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心语20240422:不是要跟孩子争夺手机,而是要跟手机夺回孩子
(2024-07-19 13:01:32)分类: 雅心心语 |
参与者:一位女性听友
倾诉者说:
孩子今年上初二,小学的时候作业就比较拖拉磨蹭,不过也基本能完成。当时对他的教育方式也不太好,批评打骂为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感觉亲子关系好些了,初一住校,除了上网课不太好之外,其他的也能凑合,由于我不放心,初一下半学期的过了五一后孩子开始走读。
孩子从上初二的那个暑假开始突然不写暑假作业了,开学时有两门课没写完作业按照老师实先约定没有给他发书,补上作业就发,但孩子也不补,要求我们买新书,我们也买了。
开学那一个月,表现还挺好的,到家还积极的去背第二天要过的作业。从10月左右开始就出现问题了,我们后来发现原来他在屋里反锁门不是写作业,摸出来旧电脑,刷游戏视频。这事我没有打骂他,和他好好说以后不再玩儿这种警察抓小偷游戏了,他也答应了。
后来就反锁门写作业,其实没写。经过一段修复关系,不太频繁反锁门了。
之前每周末玩电脑游戏,使用的付费版我的世界,百元内。后来研学后看别的孩子在车上带手机玩手机游戏,要求也玩手机游戏,不玩儿电脑游戏了,我们也答应了。最近孩子又迷上了手机,又要求周五晚上,周六,周日都要玩儿两个小时,但实际上玩儿的时候总超,超一俩小时是常态。他爸爸有时候受不了超时就选择断网,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爸直接到时间断网了,因为这个事儿家里又闹起来了。
目前主要问题是,孩子周末作业不积极写,作业写不完,以及玩手机时间控制问题。
我之前接触的那些心理学在应对如此暴脾气的初二学生的时候,感觉有些无力。对老公,对孩子,对老师,我都觉得很无力。又心疼孩子写不完作业,面对学校老师对他的羞辱责骂惩罚。
索引条目:
1、写作业拖拉,看起来是学习问题,其实是孩子遇到问题却得不到支持和解决的情感问题,也是心理层面的问题。
2、在学习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这是学习上的思维和感受能力问题,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来训练,这都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学习能力不足导致的孩子失落、沮丧和痛苦,长期累积,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心理层面显现出来后,父母没有觉察和关注,这暴露出家庭问题,父母关注却不知道怎么面对处理,那是家庭问题中父母能力的问题,只有孩子的智能训练,却并没有真正专业的心理辅导配置,没有真正专业的老师进入到孩子的日常,这是教育问题,如果一旦孩子那里出现了所谓问题,社会,学校,老师,父母一边倒都认为是孩子问题,那就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所以如果单从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呈现出来的问题,就定性为只是孩子那里的问题,这是对孩子们的极端不负责任,不去面对和解决,就是在对孩子犯罪。
3、父母和父母建立的家庭,就是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能量场,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更深的灵魂层面构建的能量场,缺了哪一个对于孩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精神和灵魂层面的,随着孩子长大,更显其重要性。
4、关于孩子的同桌关系,班上亲疏,和老师的关系,挫折后的心情,遇到打击后的情绪,被同伴忽视,被朋友所伤……这些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和情感生活,是属于孩子们的人生大事,可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这就是亲子关系里的家庭和父母问题---父母看来的小事,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孩子的情感发育,支持系统的建立,心理强健的过程,应对各种挫折时候的能力养成----而这些就是很多父母和家庭忽视的部分,最终酿成大祸---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应对各种问题时候的能力不足,一旦学业压力大,或者遭遇一些事情,孩子就只能辍学,逃回家里。
5、学习和教育,对于孩子,真的不能只是体现在分数高低,而是借助学习和教育,让一个个幼小的孩子能够在此过程中,茁壮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有养活自己本事的人,灵动有活力的生命,起码在红尘层面,做到这些,就已然不错了。
6、很多孩子借助手机和游戏,获得暂时性的轻松自在,也获得面对困境时候的避难所,这其实就是全国的孩子们共同遭遇的问题---在孩子需要正常的轻松自在和支持陪伴的时候,怎么只有手机在给予和满足孩子的需求?由此引发出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每天都在为我们的孩子,在做什么呢?
7、当我们都在责怪手机和游戏的时候,有多少家长,老师和学校在深刻反思---我们是怎么把阵地丢掉的呢?真的是手机和游戏的问题吗?
8、单从一个孩子遇到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孩子不能去问老师的现象—这是师生之间教学的一个问题,老师和学校真的在解决孩子遇到问题该怎么提问,如何解答,怎么巩固学习问答后的成果吗?这一整套的从教学,到发问,到解决,到巩固的教学流程和平台,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吗,每个老师都培训和形成习惯了吗?可惜都没有,这是每个老师自己自发在解决,而学生和权威人物走近,能自如何老师交流,这是人际关系问题,更是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很多孩子是惧怕权威人物,所以仅从发问这个环节,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国的学校和家庭,大都并没有重视和直面这个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9、如果父母没有能力陪伴好孩子,如果学校只是训练孩子的智能,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生命发展的需要等涉及到一个生命内在成长到成熟的全过程,家庭、社会和学校给孩子提供的太单一,太局限,那么中国很多孩子的身心发育就会出大问题,最终一定会反噬到家庭和社会,没谁可以幸免于难。
10、大量的个案显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过了“拼爹”----“拼起跑线”,到现在进入到“拼身心健康”这个最根本的基础上来了,这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是因为我们迷失且丢掉了它,现在该我们重新拥抱这个最根本基础了。
11、很多网络和机构都在教父母共情孩子,可是如果共情的目的是让孩子暂时好过,然后继续逼着孩子去解决手机和游戏依赖问题,那么这样的共情反而成了父母进一步压榨孩子的武器,这不仅让父母在不懂的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更会最终破坏孩子对于情感的正确理解,破坏孩子对于情感交流的美好和价值。
12、当父母只是盯着孩子手里的手机和游戏,不是看向孩子生命,所有的问题根源就已经呈现出来了,只是父母压根看不到这一点。
13、当一个孩子遇到学习问题,压力问题,同伴交际问题,和老师的关系问题,很多事情发生竭尽全力解决却依然有很多困惑和情绪问题……这些时候父母总是不在,或者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在小题大做,老师也不关注,同伴也无能为力,请问孩子会走向哪里?谁给TA轻松自在,哪怕是暂时快乐轻松,孩子就会走向那里---一部手机和一款游戏,就让孩子自动投奔它们,父母和老师还有何脸面和底气去指责游手机和游戏呢?断网后,拿掉手机后,我们做父母的有本事让孩子自动投奔我们的怀抱,这才是正途---让手机只是手机,而不是父母和美好关系的替代品!
14、孩子需要手机和游戏,只是在需要亲密而非控制,支持而非对抗,理解而非误解,放松而非加压,懂得而非漠视,安静而非聒噪---这本来就是父母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的,可惜现在的实情让人大跌眼镜---父母和老师,家庭和学校,还有社会,都把孩子往手机和游戏那个方向在逼。
15、沉迷手机和游戏的孩子,只是在渴求一个不被批判,不被教导,不被施压,能得到安静轻松自在和成就感的关系,一部功能齐全的手机,一个个可以放松愉悦的游戏,就提供给了孩子需要的关系,所以要想把孩子夺回来,那么很简单—父母家去做到一部手机和游戏提供给孩子的一切,就可以!
16、很多父母跟孩子在争夺手机,却不是在跟手机夺回孩子,这让我特别的难过和哀伤:很多父母已经很早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不自知,却还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