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够好看也不够年轻”|容貌焦虑与年龄焦虑的核心是害怕失去(陈丽华)

(2024-10-19 17:23:21)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归

人最初的群体归属,来自于幼年成长的原生家庭与原生族群,这是我们原始归属的0.1版本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沒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除了原生家庭,还有一个概念叫原生族群(原生群体)。

原生族群是指个体幼年生活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以及各自的近远亲戚、居住地的邻居、父母的同事朋友、父母劳作生活的群体(比如村庄、乡镇、各种大院、高校、研究所、单位、公司),使用的方言、主要的食物还有当地的人文风俗。

原生族群就像一个小社会,通过耳濡目染,内化到个体的观念、想法、情感以及思考方式,甚至讲话方式里,影响个体的心智发展。

由于原生族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在心理上都有相似的原始结构,就像楼房的地基一样,看不见,但实实在在已经形成;使得很多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走出原生家庭,但在内心层面上很难走出原生族群。

忠于原生族群、认同原生族群、以及如何在原生族群中争得一席之位从而获得族群的重视成为不少人内心一辈子的价值依存,这些心理常驻内容在个体成人后,顺理成章的主宰着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今天提到的“容貌焦虑”与“年龄羞耻”,可以说是无法与原生族群分离的心理衍生物的典型代表。

最早形成容貌焦虑来自以父母为代表的主要抚养人队伍口中的各种评价:“丑”“难看”“比不上某某好看”“什么都好,就是眼睛太小”“漂亮”“美丽““好看”......

之后随着个体生活领域的扩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教育经历,让人生步履逐渐进阶到1.0版本,在这个版本里,青春期时期的容貌焦虑达到一个峰值,例如为脸上青春痘而烦躁不安的孩子们。

如果说踏出校门,走入社会是高阶的1.0版本,这个版本的容貌焦虑只增不减,年龄焦虑也随之而来。

2.0版本是中年,中年危机里的容貌焦虑与年龄焦虑相应而涨,并且年龄羞耻冒头。

......

容貌焦虑与年龄焦虑的核心是害怕失去;害怕失去位置,失去关系,失去良好的自我感觉......

由于原生族群对孩子的高要求与高期待,让孩子没有可以允许状态不好的状况出现的体验,这些担忧以容貌焦虑体现。

当这些焦虑无法被个体容纳,不得不通过投射到原生群体,使内心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来缓解焦虑,久而久之,内心会自动通过内化了的原生群体获取个人价值感,反过来被这些原生群体束缚、控制、道德绑架。


2


如何处理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

处理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的关键在于:分离焦虑。

这种分离不仅是现实层面与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分离或者内心层面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这种分离还来自心理层面上对“归属感”的告别。

这种归属可以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是对竞争的解读,或是一个比较,一个优越感,甚至是一个自卑的归宿;无论是现实或是想象,呈现出来的是原生群体的主要内容。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幸福快乐,因为他的幸福快乐困于他在“原生族群”中的位置。

举个例子,如果“亲戚家族”是他内在归属群体,他就会在亲戚家族里寻找他的位置。

亲戚家族中的价值观\信息\人群对他的看法以及他内心对自己在这群人中的定位都决定了他的幸福快乐

常见的是有一些人早已远走他乡,成家立业,在当地谋得一席之地,但内心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仍然是过往亲戚家族的期待或向往。

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他内心的坐标轴,并通过比较的方式找到他的坐标、他坐落的位置。

比较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容貌,钱财,职位,甚至配偶。

容貌与年龄带来的焦虑往往不是“我不好看”或者“我老了”,而是在我的内心归属群体中,我认为我会因为“不好看”或“我老了”带来位置的下落,不再有价值,失去优越感,找不到自己在人群中的c位或靠近c位,最终会被抛弃。

最初仅仅是一支口红,用了会精神一些;后来学会化妆,喜欢化妆后的自己,让妆容不可离开;继而是整容,其实是用刀子和时光作战,战场是这张“脸”;当战场是“身体”的时候,“自己”还能剩下多少?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对整容、整形上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停不下来。

一旦停下来,就会再次感受到容貌焦虑的煎熬,价值的空寂。

这种对外在极致的追求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能使个体获得在这个所谓“内在容貌团体”中食物链的高端,可以保有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自欺欺人的“赢”,不但“赢”得团体中的大多数,还可以“赢”过时光的残酷。

