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才懂心疼自己(周小宽)
(2024-07-22 20:54:42)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这两天挺开心的。
有两个特别明显的原因,其中一个是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开播了,我在里面结结实实地笑了,还感受到幽默背后很多很多人类思想的火花、看问题原创的各种见地、中文极高的语言智慧。
这些都让我很满足、欢喜且受益。
另一个原因——脱口秀大会这次设置的突围赛事主题,三个主题最火爆的是“心理健康”。
我看到这次脱口秀最被看好的那些选手争先恐后选择了主题“心理健康”参赛,结果这个小组因为大咖云集,变成了比赛的“死亡之组”。我由衷地笑了。
心理健康,人最为重要的心灵,不再需要每每探讨时都被蒙上一层羞耻的布,而是可以大方的、坦荡的、科学的、辩证的/百花齐放的去探讨,探讨者和听众都能获益。这感觉太棒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程璐在心理健康的段子里面说了一句话——“人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嘛这一天就非要过得开心呢?”
这句话让观众们笑了。
我觉得这种笑不只是被逗笑,还有一种释然的欢笑。听起来他好像是说了一个反转的段子。因为一般我们都说,“干嘛要不开心的过一天呢?”“干嘛你不能开心一点呢?”
但是程璐说的是,“干嘛这一天就非要过得开心呢?”
其实他不是反转,他只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我们的心理什么时候开始不健康的?
从大实话听起来像笑话的时候开始。
我们都认为每一天应该努力去开心,去成功,去胜利,我们觉得允许和不去追求开心,成功,胜利,那就是一句笑话——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其实是不健康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咨询里跟来访者做的就是,帮助他意识到这种认知的偏差。
我们谈论心灵,只能谈论那些好的,美的,道德化的,而无法谈论我们自己心灵的「缺失、匮乏、痛楚、扭曲、冲突、压抑、黑暗、攻击性、仇恨、嫉妒」。
那么我们和自己以及他人、世界的相处是多么的偏狭和表面。
“每一天都应该开心!”这其实是一句笑话。
“干嘛非得每天都开心?”“我们不是必须,也不可能每天都开心的。”这其实是一句实话。
当你能够理解并容纳这件事情,你的心理健康程度就比很多人要高了。因为起码你区分得了笑话和实话。
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当中总是有很多隐藏的标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建议大家把这些隐藏标准都想一想,都写出来,也思考一下,这些标准是如何进入到你的信念体系里的。
每天对照看一下,如果你今天觉得难受,过得不怎么好,你有负面的情绪,你观察一下自我,是不是因为你没有达到你给自己提出的这些隐藏的标准?
比如其中一条可能就包括你要求自己今天开心,今天要正能量、要积极、要不被别人影响、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今天你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全部做到。
因此,你过得很不怎么样。
这个时候你无法理解和接纳你自己今天过成这样,你觉得过成这样的你是个笑话。你不接受这种真实。你无法接纳这样无能的自我,你讨厌这个自己。
你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但你又不接受这个“如此”,这造就了你内心的冲突,你对你自己的攻击和巨大的内耗来源。
然后呢?然后就开启了恶性循环。
今天不开心本身已经让人难受了,而你还作为法官对今天没把自己搞开心没把事情搞好而非常不满,你除了不开心生气无奈,你还追加了一个对自己无情的攻击。
你丝毫不能共情你的不开心,而只会攻击你的不开心。
(此处没有表情和语气,这样的文字会让你对自己更为自责吗?那么我要在这里表明我的内心,希望你听见,看见)
——我不想说这样的你很糟,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你很让人心疼。
我遇到很多讨好的,自卑的,没有自我界限的来访者。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他们承受着问题带来的痛苦,但他们还对自己进行最严厉的批判。
他们不能共情自己的讨好是出于害怕关系的断裂
不能共情自己的自卑是来源于原生家庭不够滋养充满贬低的现实
不能共情自己的没有界限是因为从小自己就被父母吸附侵占和控制了生命
他们如此痛苦,还对自己提着最严厉的要求,希望咨询让他们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他们极为迫切的想甩掉这个“讨厌的被人嫌弃的自己”,随时愿意杀死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连自己都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不懂得心疼自己,不懂得为自己辩解。
我在咨询中,经常面对着来访,哭泣着,又迫切地问同一个问题,“那我应该怎么办?”
我可以理解这种痛苦和迫切,也可以理解他对自己的不喜欢,他想改变生活糟糕的状态,让强迫性的那些重复不再继续,让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限制。
但是这一切的开始,一定是理解。而不是解决。
这就是心灵,没有捷径。这是我们要去臣服和敬畏的事情。
没有疗愈,就没有成长,你不对过去的创伤进行处理,让你内在的自我重新在关系里成长一次,你怎么能获得一个新的,有力量的,更好的自己?
你必须要先遇见你自己,和自己聊聊,理解你自己,共情你自己。一点点构筑起对自己负面的部分接纳的能力,你才可能重塑出一个新的自我。
这很难,因为很可能你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责怪自己。
你对于理解自己,肯定自己,共情自己是非常陌生的,你内在有无数不允许的声音,所以你还需要一个关系,关系中的另一个人,他可以允许你,理解你,肯定你,打破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给你新的恰当的回应。
咨询就是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关系。
咨询其实就是咨询师握着一个人的手,肩并肩和那个人一起沉入深深的黑暗,在那里有那个人最多的恐惧、伤痛、不堪甚至是血淋淋的创伤,那里还有人性的丑陋阴影局限,咨询师和他一起深入,无所畏惧,最后在这个最深的黑暗之处,就会有光照进来。
那个光不是外面的光。是我们人格内部本来就有的光。
咨询师用自己的人格的光,在来访者孤独黑暗的世界里,唤醒了来访者的光。这个过程,就是咨询最宝贵的部分。
当咨询师用自己的负性能力接住来访的阴影和糟糕的时候,在全然共情和接纳的真实体验中,来访的自我才能重新开始生长。这就是自我重塑的原理。
很多人缺失着这样的体验和负性能力。
我们的父母也因为时代、环境和养育的关系,他们很多时候是没有的。他们也不允许自己犯错,活在病理性的自恋里。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在童年就获得容纳人格阴影的能力,我们没有什么心理整合能力,我们严重的缺失负性能力,因为没有空间去安置事情的不如意,不受控和做不到,内心没有灰色地带,我们会容易陷入一种很分裂的感觉里——只能看“好”的那一面,分裂出“不好”的到别人身上,或者完全掉转过来。
因此我们就会常常处在要么我不好,要么都是别人不好这样的冲突中,而无法达到内心的平静,无法活得自我满足。
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所有在努力着和自己心灵去相处的人,都是勇敢的人。
有的人努力学习,学习心理学和各种哲学,等等,读书,听课,看电影,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和作者建立犹如咨询的关系,和作者相遇,被作者看见和疗愈;
有的人不断咨询,在心理咨询里,去成长,参加团体治疗,在关系中被看见也看见他人,
他们被挫败,又站起来继续,他们忍受着创痛还是直面着人生的真相。
他们中有我和你,我和你就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