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减少内耗(meiyayibu)

(2024-07-22 20:52:54)
分类: 亲子关系

开学近一个月了,快7岁的女儿还未完全适应一年级有些卷的生活,表现就是上学日的每天早起后,她还会哭闹一会,送到校门口,也会多次要父母抱抱她(以前不怎么接送孩子的我,近期常常接送她),在家还总是问我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有早读?

为什么语文课今天有两节

为什么延迟课到6点才放学?

为什么不能把宠物带到学校

……

我耐心地回答她的各种问题,可她常常就一个问题反复提问,仿佛根本就没有听到你的回答。

如果孩子不是处于上学适应期,我会怀疑她是否患上了强迫思维。

我理解她问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还没有完全接纳上小学这件事,对学校的诸多安排不接受不认可,以及她内心对于自由丧失的抵抗。

但我想帮助她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所以,我对她说:

“妈妈理解你现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的生活,这很正常。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直对抗要上学这件你改变不了的事情,一直这样问为什么,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你更加难受?

你可以想想,如果现实就是这个情况,你可以怎么做让自己好受一些?

结果女儿真的自己做了很多调整。

她开始每天带课外书到学校,课间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看书,还愿意打开自己,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和大家一起聊天,分享她的课表和玩具。同时,若上她喜欢的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她也特别积极地回答问题。

尽管情绪还有起伏,但我注意到从上周五开始女儿的情绪看起来比之前好多了,哭得时间短了,笑容也多了。

我在女儿的入学适应阶段,看到很多来访者的影子。

大龄单身女性来访者小A,刚分手不久,思维上常常陷入无数的“为什么”?为什么我找不到男朋友?为什么我会被分手?为什么我经营不好亲密关系?

人到中年生了一场大病的来访者小B,也陷入“为什么”的陷阱。为什么我早睡不熬夜,还吃得清淡健康,却生病了?为什么我老公吃得那么油腻不健康却没事?为什么这种不幸会发生在我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因学校人际关系不良和抑郁不上学的来访者小C则不停地问:为什么我家孩子会抑郁?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好好的,就能上学

解答为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知道原因,可以帮助我们针对原因,寻求解决策略,也可以让我们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遇到事情,都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和解释,喜欢追根究底,这也是我们思维和人性自然的反应

但是过度纠结为什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内耗。

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原因要么很复杂,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现在近30%的青少年患有抑郁,这是诸多因素导致的,心理学上的标准解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导致了青少年抑郁。

还有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要么很简单,比如有的人会生病,遭遇车祸什么的,那就是概率,就是命运,就是倒霉,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很多人一直纠结为什么,以为靠想清楚原因就能解决问题,就能控制问题,其实一直思考为什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是要靠行动,反复纠结为什么还容易让自己掉入思维反刍,强迫思维或抑郁的大坑。

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在《正念禅修 : 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中说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

【经过长期这样的分析原因找出对治方法的模式,人们会养成一种“不痛苦无收获”的思维习惯,视痛苦为必要;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瘾症,像吸毒一样,“想清楚”是一种用“想”来治“想”病,形成“思维反刍”的症状,越陷越深。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很大部分与此有关。】

所以,遇事适当了解“为什么”,不要钻“为什么”的牛角尖,多问问怎么办,如何做对自己更好。

培养自己形成这样健康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容易内耗,还会帮助我们更积极地应对不幸,更快地从不幸的打击中复原。

形成这样健康的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增加自我觉察,注意自己是不是掉入反复纠结为什么的陷阱里了,懂得及时喊停,同时,促进和增加我们的接纳,接纳世事无常,难以控制,接纳自我和生活的不完美。

分享两个小方法,在你遇到困难或者不幸时,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和接纳。

1、“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允许它存在”。

当你产生负面情绪,或者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你可以在心中重复默念这句话:我不喜欢……但我允许它存在。

也许你会感受到它带给你的接纳和平静。

允许是一种接纳的力量,当我们允许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变得强大了,我们就能够承载那些不幸,而不是被它们吞噬。

2、“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在遭遇这样的事情,我并不孤单,我也不是最不幸的。”

很多人问为什么时,常常会拿自己和别人对比,【为什么是我】,重点不仅在“为什么”,还在“我”上,总觉得别人都是幸福幸运快乐的,就自己遭遇这些痛苦, 把自己特殊化,把自己和他人隔绝,还隐含着自我攻击和自我批评,觉得都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问题的发生。

这样想,内心会更加痛苦,自我力量更加被削弱,也更加难以接纳现实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其实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不信的话,你可以在网上随便查一下。

无论多么不幸的人,患了多么罕见病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有很多人和他是一样的。比如抑郁的人数在中国超过9500万,渐冻症患者在中国也有10万。

很多人和自己同病相怜,我们大家都一样。很多事情的发生也并不是你的错,你的问题。

看到这些会带来疗愈,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接纳和自我关怀。

当遇到问题、困难或者不好的事情时,我们当然需要反思,需要了解原因,但是请记住不要过度反思,少问为什么,也少自我问责,多问我接下来可以怎么办?我可以做一些什么,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然后,针对自己的答案,积极行动起来。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将会从无助的状态里找回一点自己的力量,从正向思考、自我关怀和积极行动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