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行合一”来自内在生命力量的整合(03期学员陈茗——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3-21 14:47:20)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期节目很打动我,是因为我在这位嘉宾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曾经,我也是一个对知识对道理很热爱的人,在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开始,我就喜欢各种的知识,觉得有了那些知识,我就可以变得很强大。我会觉得我之所以没有力量,不够强大,是因为知道得太少,理解得不够。

记得我以前有次在武汉雅心团队讲沙龙,讲的是“格局化学习”,那的确是我那时的状态。我从身体、心理、哲学等各个方向去了解自己、了解人,试图让自己丰满起来,有力量起来,那时我做的学习笔记都有十几本。那时,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路,而且乐此不疲。

当时,我们团队的群姐对我说,我在用知识填满内心的匮乏……轻轻的一句话,但重重的敲打了我。

的确,我是在用知识和道理去填补内心的匮乏,这可能和我的父母都崇尚知识和文化有关,也跟我在成长过程中觉得没有受到正规的大学教育有关,总觉得内心里有一块是空洞的,是无力的,羡慕学富五车的人,仰慕有知识有文化讲理性的人,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从传统精分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是超我很强大的人,也喜欢武装和继续养大超我,有一个大大的头脑,让我感到很安全。但这种说法总让人感觉不到温度和被理解。我还是喜欢我们团队“人本心学”的说法,那是我内心受伤小孩的伤痛被激发。

记得之前有次我在练习瑜伽时听了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其中是关于内在小孩的陪伴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小孩。那是一个被绑在一个很宽的木条凳上的孩子,很粗的麻绳,把她五花大绑着。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那些很粗很粗的白麻绳,就是意象里的知识、道理、规则,我就这样被深深的束缚着。要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员工、好女儿,这些都成为了我的桎梏。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过于懂事过早懂事了,需要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些道理从小都进入了我的骨髓。我从来不把自己的苦恼跟家人说,因为觉得他们也不能理解,也不习惯跟家人增加麻烦,其实内心有个很渴望被理解、被包容、被支持、被温柔呵护的小孩在心底。一度,我很讨厌任性的人,觉得这种人真是不懂事,其实这也是我内在的伤痛在呼唤——爸爸,妈妈,我也想做个任性的孩子,我也只是个孩子。

其实,那个时候我的行动力是算很强的,比如给自己定计划,按要求做,大多数时候我都能做到,但总会同时有另一部分对抗的力量悄悄的溜出来,比如做多长时间的正事,那部分力量就要出来浪费多长时间,而且我会感到自己常常在两极之间来回游荡,要么很严肃认真,要么就要放纵放松,做事常常会要用力的调动自己,而且会觉得很累。

当我看到自己内在的小孩后,我也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很喜欢我老公,因为他身上天然有这种理解、支持、包容甚至是护犊子的特质,和他在一起,我就会感到非常放松,甚至变得有些傻气,就是可以不用好像很智慧,懂很多道理,就是可以做一个很幼稚的孩子。

但依靠他人的力量总是不够的,哪怕是自己老公。当我在武汉雅心团队里一次一次的去碰触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一次一次的在陪伴同学的过程中陪伴了自己,一次一次在听节目、上课、做练习的过程中去为那个内在小孩解开绳索,我发现她已经在慢慢的变化。她不再是苍老的面庞,身上的绳索也放到了一边,她在木板凳上也可以坐起来,可以经常四处走动松动一下筋骨。她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意。

在生活中,我开始不再那么执著的追求知识,也不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但相反我的行动力变得更强了——我想得少,却能说做就做;给自己的规划和安排少了,却随时都可以进入状态去行动,也随时可以放松休息,不用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两极;做不到时也不会花时间去反思和后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内耗变少了。

我发现,我没有想知道很多道理,却能有能力把生活过得更好!

韩寒的那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因果,似乎过好一生的前提是要知道很多的道理。而我的切身体会是,真正让我们行动起来的不是知识的力量、不是头脑里的道理,而是内在迸发的生命力,是一种生命力的内在整合。当内心小孩不再用受伤的面貌出现,而是以一种纯真的、自然的、纯粹的生命状态出现时,头脑里的知识,个人的性格和特质,都会成为加乘的生命力量,它们统合在一起,协同工作,过好生活,真的是绰绰有余!

回到这位嘉宾这里,他渴望点燃的心灯,其实并不是知识和道理的灯,而是内在生命力量之灯;他感觉不落地,是因为还高悬在头脑的高空,而没有让内在的各个自我融合成一个整体,唤发出生命的灵动和力量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