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心语20240806:为父母而活,常常也是真实自己的选择
(2025-03-12 15:17:24)分类: 雅心心语 |
参与者:一位女性听友
倾诉者说:
亲爱的亚新老师:
您好!
终于又能上节目了,感觉这次等了很久很久。
也是这段时间,回到生活中,和爸妈一点点的靠近。
过去在父母家,待不了几分钟就要转身,说不了几分钟就要吵架。现在,和爸妈待在一起,越来越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感谢亚新老师,让我从一个麻木的状态中一点点复苏,走进真实的生活,靠近真实的生命,让我看到父母已经竭尽全力给出了他们的最好来爱我,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和妈妈在靠近,但是和爸爸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彬彬有礼的状态,我们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照。
4月底,爸爸的表弟(gr叔叔)去世了,我们是5月5日才知道。爸爸一直跟这个表弟关系很好。年轻的时候,爸爸经常会去他家走动走动。gr叔叔有了外孙之后,爸爸还经常去gr叔叔家看他的小外孙。
Gr叔叔的父母也就是我爸爸的舅舅舅妈很早就过世了。
每年去石门峰扫墓,爸爸一定会亲自去给舅舅舅妈,也就是gr叔叔的父母扫墓。每次爸爸一定会带上一小瓶白酒,亲手浇在墓碑上,他说舅舅年轻时最爱喝酒。说到这些,我眼泪也流了出来,我能感受到爸爸对舅舅有份特别情感。最近,才听爸爸说起,我的奶奶和她的弟弟相依为命长大,是共产党让他们有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疫情这几年,两家之间走动的很少,压根不知道gr叔叔重病的事情。突然得知gr叔叔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突然。5月初,爸爸曾说让我和gr叔叔的女儿阳阳妹妹联系,一方面是自己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是我感觉这种伤痛之事,我不忍心去找阳阳妹妹。我怕她看到我,她会更难过,更痛苦!
今天爸爸又提起这事,他说联系了gr叔叔的弟弟妹妹,感觉对方是回避的态度。本来两家很亲近的,现在这个回应让爸爸很放不下。爸爸就跟我打电话,让我去联络阳阳妹妹。我知道爸爸很难受!他是担心阳阳妹妹——gr叔叔唯一的女儿。
我理解爸爸的情感,我会找时间去联系阳阳妹妹的。可是遇到这样一些棘手的事情,我感觉爸爸总是会把我拽出来,把我挡在他前面,让我去做。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强势,爸爸的隐忍,我都看在眼里。我总担心他们离婚,拼尽全力去让他们高兴,满足他们,但是现在做下来,我发现我好累,我没有了自己,我一直都在为父母而活。
索引条目:
1、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在现实中,女儿不仅仅只有小棉袄这一款,因为女儿生命那里布满了各种伤点、痛点、泪点、卡点、局限点和狭隘点等,因而出现款式多样(亲热,冷漠,隔离,对抗,排斥等),颜色各异(热情,暗黑,冷淡,灰暗,苍白等)的父女关系类型。
2、女儿和父亲之间彼此的不沟通和不懂得,是亲子关系中的让人哀伤的常态。
3、每个孩子内在出现的伤点、痛点、泪点、卡点、局限点、狭隘点等,构成自己的创伤心理世界,导致在和父母互动中,自己在构建自己和父母关系的时候,就会触动自己的伤点、痛点、泪点、卡点、局限点、狭隘点等,在自己受伤的心理世界,去构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4、在孩子的创伤世界里,父母的爱要么是背景式存在,难以用主题式出现;要么始终是在底层涌动,难以在表层浮现。
5、父母认为孩子能干,常常就会不断“使用”这个孩子,看上去频繁“使用”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肯定---你能干;而孩子感受到的往往和父母相反,认为父母并不心疼和关爱自己。
6、在孩子幼年时,孩子看向父母,是从希望被爱、渴望被赞美、希冀被肯定的角度,结果父母那里任何非爱的言行都会成为孩子创伤的来源。
7、父母看向孩子,是从需要孩子符合社会规则去长大,渴望孩子懂得更多道理的角度,所以任何违背以上两个角度的言行都是不被父母允许的,于是好心办坏事就成了父母的常态。
8、父亲常常因为自身代表社会功能,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常常拿出关于社会和世界的大道理,社会上的各种事情,自己在社会上的各种体验去和孩子互动,安排孩子的事情也常常是社会性特质的事情偏多,涉及个人情感这一块反而寥寥,而这一块常常是母亲掌管的领地。
9、孩子常常并不知道父母那里曾经的伤口,只是在被父母抚养过程里,从孩子生命角度去感受和评判父母,所以懂得和理解会存在断层,这是难以避免的,所幸父母和子女之间深厚的爱,可以让父母或子女驾一叶爱的扁舟顺流而下,让父母和孩子在爱之河流中连接彼此。
10、绝大多数父母的爱都没有问题,只是爱的给出方式常出问题。
11、被父母拉到前面饱尝风雨的孩子,常会责怪父母的狠心和粗糙;而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子女,常在抱怨父母的控制和过度保护。
12、从拒绝母亲关爱,走到和母亲亲密,对于女儿,这意味着女儿自己也回到了情感运作中心的位置。
13、在成长过程里,和母亲的亲密,是女儿一生里最需要完成的亲密,它是自己和自己亲密的基础;和父亲的亲密,是女儿一生中另外最重要的亲密,它是自己和异性世界亲密的基础。
14、当我们越长大越成熟,爱自己的重任就越来越多落在自己的身上。
15、当父母关系失衡,孩子常常会努力为父母服务,去平衡父母失衡的关系,这让孩子从小都无法轻松自然活出孩子样子。
16、当孩子很小就要去取悦父母,试图让家庭关系缓和,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常常遇到一个共同的功课:特别想做回真实的自己,而非取悦父母的演员。
17、一个从小就活在家庭需要的角色里长大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感觉常常潮水般涌来,于是找回自己就会成为强烈的动机,长大后叛逆甚至忤逆父母,不过是这一类孩子找寻真实自己的一种痛苦挣扎。
18、活出自己,才是真正服务和荣耀父母最好的方式。
19、为父母而活,常常也是真实自己选择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太爱父母和深爱那个家,只是我们不能把为父母而活,视作爱父母的唯一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