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身越久,越难脱单……但原因你想象不到

(2024-03-05 14:17:30)
分类: 婚恋关系


编者按: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TA看起来条件还不错,但就是长期处在单身的状态。

即便间或有新恋情,往往也只能维持几个月甚至更短,而且看势头,好像脱单也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随着年龄增长,适龄的恋爱对象在减少;

再比如长期没有突破造成的择偶意愿下降,等等。

今天这篇文的作者,想借此文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关系的重建》这本书里看到的,一种不易被洞察到的新视角。


01


恋爱和婚姻里的三类人

你是哪一种?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做了这样一项实验:

被试者是一位年轻妈妈和她一岁大的女儿,母女俩来到一间装满玩具的房间,由一名研究助理接待,她们简单做了交谈。

然后,小女孩开始探索这片玩具天堂,她拿起这个,看看那个,尝试各种玩具的玩法,还时不时瞟一眼她的妈妈。

接着,按照安排,妈妈走出了房间。女儿意识到妈妈离开后,立刻坐立不安,奔向房门,边哭边捶门,喊着要找妈妈。

哪怕研究助理用一大盒彩色玩具来吸引她也没用,小女孩甚至还生气地把玩具扔了出去。

又过了一会,妈妈回到房间,女儿立刻张开双臂冲过去求拥抱,妈妈伸手抱住她并安抚情绪。

当小女孩情绪稳定后,她又重新开始专注地玩耍了。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完全会被母亲是否在场而左右。

母亲是孩子的依恋对象,她的存在就像一个「安全基地」(secure base)。

可以使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环境,也能自信地探索未知。

这种依恋效应在成年人中同样存在,亲密关系的伴侣往往就是对方的 “安全基地” 。

比如,当面对未知挑战时,我们会希望得到伴侣的肯定和鼓励;当深夜在小街巷行走,我们会下意识拉紧伴侣的手。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伴侣能成为稳固的 “安全基地” ,但对方却并不一定能够履行好这个角色。

他们也许不能及时地,或以我们舒适的方式满足我们的依恋需要。

由此,便产生了3种主要的依恋风格(依恋模式):

  焦虑型

拥有这种依恋模式的人,非常喜欢与恋人粘在一起,但同时又害怕恋人并不乐意靠近自己。

他们对伴侣一丝一毫的行为都非常敏感,并能做放大解读,“夺命连环call” 是典型表现。

焦虑型在亲密关系中投入了很多精力,但获得的体验却不一定好。

  安全型

拥有这种依恋模式的人,在恋爱中表现得温暖又体贴,他们享受恋爱中的亲密举动,也并不会对此过于担忧。

他们可以有效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对伴侣的情绪也有很强的解读与反馈能力,并在对方需要时给予支持。

  回避型

与焦虑型相反,这种依恋模式的人,非常看重恋爱关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伴侣的亲密举动,往往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也不太愿意完全敞开心扉,并且抗拒伴侣想要 “抓紧” 他们的想法行为,很怕被关系 “绑住” 。

除了这三种依恋模式外,还有些人属于  “焦虑—回避”  型,既不喜欢过分亲密,又很在意伴侣是否爱自己。

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我们不多深究。

不同的依恋模式,也会造成不同的亲密关系幸福度。

三位加拿大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在对 100 多位持续恋爱4个月以上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在恋爱中能获得更高的满意度、信任度及确定性;

而非安全型模式的人,这三项指标都相对较弱。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依恋模式是安全型,一旦脱单,便有较大概率会保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而且安全型人更加宝藏的地方在于,他们在与焦虑型、回避型成为伴侣时,能减少关系中的冲突,帮助对方提升安全感,把恋爱满意度提升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平。

看起来,如果焦虑型和回避型能够遇到安全型,好好把握机会,同样有可能获得稳定的恋爱关系。

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焦虑型和回避型,大概率会面临相对坎坷的情路,如果不走运,真有可能进入 “单身越久,越难脱单” 的怪圈。

这是为什么呢?