通过改变自己的容貌,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自己才会被认可,被爱,被喜欢。

就像理想化的父母,无非忍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一样,岁月的沧桑与时光的流逝也不能在自己身上留有痕迹。

不论战场是脸,还是身体,“我敢对我自己动刀子”都会有一种自我主宰的感觉。“我敢不要你们给我的东西”都会有一种青春期逆反的力量。

这里面包含着对原生族群既认同又反抗的矛盾情感。

这种优越感,虽肤浅但实用,尤其沉浸在某个团体(群体)中的个体,会因此脱颖而出,极大满足内心的虚空;同时,也增强了对内心原始族群的依赖。

这种依赖往往与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相依存,就如同我们幼年无法离开父母,甚至无意识的讨好父母以获取关注与爱。

千篇一律的皮囊,相似度极高的容貌,统一的审美;这是一个群体。

不少人认为身处其中才是安全的,可控的,就像幼年在原生族群中感受到的因共性组成的归属。

一旦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意味着需要改变自己的某部分或者让自己部分“消失”,成为另一个“人”,营造一个你不是你而属于大家的,多少有点像演员的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与心理层面上来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忠诚再次产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远离,加强对自己的不接纳,不认同,羞耻感应然而生。

年龄羞耻与容貌焦虑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人,已是中年,依然拼了命往“二八佳龄”靠拢,健身、节食不是为了身体健康,而是为了保持青春的形象;不愿意尊重当下的年龄,其实是内心不愿意放弃曾经让自己感到有吸引力的美丽岁月的原生族群的位置。

放弃过往熟悉的原生族群有点像扬帆出航,充满了你不知道下一个港口在哪里的迷茫与担忧。

然而,只有经历过对这份原始归属感的分离,才能让内心获得剩余空间,容纳新的个人心理资源。

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办公室里竞争容貌,把自己放在学校里比较颜值,把自己置于同龄人的圈子比较长相,闺蜜圈、死党群、同学会里的此增彼长......都是现实世界里的挣扎,需要用容貌或年龄的优势得到确认与肯定,如波逐浪,无停歇。

但这些都有机会被现实打破。

可是,如果这些是存在想象中,比如走在街上,想象中比所有街上的人都漂亮,这种用想象中归属于某个团体获取自己的存在感就很难被自身觉察。

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的目标多是“白、幼、瘦”,或“瘦成一道闪电”,或“少女状”,或“有性魅力”、”性功能超强”......

保持身材或容貌在年幼或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时代,似乎就可以停留在被照顾、被宠爱、被追求、被倾慕的阶段;这和成年个体内化在心的原生族群对族群内人员的期待、评价、要求与标准相关。

顺应时光的流转,享受不同年龄阶段的困难坎坷和美好则需要个体有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主动承担职责的心智。

容貌焦虑和年龄羞耻吞噬了许多人的宝贵人生时光,服用减肥药物、催吐、节食等的直接后果是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比如,厌食症与贪食症。

常见的还有“轻厌食状态”;

怎么瘦都不够瘦,恨不得把所有脂肪都去掉的愿望让每一口进食都充满罪恶感,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或免疫力降低。

什么时候才开始不会为容貌而焦虑或者为年龄而羞耻?

不是砸大量的金钱精力时间在脸上、身体上的时候,也不是完成了在内心人群中容貌已经达到内心团体顶峰位置的时候;

而是当我们意识到:

不论怎么努力都上不去,达不到这个容貌的顶峰,“美中自有美中人”;或者无论怎么努力,人都不能保持永远年轻。

容貌与年龄都是手中沙,随风飞扬,再也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感的时候;

自然呈现的将是一种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的出现常常是脱离原生群体的标志。

当抑郁状态的出现,意味着有了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的内在是无意义感。

当发现内在归属的原生群体早已过气,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这些只是年幼时的依托,只是一直不愿放弃的幻想,只是自编自导的骗局,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营造时,真实而清醒的与过去的分离才真正开始。

此时,因为新的内在价值体系统尚未完善,未能习惯失去过往紧紧拽在手里的原生群体依赖;

过渡时期需要抑郁状态,重新体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