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9)。。。。。

标签:
回忆追记 |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儿时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家乡团风古镇大街小巷,正街和郑家衖口(家乡方言大多称之为郑个弄子)之实景示意图。
郑个弄子总长度,大约在100米左右,一端与正街相接,另一端与中山街及菜场后街路口的相交,宽度也仅只有2米左右,较之大庙弄子,可是要短和窄了许多;郑个弄子的两边,基本上没有什么门面、店铺和住户的出入;地面凸凹不平的都是,由红砂石、青石和大青砖,相互交替的嵌铺而成,两侧的墙面除了服装社的一侧,有着部分的窗洞口外,其它几乎的全是,大青砖斑驳的实体墙面;使得整个弄子的空间,无论是从地面还是到墙面,呈现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致。
正对郑个弄子的右侧,是那时团风的服装社;从服装社拐角立面的造型,不难的看出,其建造的手法,有着中西的相结合,典型民国式样的风格;从服装社沿正街的类推,依次过去的是店铺、中心食堂、店铺、电影院、院落、文化馆等等;而弄子的左侧,沿正街依次类推过去的是,各类不同经营的诸如百货、布匹、渔具等等的店铺,生资公司的院落,搬运站,直至到沿江路拐角处,紧靠船码头的盐铺。
儿时那个上团风小学的年代,由自家离人民闸不远的上寨街,到学校上学之时,大多是经人民闸前的右拐,翻过内堤后走粮道街,但也有时直接过人民闸,从正街再经过郑个弄子,往返于学校的路上;记得那会儿,我的姑妈家就住在,郑个弄子、中山街和菜场后街,相交于菜场后街的地方,姑妈和姑父同时都在服装社上班,姑父家据说还是街上的裁缝世家;自己那个读小学的时期,走郑个弄子上下学时,偶尔还会到姑妈家或服装社,去玩一玩和看一看,服装社的外围护全是大青砖,内部则是全木构架,空间相对较大,从拐角入口大门进去,靠近正街的一侧,是量体裁衣的裁剪区,靠近郑个弄子的一侧,是缝纫的加工区;而让我至今在感慨,特别的难以忘怀,是那个经济困难和需要票证的年代,我们家所有的衣服,在使用布票的采买过后,基本上都是由姑妈,拿到她自己家里去,利用空闲的时间,由姑父的裁剪,姑妈的缝纫制作而成,剩下的边角余料,则又全部交给我的母亲,来做鞋底和鞋帮而用;那个年代的姑妈姑父,是双职工的经济收入,可姑妈在操持着自己的家,精打细算之时的过后,总是不忘接济着我们家,而且于那个特定环境和时期,无论是精神上,对我父亲的开导和宽慰,还是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可谓是兄妹的手足情深,而成为街坊邻居们中的一段佳话。
至于素描图示中的高房屋,确是位于郑个弄子、中山街和菜场后街,三者的相交之地;感觉那是在儿时模糊的记忆里,古镇团风于那个年代和时期,所有房屋的当中,最高最高的房屋;虽对于该房屋,目前尚无从的考证,何时的拟建、功能和用途,但四四方方的大青砖砌筑,高高耸立于古镇最中心的地带,又颇邻正对古镇中,以前大码头的漕仓街(民国年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街),而在古代被称其为漕仓,意思就是依靠水路的运输,所屯积粮食的地方,拿到现代来说,相当于国家的粮仓;再从岗楼般的造型,制高点和地理位置,又能俯视和鸟瞰,整个古镇的全貌,还有那重中之重的粮仓,似乎又何尝的不是,为了提防外来者入侵古镇的预警,同时兼有护卫粮食仓库的重地,家乡一直有传言的之中,那久远年代所留存下来,类似于古代传统建筑中的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