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韧劲和厚度(3期学员陈茗——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8-22 12:32:02)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听完这期节目,心里涌动着感动。既感动于嘉宾在人生里遇到的光亮,比如那位曾经的班主任带给她无意之意的指引,也比如之后真正托着嘉宾走出抑郁的武汉雅心团队,但更感动的是这位嘉宾的经历中呈现出来的生命本身的韧劲和厚度,那种生命本身的力量所发出的光芒。

这位嘉宾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抑郁的症状,她意识到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就已经思维混乱,对生活没有热情了。因为家里是农村家庭,爸爸脾气暴躁,从她小时候开始爸爸就对她这个小孩子自然会喜欢的、表达的东西,什么都反对,而且显得很厌恶,吼她的声音特别大,高大的爸爸在渺小的她面前,让小小的她感到生命都受到了威胁,而且爸爸会用危胁和恐吓的方式,让小小的她感到自己不听爸爸的话是要被天打雷劈的。

用恐吓、危胁的方式,打压和指责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爸爸,还有她整个父亲家族的长辈。爷爷奶奶、两个叔叔都住在隔壁,都是这样子,所有的人都可以说作为家族长孙的她,她必须得听话,听所有人的话。虽然小时候她内心就有对爷爷奶奶所说内容的不认同,但她只能沉默,因为稍有一点反抗,全家就会一起说她,一直说到她认同为止。嘉宾从小经历的,不仅仅是爸爸的打压,可以说是全家长辈堪称“混合打”似的打压

于是,小小的她从小“真性自体”也就是自我的发展被严重的压制了,她只能活出一个完全服从、听话,没有一丝反抗和活力的“假性自体”,也就是面具化的自我。加上农村家庭生活困顿,供孩子上学不易,嘉宾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她从小就特别想成绩好,因为这是听话懂事想孝顺家人的她,唯一能回报家庭、回报父母、成为家族长辈眼中好小孩的方式。但想成绩好、不好就自责,自责又产生无力、无力导致她成绩上不去、成绩上不去又自责,从小就成了她关于学习的恶性循环了。

她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感到生活无望、无意义、无热情,但她还是自我调整和坚持了七年之久,一直坚持到高二才辍学。其实说是辍学,是她看到自己的状态,为了家庭权衡之后的主动决定。她意识到自己从高中开始,情绪落下去了再也起不来了,而且长时间出现头脑模糊、心口堵、思维混乱、念头多、身体紧绷、记忆力下降、强迫性思维多的状态,连读语文课文都有障碍了。她发现自己哪怕是妈妈让她去接弟弟这样一件小事,她都得挣扎着才能去完成

她发现自己总在想死,但她无人可说,她知道自己出了大问题,她想就算死也不能死在学校,而要给家人一个交待。她也希望妈妈能带自己去医院看病,但她知道这对父母来说是不可能的,父母不可能理解她的状态是抑郁。她选择了放弃高考,回来打工,是一方面想着随时都有的死亡念头不知道哪天会吞没了她,既然是要死也不用着急,不如在临死之前帮家里分担一下;另一方面,她也是在自救,因为她听到给她指引的班主任说到过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叫“森田疗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做事情,把注意力从混乱强迫的思维中拉到现实中来。辍学之后,她本来是可以在乡村小学代课的,但她还想着自己状态不好,不要影响别人家孩子了,就决定去做需要不停工作的生产线,看自己最后救自己一把。

就这样,她带着死马当作活马医、死之前为家里做点贡献的想法,她在紧张压抑的流水线坚持了两三年。虽然她大脑里依然有很多的恐惧,有很多的内耗,干活没有别人快,也常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有灾难化的想法,也常常会被班长批评和指责,但她还是一直在坚持。这期间她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哪怕过年。真不知道这样严重抑郁的她,在压抑、封闭,就像机器一样运转的环境里,她是如何咬牙渡过的。

在这期间,她从一个“病人”活成了家里的“超人”,她供弟弟妹妹上完学,又给大妹妹一些钱去做生意,她把自己所有挣的钱都回馈给了家里。而对于她,只有妈妈给她打过一个电话,说了一句“你辛苦了”,这是家人唯一对她的付出给予的回应。

但不得不说,这位嘉宾内在是很智慧也是很有主见的。从之前听到班主任无意之间指出的“森田疗法”来为自己找出路,到这时听到某企业“连续跳”事件,她再次决定离开,因为她知道自己要先保命。

这次,她回到武汉经舅舅介绍进了一个车间当质检员,这在别人那里是个轻松的活,但在她这里依然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别人白天去一下就能搞定的事,她得小心谨慎的从早忙到晚;常常被同事打压,因为内向压抑的她有理说不出,遇事也不太相信自己的感受。

后来,她参加了武汉雅心的线下团队,在这里,她完成了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子的过程,她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出来了,开始有了对生活的热情,那是一种对她来说久违了的天晴的感觉。她通过课程,通过听节目,认识到自己最关键的问题是对爸爸权威性的认同的矛盾,内在的撕扯慢慢变弱,开始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和清爽,身体的能量也感到多了,不再那么容易累了。在一次在和强势的奶奶的对话中,她也能从一贯的无交流、沉默、完全不能表达,到能激动着、挣扎着向奶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对她简直是“创世纪”一般的壮举。

听完嘉宾的故事,我有些颤抖,感到一种生命的厚度和韧劲带给我的强烈冲击。亚新老师常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要去看到一个带着问题的“人”。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视角的转换,但其实真正这样去做,你的焦点不在她的问题上,而会首先感受到这个生命的状态,并由此深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光亮。如果我们只是去关注嘉宾的抑郁症的状态带给她的影响,会想怎样才能缓解她的状态,会觉得她的描述是那么精准,让我们看到抑郁的症状和表现。但当我们关注的是人,是一个生命时,感受到的是嘉宾的力量,内在的智慧,生命本身的强韧。

在嘉宾的生命里,在她和抑郁症博斗的这几十年里,虽然也有外在给她带来的光,比如初中那位班主任每周都会用一节课给她们读心理学的文章,让她对自己的状态、对自救的方式有了了解;虽然,武汉雅心专业的心理成长团队是她好起来的依托和指引,这也是外在的光。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她内在的光,生命内在是有光的,也许会因为外在的经历而被阻挡,就像乌云一样遮住太阳,但生命内在是有太阳的,我们要始终相信和信任生命本身的光芒。当你如亚新老师所说,去关注一个人,一个生命时,你会自然而然感受到生命的光芒。

这时想到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个体,是那些尽管经历过深切的创伤,却依然能够通过找寻到自己的核心自我,从而获得完整感的人——透过创伤,和对创伤的创造性回应,一个人可以获得自己最高的成就和能力。

红尘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受伤,也会因此而对我们的核心自我产生伤害,但生命本身是有力量的,生命本身就有丰沛的力量,生命本身就自带厚度和韧劲,在生命本源的层面,我们原本自足,并未受伤,并且会带着我们去创造性的回应我们受过的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