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如何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二)(华生沈家宏心理)
(2025-07-30 16:31:55)分类: 亲子关系 |
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父母,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07、
把孩子不想上学视为孩子遇到了困难,而不是视为孩子有问题
这点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我们的看法和视角一转,就可能会带来转机。
家长们,千万别小看这一转,这背后所秉持的理念和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通常习惯以问题的视角来看待事情:
凡是出现状况,那肯定是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要解决,就会遵循因果律去找原因。
对于人而言,有时候找原因等同于找缺陷。
因此,在潜意识层面,问题意味着缺陷,不足;
问题意味耻辱和羞愧;
问题意味着静止和停滞;
问题意味着因果和宿命。
因此,我们都不希望问题的出现。
问题出现了,就会焦躁不安,本能地就要去解决。
去解决的话,你会发现问题套着问题,层叠无穷。
而且你会发现解决起来很难,甚至无解,事情就会卡在那里。
以问题的视角看世界,世界哪里都是存在问题的,而且问题总是没完没了。
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锤子,看哪都是钉子。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不想上学」,把它理解为孩子遇到了困难了。
那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没有那么焦虑了。
谁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意味着是临时的,可变化的;
困难意味着通过支持和帮助是可以实现解决的。
困难意味着会激发大家帮助解决的热情、善意、爱和温暖。
其次,我们不再问题取向、缺陷取向。
不再因为孩子不想上学了,就断定TA肯定有某些不足,思想上有惰性,难以接受。
以「困难视角」看待,家长们心里就会比较容易接纳、理解孩子的处境。
会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这种情况下,往往解决之道就会出来。
最后,以“困难视角”看待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也是符合辩证法思想的。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是静止的。
我们以“困难视角”来看待孩子遭遇的情况,就是看到了当中发展、运动的一面。
就会出现创新的思维方式去灵活地应对解决孩子不想上学这一情况。
08、
学会就事论事,不就事论人
我观察亲子关系中,最容易破坏亲子关系的就是这点——家长们经常「就事论人」。
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会上升为人格评判和攻击。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还会倒推一两年的事情都拿出来否定孩子人格。
这种做法是最践踏孩子自尊的。
对孩子自我完整性破坏也是最厉害的。
我们似乎很难学会把事和人分开,做到事就是事,人就是人。
虽然事是人做的。
但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
一个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见得就一定能把一件事情做成。
因为还需要相应的外在条件。
条件的具备又需要时机。
因此,事情做不好,真的不等于人不好。
另外,人是生命。
生命,你很难从一两个维度去评价。
我甚至认为生命是不可以评价的。
因为生命是一种存在。
你能去评价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的好坏吗?
因此,当一个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你能因此评价孩子的好坏吗?
孩子不想上学了,这是一件事情。
事就是事,事不等于人。
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不等于这个孩子就不好。
这点家长们必须记住。
否则,因为孩子不想上学了,就判断这个孩子是糟糕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做出这样的判断就相当可怕了。
轻则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重则断送了一个可爱的生命。
09、
孩子说不想上学了,家长先不要急于解决,而是先要倾听和理解
很多孩子说出这句话「我不想上学了」。
但实际上,他们也知道,应该要去上学的。
虽然对上学极不情愿,但还是会去的。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大道理一堆。
搞得不好,那孩子真有可能一气之下不去上学。
这个时候,家长最重要的工作是耐心地去理解和倾听孩子。
看看是什么样的想法,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导致ta不想上学。
同时,也细心地了解一下,孩子内心有什么诉求?
父母应当告诉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遇到任何困难,爸爸妈妈都会和他一起面对。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可以给孩子拥抱和拍肩,以示安慰和支持。
如果孩子确实不想上学,可以跟孩子约定,TA可以暂时在家里休息一下,跟学校做好请假的工作。
这个时候,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在家休息,就会一直不想上学。
大部分情况,孩子休息几天,就会想着学校的事,想去继续上学
10、
家庭系统的改变,孩子才能坚持上学或者重返学校
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了。
原因无外乎是这几个原因导致:
环境适应困难、内在力量的不足、长期挫败感、师生关系、校园霸凌、心理障碍等。
这些原因,一两句难以说清楚,家长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去做心理咨询会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解。
一般而言,在孩子上学的年龄,孩子说不想上学了。
通常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困难,往往是因为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功能性失衡。
功能完备的家庭对孩子应该是起到抚养、教育、支持、约束等作用。
但你会发现,失功能家庭往往在抚养方面重视得比较多,而在教育、支持和约束等功能上欠缺。
比如经常看到有关的文章对这类现象的描述,什么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消失的父亲、鸡娃虎妈、虎妈猫爸等等。
事实上,不管现在时代怎么变,我们基本上还是在比较传统的文化的土壤上成长和生活。
社会赋予男女角色和功能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传统上认为抚养孩子是母亲的职责,教育孩子是父亲的职责。
俗语有“养不教,父之过”。
许多研究表明,父亲的抚养会对孩子产生有利的影响,特别是男孩接受父亲的抚养,有利于他们性别角色社会化。
而在厌学的咨询和研究中发现,很多孩子在小学学得还可以。
但到了中学,进入了青春期,父爱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的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出来。
从小和母亲紧密,难以分化的,而父爱又缺失的孩子容易出现厌学和各类心理困扰。
特别是进入中学,随着各项任务难度的增加,孩子就出现了应对困难的情况。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和父亲相处,从父亲处获得了男性的坚韧,遇事的担当,处理问题的果断和努力等等特质。
孩子一般不会出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情况。
因此,要想孩子能坚持上学,或者休学辍学在家的孩子重返校园,就需要对整个家庭进行系统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