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寄养和全托意味着什么?(孙瑞雪)
(2025-09-24 20:43:40)分类: 亲子关系 |
是否生育,
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决定, 一旦你决定了, 就要知道, 这个生命将仰仗于母亲与父亲存活,
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家庭。
---孙瑞雪
《时尚健康》:有些妈妈出于自身事业学业继续发展的考虑,选择将孩子寄养在外地亲友家, 到孩子上小学或初中甚至更晚, 总之自己事业有成了, 再把孩子接回来; 或2岁前送入托儿所, 又或3岁左右交给全托幼儿园, 孙瑞雪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情形的呢?
孙瑞雪:婴儿,代表着最新最高级的意识领域。这样一个新生命, 当他/ 她刚来到世界上的时候,要存活下来, 需要一个人和他发生“连接” 与联系, 这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对婴儿来说,妈妈和所有其他人都不同,因为他的生命来自于她,婴儿是从母亲的生命中走出来的。
而妈妈,也刚完成了孕育一个生命的历程, 这种经历, 是不可多得的。男人没有这种孕育的经历,没有作过母亲的女人没有这种经历, 所以, 对于有幸成为母亲的女人,这种经历是独特而珍贵的:她造就了一个生命,这使她更多地关心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
所有的婴幼儿,都需要与母亲的连接,才能使他们免于精神上的恐怖与生活上的磨难,母爱帮助他们完成生命最早的过渡,奠定一生的基础, 这个过程, 对父母本身, 尤其是母亲, 也是一个完善自我和成长进化的过程。
与母亲建立连接,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使命。如果在孩子0 到3 岁时, 母亲没有成功地与孩子建立连接, 孩子就要被迫在其他血缘相关性不大的人身上寻找这种连接, 孩子一生都将不断试图从别人身上弥补这种缺失,例如青春期早恋的孩子,问题婚姻中的男女,他们在寻找的,都是爱与关注,他们寻找的过程很苦,付出代价之巨大超过我们的想象。
从外表上看,在婴幼儿时期是否曾得到母亲悉心照顾的人差别可能不大,但其实二者在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幸福感,安全感,价值观,自我认可等方面都会体现出巨大的落差。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母亲不能抚养孩子,请求助于父亲,如果双方都有困难,至少不要将孩子寄养在别人家(祖父母/ 亲戚)。婴幼儿时寄养会带给孩子“被父母抛弃” 的感觉, 更糟的是, 在寄养几年后又将孩子接回来, 会导致孩子“二度(被寄养人) 抛弃” 的感觉,所以, 尽管孩子可能在祖父母或亲友家也得到爱, 但这与亲生父母能够给予的爱具有本质的不同。我甚至认为,如果父母出于事业发展的考虑,要将孩子托给别的家庭带,那么, 不如当初不作生育这个孩子的选择。因为是否生育,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决定,一旦你决定了,就要知道,这个生命将仰仗于母亲与父亲存活, 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家庭。
《时尚健康》:如果职业母亲不能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亲自带孩子,而必须求助于另一人作为孩子的第二养育人,怎样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
孙瑞雪: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职业妇女所面临的现状,是极大困扰在职妈妈的问题。带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最大的辛苦在于,你需要放弃自我———你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要牺牲自己的爱好,可能会延误事业发展的机会,这会让大多数人感到焦虑。排除这种焦虑唯一的方法就是:爱,全身心地爱这个孩子。因为孩子是纯然的充满灵气的精神体,他会唤醒我们内心最美好的部分,当我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喜乐与天然的爱,带孩子的艰苦就会被喜悦代替。
选择第二养育人,有几个需要考虑的条件:一是,她的内在是否拥有爱,是否有爱的能力。二是,她在你的家庭中,在心理上是否能受到尊重。有太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 这种不尊重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是无意识的姿态,这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经历: 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 我们自己有过的不快乐的经历, 错误的经验,负面的情绪……都可能成为困扰第二养育人的因素,使她不能够投入全部精力照顾这个孩子。三是,必须要保证对方的休息时间,让他/ 她在带孩子之外有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这样他/ 她才能得到彻底的休整, 才不会因疲劳和厌倦产生影响孩子的情绪。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是, 妈妈要帮助带孩子的人接受正规的科学的培训,让对方掌握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做到这四点,妈妈下班后,还要始终陪伴孩子。婴儿及成长期的幼儿,会凭借与生俱来的直觉,选择与生命状态最高的人在一起,这是自然法则的选择,是保证不出问题的选择,所以孩子会自然选择跟父母在一起,除非第二养育人的生命状态更好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