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之殇—无法与父母亲密不是我的错(彭秋红沈家宏心理)
(2025-09-24 21:01:52)分类: 亲子关系 |
中国是留守儿童大国,留守儿童未回到父母身边之前,往往面临着巨大的亲情缺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
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 在心理服务工作中,我接收到了很多留守儿童回归父母身边后,由于父母的诸多不恰当做法,让孩子依然处于亲情缺失状态,甚至处于比回归之前更加匮乏的状态。
他们很难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无法认同父母所在的家为自己的“家”,在这个新家里可能很久很久都无法找到亲密感与归属感。 我们先来听几个有留守经历的人儿难以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一直不曾归“家”的故事。
01、我是家里的客人
女,26岁,留守时间13年
我有三个哥哥从小跟着父母长大,是父母最小的女儿,出生一岁之后就被送去了外婆家寄养,一直到读初一时,外婆去世了,才回到父母身边。 我把自己定位为家里的客人,客人的意思就是对于他们如何招待我,我都无所谓,用“淡漠乖巧”杜绝任何的情感表露,用“冰冰有礼”抵制任何的情感邀约。 我一直扮演着一个合格的客人,所以一直也都相安无事。直到17岁那年,母亲病的很严重,哥哥们和父亲都非常紧张,甚至有两个哥哥急的哭了。 当他们看到我依旧像一个客人一样杵在一边无动于衷的时候,他们情绪爆发了,红着眼指责我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那一刻我内心很恐慌,就像看见四只红着眼的狼在对着我嚎叫。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闺蜜常常提出的质疑,你是家里的唯一的小女儿,本应是家里最被疼爱的掌上明珠,为何却成为被留守的那一个。
过去我很少去深究这个问题,或许在这一刻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我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母亲病好了后,他们对我的态度变得更加的苛刻了,为了让他们愿意供我读完大学,我从一个冷淡的客人变成了一个表面热情的客人。 22岁大学毕业,我完成了奶奶希望我上大学的梦想,然后我跟那群称我为白眼狼的红眼狼们断绝了来往。
02、爷爷奶奶的疼爱,为何成了我的原罪
男,14岁,留守时间7年 我出生半年后,父母就把我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去大城市打工了,过年才会回来一趟,父母对我来说一直就是有点熟悉的陌生人。
我是家里的长孙,爷爷奶奶特别疼爱我,特别是爷爷,每天开着摩托车带我从上村溜达到下村,想吃什么就给我买什么,逢人就跟人嘚瑟他养得白白胖胖的孙子多么招惹疼,在7岁之前我感觉我是生活在天堂。 7岁那一年父母把我接到了大城市开始上一年级,我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是一直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去到父母身边后,我感觉父母非常急切的想把爷爷奶奶在我身上的所有烙印,不论好坏统统连皮带肉的扒掉,然后重新给我新的属于他们的烙印。 可是我很疼,我也非常的不习惯,过去所有的喜好需求统统被搁置到一边,辱骂、单打、混合双打分分钟都会出现,一犯错误就被归结为爷爷奶奶没教好,被爷爷奶奶宠坏了。
可我不明白为何弟弟犯了跟我一样的错误,甚至更大的错误就可以被父母一笑带过。 我不明白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为何变成了我的原罪,为此在父母的面前我活得低声下气。
大城市对我来说太陌生了,父母与弟弟妹妹也太陌生了,一群陌生的人一边诋毁着我最亲的爷爷奶奶,一边打着各种为我好的名义重塑我,我真的很难受。
我每天都想回到乡下,回到爷爷的摩托车前座上,跟着爷爷去兜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无法专心学习,我开始在学校打架斗殴,我成了城市陌生人口中的问题少年。
03、圈子不同,也要强融
女,29岁,留守时间8年
我5岁开始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过,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不仅仅带着我,还带着好几个堂妹堂弟,可以获得的关注与关怀微乎其微。
我记得的最难忘的事情就是严肃的爷爷有一次单独给我削了一个苹果,难能可贵的享受了一把独一无二的爱。 上初中的时候,回到了父母身边,我非常希望可以融入父母及一直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妹妹的关系中,父母也觉得对我有点亏欠,拉着弟弟妹妹一起试图补偿我。 可我常常get不到他们的笑点,读不懂他们哑谜,理不清他们逻辑。很多时候明明在尬聊却为了和气不得不强聊,冷场冷得不能再冷了却为了融洽不得不热络。 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夏虫不可语冰的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累。后来我跟他们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我都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这样我会觉得自在很多。 我想我可能心理出了问题,我至今都可以看到他们正在释放善意的动作,但却无法感受到他们的善意,就像极度饥渴的人,可以看到水在不远处流动,却永远都喝不到水。
04、外公外婆的爱,无可替代
男,38岁,留守时间18年 我出生半年之后一直是外公外婆带,父母在外打工,过年才会回来待几天,一直到我考到了父母所在城市的大学,与父母的交流才频繁了起来。
在我的心里只有外公外婆才是家人,而父母只是有血缘关系及对我有抚养关系的亲人。 看到我长得如此高大了,父母可能忽然紧张,意识到他们错过了我成长太多的部分,感受到与我关系的疏离,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趁着大学时间我还未完全独立,强行把他们的爱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灌入我的身心。 母亲经常煲好汤、做好饭,叫我过去吃,我没有过去,就会送到我的学校来,只要我去了他们的住处,就会把我的书包塞满。
父亲会隔三差五的给我买各种衣服、鞋子、生活用品,买各种最新版的手机、电脑给我用,并且经常要带我去认识他在城市里积累的各种人脉。 他们做的这些我都觉得挺感动的,可同时他们开始干涉我,干涉我的课余生活,人际交流,希望我认同他们灌输给我的各种社会经验,稍有不顺从,他们就会紧张焦虑的表达他们小时候不能陪在我身边的各种歉意性。
