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自己的“不正常”可能是价值连城的财富(meiya)
(2024-08-22 12:30:44)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认为,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每个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不同。
说实话,来和我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大多数都是正常人,且是自我认知比较良好的人,他们或抑郁,或焦虑,或恐惧,或强迫……从专业的角度讲,他们都属于神经症范畴,病得不算重,而那些特别偏执、分裂、暴躁、自恋、多疑、自以为是、人格障碍严重的人,通常不会主动来做心理咨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都是别人。
就是说,病得比较严重的人,反而不会觉得自己有病,不会来做心理咨询,病得不那么重的人,因为有自我认知,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也愿意面对自己,所以会来做心理咨询缓解自己的痛苦。这类人常常会陷入到另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自己的问题挺严重的,自己的心理挺不正常的。
而这样的认知又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
我在心理咨询中常常要采用一个“普遍化”或者叫“正常化”的咨询技术帮助来访者缓解这种认知带来的焦虑。
他们会有这样的困惑:“meiya,我和前男友分手(和好朋友闹掰)已经快一年了,可是到现在还是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情,并且还是会觉得很难过。别人分手两三个月就没事了,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我有时候站在很高的地方,就会想自己会不会跳下去,当我注意到自己有这个想法时,就会感到很害怕,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想,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带孩子出去,经常会担心孩子会出意外,比如会不会发生车祸?会不会被人拐卖?会不会碰上愤怒的人被莫名攻击?我感觉自己这样不正常啊。”
“第二天只要有一些稍微重要的事情,比如重要的考试,上台做报告,演讲什么的,我都会睡不好,我是不是抗压能力太差,太敏感了,不正常?”……
一开始我都会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有这样的感受、想法、表现是很正常的,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自我接纳,比如我会这样说:
“失恋了或者和好朋友闹掰了,我们会感到悲伤、难过,可能还会有委屈、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持续好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放不下,这是正常的,因为这对我们而言遭遇了一个生命中很重大的丧失,我们失去了一个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的人,很重要的一段关系,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情绪。这样真的很正常。”
“一直过不去,或者放不下,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的心里还没有处理和消化掉,我们不是有问题,不正常,而是被卡住了,我们可以借着这样的机会,带着好奇,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通常,这时来访者会放下对自己状态的担心,不再给自己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好奇,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由此真正开始,随着心理咨询和向内探索的深入,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增加,很多心理问题反而得到了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感受、想法都不会与人分享,尤其是那些隐秘的想法和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便容易困在自己狭隘的认知和判断里面,觉得只有自己是这样,别人都不会这样,于是自己就是不正常的。
其实,你认为自己的那些不正常的遭遇、感受和想法,世界上的其他人,甚至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遭遇、感受和想法。
所以,你和大家都是一样的。
从人性的角度讲,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敏感和迟钝,脆弱和坚强,害怕和勇敢,光明和黑暗,这些部分会和世界上的很多人一样或者类似,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可能我们的心理问题也有独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同。
“正常”“不正常”很多时候是在比较中才会出现的概念,就像和“矮”对比,才会有“高”一样。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正常”与“不正常”都是相对。在大家都是警察的世界里,出现小偷就是不正常的,在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小偷的环境里,出现一个人他不当小偷,当了警察,他就是不正常的。
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讲大家都有自己的“正常”和“不正常”。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正常”定义为“不正常”,或者把别人的“正常”定义为“不正常”,这样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焦虑和痛苦。
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要让自己符合外界的评判标准。这个世界存在这样一个判断标准,觉得一个人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正常”的,而正常就是好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就是“不正常”的,而不正常就是不好的。
可真相和事实并非绝对如此。
《功夫熊猫》中阿宝贪吃又身体肥胖,圆滚滚的体型,在外人看来,他天生不足,根本不是学功夫的那块料,注定无法成为功夫大师,但是因为他和师傅懂得转化他身上所谓的缺点——利用阿宝贪吃,吃不到食物,肚子饿会生气,为了吃到食物手脚会变得特别灵敏这一特点来训练他。
后来,阿宝学有所成,并且领悟到要善用自己圆滚滚的身体优势,终于打败了凶残的对手,终成一代功夫大师
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人“敏感”不好,会认为自己的敏感不正常,并为此苦恼,其实5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是高度敏感的,丹麦的心理咨询师伊尔斯·桑德深入研究高敏感这种特质,并认为“高敏感是种天赋”,当你懂得利用它时,会成为你价值连城的财富。
那些以为自己很敏感脆弱的人,当他可以更好地自我接纳时,便容易利用自己的敏感获得更大的成功,比如成为更能共情的心理咨询师和沟通大师,或者成为创作出情感细腻,打动人心作品的艺术家。
不要给自己的一些问题轻易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因为一旦贴上标签,我们就会被其阻碍,自我设限,看不到更真实和完整的自我。
接纳自己所谓的“不正常”,在此基础上,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探索,你的“不正常”反而可以转化,甚至成为自己独特的优势,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勃勃生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