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到底在游戏里玩什么(钟佩妍)

(2024-07-22 20:14:59)
分类: 亲子关系

每到暑假,游戏服务器是火热的,万千家庭也是上火的。

很多家长不了解游戏是什么样的,想不通为什么孩子可以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地泡在里面。孩子疏离的样子也让他们害怕,隔着面前这台手机,如同隔着一个世界。

没错,那确实是一个世界,相当于孩子的过渡性空间。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空间是指,介于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之间的一个空间,有缓解焦虑的功能。

追溯到胎儿时期,在子宫内不用做任何事就能完全得到满足,出生后的几个月,婴儿也认为乳房是因他的需要而存在或消失,全世界都是他的。后来,随着母亲不再能总是及时回应,婴儿这种我能掌握世界的全能感遭受挫败:原来还存在一个与我分开的外在世界,外在的客体是不可掌控的。这个发现很可怕,死亡的恐惧、被剥夺的愤怒、失去的悲伤,混合成一种难以忍受的焦虑感。

为了缓解焦虑,婴儿创造出一个介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通过毛毯感受到妈妈的温情,而不必妈妈实际出现在身边,可以玩过家家体验成为不同角色,无需受制于现实。使用过渡性空间的能力,是获得安抚、快乐,发展想象和创造力的重要心理功能。

同时它是过渡性的,不能替代对真实世界的探索。而那些长期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强的挫折感,可能是学业、人际或家庭的挫败与失控,把他们从现实的轨道里挤了出来。最糟糕的是完全脱离现实——死亡或精神分裂,退到过渡性空间算是折中方案。

他们在游戏规则构建的相对简单有序的世界里,做一些任务,即时得到反馈和奖励,一步步达成目标,找回掌控感。

还能获得人际关系的连接。有人和游戏角色连接,玩剧情比较优秀的游戏,就跟沉浸式看电影小说一样,真情实感荡气回肠。有人和网友连接,相比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可控,愿意交心的可以深交,不想交心的聊游戏话题就好了,不容易冷场和社恐,处得不开心大不了一删了之,不至于出现在学校里被针对孤立又无处可逃的情况。

自由度高的游戏,比如《我的世界》这类,可以盛放内心的渴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谁没做过白日梦?做白日梦时就是进入了过渡性空间。看到这按我的喜好建立起来的世界,恍若回到了我是神的状态。

过渡性空间由于全能感失去的焦虑而产生,那么是不是就能理解,父母越是和孩子因为游戏而争吵,越是试图管控,孩子情绪不好,感到失控,就越是想玩。

成长是一个不断丧失全能感的历程。顺利的发展是,受了打击,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抛弃全能幻想进入真实世界,体会喜怒哀乐,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不顺利的话,要么被打击得萎靡不振,把自己贬为废物;要么执着地认为我很牛逼,不惜割断与现实的连接以维持这个幻想。

那么如何健康地度过全能感的挫伤呢?

这个挫伤不能太大,否则成为创伤了,温尼科特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比如孩子在学校确实遭遇到了受欺凌的程度,这就绝对不是恰到好处的挫折,家长必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不能放任孩子在痛苦绝望的境地煎熬。

人从挫伤中恢复,他必然调动了内在积极的声音安慰鼓励自己:“没关系的”“我能行的”“我挺好的”“我是可爱的”。从小时候起,从养育者充满爱的安抚中,慢慢建立起基础性的信念:虽然世界上有坏的体验,但坏的体验是可以过去的,我是被爱的,我是有能力的。这个声音最初从养育者那里实际听到,然后摄入进与养育者有关的过渡性客体,再到完全内化进自己心里。

所以,卡在过渡性空间难以前进的孩子,是由于遇到的挫折对他来说太大,并且得到的安抚不够,或者他还很依赖父母的安抚,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首先要做的是,停止指责和说教,问问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但他肯定不会马上说的,往往沟通关系早前已经破坏了。先聊聊他愿意聊的话题,比如游戏。

重点说说如何安抚孩子。

举个养育中都会遇到的例子:妈妈要去上班,孩子大哭不让走。

做法一:趁孩子不注意偷偷走掉,或指责孩子不懂事。——没有安抚

做法二:孩子离不开我,那我就辞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长。——过度融合

做法三:妈妈要走,你很伤心(理解情绪)。妈妈很想和你在一起[拥抱](情感安慰),但妈妈也需要上班。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可以玩积木吗?上次我们一起搭了漂亮的房子,很开心,记得吗?妈妈下班了会赶快回来,看看你搭的积木,然后我们一起搭(协助孩子建立过渡性空间)。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把给方法变为启发: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可以做些什么事让自己开心呢?……哇!妈妈上班的时候,你画了幅这么有趣的画/你去和小明玩得这么开心,真棒!(启发和强化孩子自我安抚的能力)

总结

到了十几岁的年纪,情况要复杂得多。可能是这样的对话:原来是这样,班上有同学说你坏话,孤立你,你在学校很孤独很紧张(理解情绪)。这不是你的错,放心,爸妈站在你这边(情感安慰)。你和游戏里的朋友聊得还挺轻松的(理解孩子使用过渡性空间的行为),你是怎么做到的?(启发孩子的能力,接下去可以探讨应对问题的更多办法)

问题并非一两天形成,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需要一点点拆解,充分倾听,耐心引导。

每个人都有使用过渡性空间的历史,抱玩偶、在秘密基地发呆、想象自己是公主/奥特曼、看小说/电视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变的是长大成人必经的焦虑迷茫,和被看见被支持的渴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