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团风老镇(补充篇8)。。。。。

标签:
追记回忆 |
上面追忆的素描,是自己儿时的记忆之中,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左右,家乡团风古镇的大街小巷之,正街与大庙衖(家乡话一般大多称其为大庙弄子)相交路口之实景。
从正街进入大庙弄子,右侧邻正街的房屋,是儿时的那个年代,团风镇的街道办事处,是目前现有仅存的一座,全大青砖砌筑的二层房屋;至于此栋的房屋,在早先那个年代是作何用途,目前尚无资料查证;但从外立面和造型来看,基本上带有欧式建筑的风味,也似乎极有的可能,是早先的那个年代,集水码头、巷口、海关和商业重镇于一身,团风古镇的当中,众多的外商代办处之一;而紧邻街道办事处的则是,两侧山墙为大青砖砌筑,中间全是木构架和木板围护(家乡方言称其为鼓皮房),小青瓦的斜屋面,带有门槛的可拆卸,活动木板面的铺面房,属于那种南方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按素描中顺序的依次排列,首先是街道办的小缝纫社,其次是各类的门面店铺,再过去的就是,全为大青砖的砌筑,同样有着类似于,欧式建筑风格的照相馆。
从正街进入大庙弄子,左侧邻正街的房屋,是儿时那个年代,木材制作、加工和销售的方木社;房屋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同前所述,属于那种南方传统的中式建筑,带有门槛可拆卸的木板面铺面房;从该房屋的进深、高度和空间,较大于一般的门面店铺,后面还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来看,颇适合此类那种,来料加工和销售的场所;又似乎无不体现和延续着,早先那个年代,古镇传统兴盛之手工业,木器、竹器和藤器相对集中,制作、精加工和销售的地方。
大庙弄子虽然总长度,大约在150米左右,宽度为3米左右,但确实是团风古镇的当中,为数的不多,最为热闹的里弄小巷之一;其因是,在由正街进入大庙弄子,最里面就是大庙、广场和绿荫池;相传在早先那个年代,团风古镇有着数十座的庙宇,一度享誉着佛教之乡的美称,而大庙在众多的庙宇当中,规模相对的较大,所在的地理位置,又处于团风古镇的中心,同时大庙的门前,还呈现着纵向对称性的布置,一个近两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一个近两万多平方米的绿荫池塘;据称在早先那个年代,大庙的香火旺盛,曾吸引着周边的乡民,乃至江南江北及江浙一带的香客,到古镇团风的大庙朝拜,使得那时的江面上,千帆掠影异常的蔚然和壮观;而且大庙的广场,在那个年代,又经常性的举办着,经久远年代所流传下来,颇有着地方特色和底蕴,身着各种不同服饰和表演,拿到现时的来说,完全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和赛会,都是集中于此的进行着,热闹非凡的无比,直至最后的走街游巷。
在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虽然大庙于五十年代后,改为团风的榨油厂,也无从看见庙会和赛会的举行,但大庙宏伟的建筑,门前硕大的广场和绿荫池塘,都依然的还在;而且镇政府和区政府,所在的办公用房,陆续的又集中于此设置,使得此处实际上,拿到现代的观念来讲,又成为了家乡古镇的团风,那个年代和时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儿时的那个时候,总喜欢光顾大庙前的广场,时常可以看到,有搭台的唱戏,露天的电影,蓝球的比赛,体育的竞技,外来马戏的表演,以及特殊年代和时期的集会和游行等等;三不知的会走在,红砂石和大青砖,相嵌于绿荫池塘的驳岸边,观赏着四周的柳树成荫,阿娜多姿于水面上的摇曳,清晰和碧波荡漾而得名,且名付其实的绿荫池塘;当然也偶尔的还能看到,小渔船上的渔民,于池塘中的打鱼撒网。
如今,虽大庙已重建,广场也不存在,绿荫池塘的逐渐消失,但那昔日视野开阔的秀美景色,曾经有过的辉煌,无疑是古镇团风中的浓墨重彩。。。。。
上面就是儿时那个年代的街道办事处,也是目前古镇中,现维一仅存的大青砖建筑,是拍摄于2004年的4月份,如今的现在顶部已全部坍塌。。。。。
汝泉追记和素描于20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