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一)(华生沈家宏心理)

(2025-07-30 16:28:21)
分类: 亲子关系

最近几年,我常在咨询中接待到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上着学,突然有一天就跟父母说:“我不想上学了”。

这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父母们往往很难理解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医院心理科,大部分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确实,这些孩子表现的情况与抑郁症很类似,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这些症状表现并不是非常严重和突出。

因此,单从外表上看跟其他同学也并没有很多大差别,有些还由于掩饰原因,外表看起来还挺阳光。

其次,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他们内在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好像并没有真正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学习,而且,他们的成绩一开始往往都很优秀,后来,有些能一直保持很优秀,有些就落了下来。

但他们内心共同的地方就是时常感觉到孤独、迷茫,感到无意义感,成绩落了下来的就更糟糕,基本上都会厌学,成绩往往也很难再追上去。有些孩子还衍生出了其他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还有,在现实中他们有些人际关系。

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表现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比较在乎他人的言语和评价,他们努力维持着在外人面前都良好形象,但能感受到,他们并不愿意接触更多的人。

他们也会因为内心的无意义感、煎熬等产生自杀念头,甚至会做出自杀的准备和行为,风险比较高。

所有的这些跟抑郁症的情况差不多,但不同的是,药物对这类孩子似乎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对于大部分心理工作者来说,面对这类孩子也是比较棘手的,因为他们往往不太愿意主动求助。

而且这几年,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类情况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内心的感觉是挺沉重的,感叹道他们在花季的年龄,就遭受这样的煎熬,大好的前程就这样被影响,确实非常令人心痛!

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很难想象父母将会遭受到怎么样的煎熬。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在我们这里首先出现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出现了:《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一书中就探讨过这一问题:

为什么在空前繁荣、并声称为最大多数人创造幸福的现代社会,会遗留下这么多的不幸福感?

1950年以来,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也在下降。

最近几十年,日韩、欧美都出现“躺平”“丧文化”的现象,可见目前我们出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比较富裕时就会出现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病”吧。

因此,完全认为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不全面的。很多父母可能看原生家庭的书籍比较多,会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

但真的,这样于事无补。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 ?


01、


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感觉到孤独和无意义感?

这也是核心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联系到现实,我们的孩子生活的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

孩子们处在的是一个过度忙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特别是这几年流行的词语“内卷”就可见一斑。

在这样竞争的环境里,大家都在焦虑,都在内卷,内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抑郁了、放弃竞争,躺平了。

这让我联想“25号宇宙实验”,这场实验开始于上世纪1968年,在美国的马里兰州,一位生态学家决定用8只老鼠开启一次社会模拟实验,提供充足的资源,让它们自由繁殖。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1973年的春天,此时这项实验已经进行了长达920天,约翰的结论是:

25号宇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我们的社会未来的走向,资源的丰富和人口的增长最终将会对我们自身形成反噬,竞争会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年轻的老鼠新生代不再愿意交配繁育下一代,也就是丧、躺平了。

这是老鼠实验,人类社会呢?

也是一样的,过度竞争导致反噬: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竞争,都会出现优胜劣汰,出现一二三四五和倒数排名的这种情况,如果一个人所有的动机、兴趣、生活目标、学习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排名、优胜劣汰,并以此来评价好坏优劣。

你觉得学习、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旦竞争失败,就会被要求、指责、嘲笑,你觉得不孤独吗?而这一切,你想挣扎都挣扎不了,

这是让人怎么样的一种绝望啊!

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如果我们也因此焦虑,过度卷入这样的竞争中,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会培养出不再努力的孩子。

也许有些孩子在当下的竞争中暂时保持了优势,但能保证未来一直在竞争中保持优胜吗?如果不能,会不会也会陷入挣扎和绝望、孤独、痛苦和无意义呢?这个是未知数。

因此,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阅读到此,相信很多家长知道怎么做了吧?


02、


避免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家长们都有一种担心,如果不努力,将来孩子就一定过得很悲惨,因此会想尽一切办法,一切途径帮忙提升孩子。

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真的有用吗?

很明显,家长是通过抓住孩子来解决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解决自己灾难性思维偏差。

我问家长们一个问题:未来社会到底是怎么样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知道吗?

如果你不知道,你为孩子准备的,你确定有用吗?与其抓住孩子使劲地卷,不如建议你自己努力多赚钱,也许未来还能真正帮助到孩子一些。

如果孩子提出“我不想上学了”,而且你尝试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上学了。

这时候,你千万要稳住,不要拼命地抓住孩子去解决你的焦虑。

倒不如尊重孩子,让他按自己的意愿看看他想怎么走,把选择权暂时交给他,孩子的人生也并不会因此完蛋了!家长们一定要坚信这点。


03、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孩子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往往能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往往变得有条件了,甚至是有很多条件。

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这种有条件会让他感觉只有自己做到了父母要求的,才配得到父母的爱。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有自己不配的感觉。

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对孩子会有期望,有时候是父母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会潜意识地让孩子去实现,这种期望越高,孩子压力会越大,孩子背负着这些东西,很难再去做自己。

久而久之,如果孩子实现不了父母愿望,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意义。如果父母表现出失望,孩子就会更加觉得没有价值。

所以,父母恰当的期待,合理的愿望,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会让孩子自由、负合理的责任,能够去大胆地做自己。


04、


生命大过一切

这点道理大家都知道,也不会反对,但常常在执着中就会忘记这点。

看网络报道,有多少是由于父母失控刺激,说些过头话、狠话,孩子一时受不了,冲动自杀,酿成终身遗憾的?还有些家长那种担心、灾难性的思维坚不可摧。

我接触过一位家长,孩子都已经生无可恋了,多次自杀未遂,唯一还让他能够维持活着,还有点意思是打网络游戏,

在一次咨询中,家长还在固执己见说,这样放纵他,任由他打游戏会不会网瘾,会不会以后他只会打游戏,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

说真的,都到这个时候了,家长还是执着要正确行为?挺无语的,我看实在说不通,拉大音量对他:说失去生命可怕还是网瘾可怕??


05、


恢复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掌控与感知

要让孩子一点点恢复对自己人生的掌控与感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幸福,

第一步就得把主动权交还到孩子手中,让孩子能按自己的意图生活。


06、


跟孩子搞好关系

套用一句话来说,道路千万条,做孩子工作,搞好关系是第一条。

各种各样方法固然重要,但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父母跟孩子搞好关系是所有要点当中第一重要的点。

很多时候,孩子不想上学,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怎么啦,他心里怎么样,难不难过,迷不迷茫......而是不上学,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将来会怎么样惨!

“不行,一定要改变孩子。”

因此,想各种方法,各种招数,以此来帮助甚至“迫使”孩子上学,迫切地想要到那个所谓的“好”结果。

殊不知,你做得越多,你跟孩子的关系可能会越紧张。

如果彻底把亲子关系搞砸了,孩子可能不但失去了最艰难时刻的支持力量,而且可能会恶化厌学情绪,强化无意义感和孤独感,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一个没有支持系统里,人更容易结束自己生命。

有些父母的想法更可怕,一定要战胜孩子,不能让孩子战胜。可能当你战胜孩子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失去了孩子。

所以,跟孩子搞好关系,是度过这段艰难岁月的关键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