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美,和你的憎恨有关(徐亚辉——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10-19 17:20:15)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01


某次乘飞机过安检时,等待无聊,前面一个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个子高挑,打扮时尚,厚厚的妆容掩不住一脸的黯淡。

面部不是不美,但感觉不那么流畅。

在核对证件和人脸识别环节,女孩悲剧了。接过证件,工作人员迅速朝她扫了一眼,随着目光落回证件再次看向她的脸时,工作人员瞬间皱起了眉。

片刻,我好像秒懂了什么。

果然,女孩的人脸识别没有通过。

隔着一米线站在背后,我听不清她的解释,只听到那位男性工作人员以“饱含深意”的笑容,无奈回复道:“没办法,等我们领导来吧。”

女孩尴尬地退到一边,给后面其他旅客让路,大家集体望向她。

她的身份证被搁置在工作台右侧。

每一个办完手续的旅客从旁边路过,都不自觉看一眼桌面,再看看她。

当时,我的心情说不好是同情还是心疼,应该还带一丝怒其不争。

每一张“整过”的脸,身体里都藏着一颗碎裂的心;或想象换一副面容,变成父母期待和欢迎的小孩。

据受访统计,10位女性中有6位对自己的容貌质疑。

像很多热衷减肥的人一样,明明不胖,可就是嫌弃自己身上有肉。

无论长相好看还是普通,都无法缓解病态审美下的容貌焦虑。

想到有一种“友尽”的原因竟是:放在朋友圈的照片,你只P了自己没P我。


02


当然,人们行走社会,适度的面具还是需要的,心理学叫做“防御”,就是一个人为了“活”下来而做的努力。

它不是件坏事情,而是为我们的内在安全提供保护;

但同时,如果防御长久僵化,也会阻碍心灵的成长,破坏内在发展的韵律和美感,缺乏人格层面的弹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能够灵活使用防御,充分展现了这个人心理的成熟度。

我认识一对夫妻,两口子眼睛都不大,妻子的牙也不太整齐。但他们相处融洽,笑起来很有喜感,让人莫名就想接近。

俩人有个同款的儿子,有一次我打趣说,你们应该再加把劲要个女儿,凑一盘四喜丸子。

妻子说:“生倒是可以,颜值可还行?”

丈夫假装接受现实:“那只能从气质培养入手了。”

我差点被他们俩笑死。

幽默是最高级的自我防御。

那些让我们感受到很有人格魅力的人,都会娴熟使用这种更加成熟的防御。

辣目洋子说:

美是一种氛围,一种感受。

那么我觉得,具有自嘲的幽默就是美的化身,在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同时,发挥了气氛组的功能,愉己悦人。

这种能力是心理上的整合与恒定,也就是所谓的内聚性自体。

在早年的生命中,如果我们被养育者充分地回应过,自体将变得充盈丰富。

它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核,感觉很抽象,却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内心空间里结合得很紧密,时间上也是持久的。

拥有内聚性自体的人,体验到双脚稳稳踏在大地的扎实,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自信、安全、存在以及价值感。

基本感觉“我是好的”,他们的内在不会轻易被摧毁;

对于他们来说,容貌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活得舒心自在是根本。


03


一个人内在的紧致性,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是松弛和缓的,或者是灵动活力的,带给人踏实和希望,总之都是美的。

相反,脆弱散乱的内在会不断强化人的紧张感。

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男友自称精英人士,对“丛林法则”坚信不疑,除了在工作上拼,非常强调暗处的努力;

皮肤管理、穿搭、健身等,很多时候让她这个女孩都自叹不如。

但她觉得对方做这些并不是开心的,而是生怕露出什么破绽,总是惊慌的模样。

一个休息日的傍晚,女孩和闺蜜逛街。

因为平日也都是精致妆容示人,那天她就散着披肩发,牛仔短裙配宽大体恤,自己觉得舒服,就随手自拍了一张发给男友。

结果引来正在加班男友的一顿“教育”,批评她不顾形象、自我松懈等等,气得女孩当街摔了手机。

也许在男友的心中,内在那个虚弱的自我,就如丛林中的猎人一般,一旦露头,就会被其他猎人本能地当作对手或猎物击毙。

当自体的心理能量抗衡不过具体现实,为了避免痛苦的体验,不得不塑造对外的完美一切,与内在的无力感保持距离,以获得相对的安全。


04


越注重外在,越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同时外界是变化和不可控的,没有坚韧的自我,总是无法超越客观现实,整个人的感觉是悬在半空中奔跑。

即使得到短暂的认可,也是有条件的爱,一旦被拿走,又将跌落在原地。

就如前段时间有个说法叫“小镇解题家”,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上了好的大学以后,解题这个“有条件被爱”的唯一优势,被大城市孩子的开放、自信、视角多元等全方位覆灭;

原本就不聚合的自体,再次崩解。

在心理咨询中,称自己是“颜控”的男生女生,不在少数。

他们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否定、期待和鞭策中成长起来的。

心里并没有被种下过“无条件被爱”的种子,羞耻感总是与他们如影随形。

为什么在很多孩子的心中,无论父母如何相貌平平,还是觉得自己的爸爸最帅,妈妈最美?

因为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有价值的;

这对内聚性自体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其中,也包括父母的力量带给孩子的安全感。

在某公号的评论区,看到了感人的一幕。

一个男孩因调皮挨了老师打并且请家长,父亲赶到学校。先是问孩子打疼了没有,然后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儿,谁都有贪玩的时候。

如果老师武力太重,我们可以找老师谈谈。

这把孩子给感动的不行,原以为家长来了是再重复一遍武力的,但其实父亲的出现,给予了孩子莫大的理解与保护

——虽然在老师眼里你犯错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爱你。

从那以后,男孩开始默默努力,目前就读于重点大学。


05


我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两次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超越一切、认同自己曾经被无条件爱过,对这个人大方向的发展,就足够了。

没有人没受过伤。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找到一个无条件爱你的人几乎不可能。

如果有,也存在限度的问题。

先接受“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的事实,再从有限、有条件的各种关系中,主动去寻找和创造爱与被爱的满足。

比如得到同事的一个小帮忙,伴侣的一句贴心关怀,父母为你做的一桌饭菜。

还可以自我满足,比如定期拿出一笔钱和一段时间,告诉自己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不留余地尽情挥霍。

这些小事情会聚沙成塔,慢慢积累,让我们去感受爱,也成为爱。

有爱注入,人就美了。

美和爱不仅是一个表面的东西,更是生命由内而外的一种存在状态。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难体验到这些细小的爱,就要觉察心中是否有巨大的恨没有拿开。

心理学上有个美丽的悖论:

只有我们真正做自己,不再憎恨自己,才能真正改变。

而不是把自己变好了,才有理由爱自己。

我们看到那些极具人格魅力的脱口秀演员,多数长相都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但他们还是圈粉无数。

我想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活出了人们心中的阴影部分,自卑、脆弱、无价值、缺乏勇气等,这些都是人们内在共有的暗物质。

谁有能力克服这些自我憎恨,谁就真的将美贯彻到底。

那时的“美而不自知”,将照亮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