俗称麻花鱼,可是堆得满地都是,只有几分钱的一斤;街道上除了搬运站门前,板车的进进出出,闸口处货物上上下下,旅客的来来往往,就是渔船上的渔民,起网上岸的叫卖,使得鲜鱼巷异常的热闹。

至于鲜鱼巷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由先儒巷,这几乎接近的译音而来;其缘由是古镇的团风,本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在清朝的年间,就设有平江书院,清朝末年的1903年,又建立了肖公庙学堂(我的母校团风小学前身),镇内的私塾也很多,传言的之中,这些私塾大多的相对,集中于此而得名;但依据其五十年代后,很多的老地名和小巷,诸如上下河街更名为沿江路,杨家园更名为菜场街,司门口、十字街、操家衖、严家衖和卢家巷等等的消失;这些于过往年间,部分老地名、街道和小巷的变更和消失,先儒巷是否真的于此地,或许还有待和值得一考;又根据毗邻江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正街上仅这么一小段的街道,称之为鲜鱼巷而言,似乎极有的可能,是早先那个年代,古镇的正街,在没有完全加宽至现状的之前,这里就是毗邻江边,一条贩卖鱼市的小巷,随着时间的推移,渔业集市的持久和兴旺,即便是正街彻底的形成过后,仍然久而久之的被家乡人,一直习惯性的延续着,那过往年代的鲜鱼巷之称直到至今。。。。。

 

 

 

汝泉素描和追忆于2021-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