他们表达完之后又给我提出各种要求,就像加害者的对受害者表示道歉后,理直气壮的要求受害者原谅,如果不原谅就反而是受害者的不是了。这让我想把他们给到我的所有东西都还给他们,过去我曾渴望过他们的陪伴与爱,一直得不到,已经习以为常,我不想因为这些如今已经不再需要的爱与关怀来捆绑我去与他们有过多的交流。
外公外婆从小就给了我很多的爱,却从不跟我提任何的要求。在我的心里,他们对我才是真爱,无可替代。
05、没有外婆的我像根草
女孩,31岁,留守12年
我记得8岁的那一年,我家的门口忽然走过来一个挺着肚子的短发妇女,我看了她很久,直到她走到我跟前叫我的名字,我才忽然反应过来,这是我的母亲,而这次竟成为了我对母亲最早的记忆。
而我对外婆的记忆则可以追忆到3岁半岁的时候,我摔倒了,她围着黑色的围裙和蔼中又带着着急地向我走来。 我12岁的时候就回到了母亲身边生活,外婆一直不带任何要求的爱着我,而母亲则试图把我改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于是我就一直把母亲与外婆进行比较,越比较越觉得外婆是那么亲切和蔼,温柔体贴,母亲则是那么的暴躁蛮横,不讲道理。外婆是生病了四年之后去世,她去世那年我刚满18岁,我更加的觉得外婆是真的爱我爱到了骨子里,重病也要撑到我成年才离开。
她离开了从此无人再给我讲故事,无人藏着糖儿给我吃,无人再摸着我头反驳别人“我的心肝长得黑那叫健康”,再无人可以像她那样无条件的爱我了。 虽然母亲还活着,我却像是早年丧母的一根草,我好想跟着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从这些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之后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留守儿童的归“家”之路并不顺利。
他们在与父母的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对陌生环境(学校,小区,家庭)的适应困难,对刚接触的父母的沟通困难,无法与没有一起留守的兄弟姐妹的顺利相处,并带着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深深思念等适应性问题。面对刚回到身边的留守儿童,父母怎么做可以更好的与孩子建立好关系呢?
1、不企图改造孩子。
对刚回到自己身边的孩子,父母最忍不住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总觉得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教育好孩子,这不仅会让孩子更加难以适应新环境,对父母的戒备心会加强。
本来被父母留守在乡下就觉得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了,回来之后被父母动辄得咎的各种要求与改造,就会更加笃定在父母这里自己并不受欢迎,因此就更加的紧闭心门,而父母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改造效果。
2、不去试图消除或替代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孩子从小在谁的身边长大,对于他来说谁就是他的心理上的父母,并且对心理上的父母保持忠诚。
亲生父母在这一点上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可能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超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
所以当你在孩子面前诋毁、谩骂、嫌弃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无疑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强烈抵触,并且会在内心更加忠诚的进行维护,对你产生深深的敌意,更难以认同你是他们亲生父母的位置。
在孩子面前表达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感恩,是赢得孩子信任与好感比较好的方式。
3、尊重孩子对你的所有情感与行为反应。
孩子从小不在你的身边长大,刚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什么样的情感行为反应都是可能的,对于这些情绪行为,你只能尊重并接纳。
有父母曾经在咨询室跟我描述过,当她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把半大的孩子接回身边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后妈似的接回了自己的继子,孩子生理上跟自己是那么的亲,心理上却是跟自己那么的远,想想都难受,却又不得认栽,谁让自己没有从小把他养自己身边呢?现实情况可能还真的差不多。
4、不强迫孩子跟你亲近。
很多时候孩子回到父母的身边并不能立刻接受父母的热情与亲近,就像是领回了已经成年的小猫,他会对你的任何试图太过亲近的语言动作都表示提防戒备。
你只能循序渐进的通过表达友好,表示尊重,表露欢迎,才能慢慢的获得孩子的信任与放下心防接受你。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重新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与体贴。
重建与孩子的关系的前提是重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性格特点,有什么忌讳,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恰当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得到孩子心理认可,得以重新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留守儿童归“家”之路,对于孩子和父母而言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需要彼此重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特别是父母要带着适应与尊重的心态去靠近孩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顺利的归“家”,而不至于让孩子感到一辈子都“无家可归”。 同时我也想对那些有过留守经历,无法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儿说,如果一直无法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也不是你的错,需要时间与经历浇灌出来的情感不是说补就能补的,缺失了就是缺失了,可能补的回来也可能一直都补回来。
尊重自己对父母的所有情绪情感,给自己与父母相处更多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