02


相爱相杀的“焦虑-回避”型爱侣

《关系的重建》中,有一对情侣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信它也会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丽对小明可谓是一见钟情,对方的帅气外表、出众的工作能力,都深深吸引着她。

然而,当俩人进入暧昧期后,小丽却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

有一次,小丽突然到小明公司等他下班,想制造一个惊喜,没想到小明却对她很冷淡:“我们才刚认识,被同事看到会很尴尬。”

两个人暧昧了两个月,小丽整个人已经处在恋爱状态,满脑子都是小明。而对方却始终没有明确关系的意思。

小丽有点着急,又是把小明拉进自己的朋友圈子,又是反复暗示催问,他们才终于确定了关系。

但事情并没有变得更好。

真正开始一起生活了,小明慢慢流露出对小丽的嫌弃:个子矮、路痴、缺乏生活常识,甚至还和自己的前任做比较。

这种态度让小丽的情绪饱受折磨,更加想从男友那里索要安全感:

见不到面时线上求陪伴,消息一直没有被回复就连环致电,弄得小明更加厌烦。

你能看出小丽和小明的依恋模式吗?

很显然,小丽属于焦虑型依恋者。

这种依恋风格的人一旦恋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迅速进入一种依恋激活状态:

伴侣成为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占据了绝大部分注意力;

他们能敏感地关注到伴侣情绪的变化,想获取一切关于伴侣的想法和感受;

即便关系让他们不开心,也会想象对方应该会有所改观;

他们认为如果与对方分开,就很难再遇到这么好的人……

而小明,很显然属于回避型依恋者。

这种依恋风格的人,总显得有点拒人千里之外。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与焦虑依恋者相反,会下意识地使用一些去激活策略,来遏制亲密感的发生,比如:

常常感觉到并没有准备好和伴侣安定下来;

将伴侣的小缺陷扩大:说话方式、穿衣品味、吃相等等,甚至这些都是恋爱的 “减分项” ;

忘不掉前任,或者会与他人调情;

恋爱进展顺利时,常常做一些减少联系之类的 “降温” 行为,把对方 “推开” ;

产生一些诸如恋上已婚人士之类没有未来的爱恋;

抗拒身体接触、抗拒性生活……

综合起来看,似乎焦虑型和回避型 “很搭” ,他们在关系里相互 “配合” ,充分呈现着各自的依恋风格,所以往往会相互吸引。

然而,这样的恋情里,双方都充满了不安全感,一方紧紧追赶,一方拼命躲藏,进入恶性循环,最终两败俱伤。

现在,我们就可以做个简单的推理,从依恋模式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一个人单身越久,很可能越难脱单。

首先,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不太会长期单身,他们更容易通过有效沟通与有真诚意向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且稳定地把关系经营下去。

所以没有长期稳定亲密关系的单身者,更可能是焦虑型或回避型。

第一种情况,如果TA是焦虑型依恋者——

在缺乏依恋模式的认知和恋爱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认为安全型的人比较 “不来电” ;

而对焦虑型的同类,双方的不安全感都极高,非常容易相互猜忌,这样的关系稳定性也不高。

那么TA遇到回避型依恋者呢?

对方倒是有吸引力的,但很遗憾,就像上文的小丽遇到小明,这样的关系同样痛苦且难长久,TA很可能会再度单身。

而在相亲交友队伍中,TA大概率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呢?

答案是:回避型依恋者。(真是让人悲伤的轮回啊!)

因为安全型人绝大部分时间处在稳定的恋爱关系中,所以不太容易遇到他们。

而回避型人,更容易主动结束关系,并且不需要太多时间 “疗伤” ,就又在寻觅新的恋爱对象了。

且两个回避型的人无法被对方吸引,无法实现回避型内部的自我消化。

所以在交友队伍里,越大龄的年龄层,越容易随着时间 “沉淀” 下更多的回避型依恋者。

第二种情况,如果TA是回避型依恋者——

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本身就很难与人亲密。

实惨。


03


我们如何在爱中自我救赎?

别难过。接下来说点好消息。

首先,按照《关系的重建》中引用的调查结论,安全型依恋者,依然是占据人群大多数的,剩下的人里,焦虑型和回避型基本对半分。

对比一下你观察得到的主观印象,应该差不多。

我也看到有知乎上有咨询师认为,由于我国心理学普及不成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养育方式不当,所以焦虑型与回避型要比安全型要多。

即便真的如此,也不用绝望。针对非安全型依恋模式者,《关系的重建》中都有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如果你是焦虑型依恋者,希望你能记住这几点:

第一,正视并接受你的真实恋爱需求。

你的渴望与依恋都很正常,充分地了解它们,并且评估潜在对象满足你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改变自己、取悦对方。

第二,辨别出回避型依恋者,并避免与他们恋爱。

如果对方总是传达不清晰的信息、抱怨你太粘人、渴望遇见一个完美恋人……这些线索都表明,对方可能是回避型依恋者。

第三,多接触一些潜在恋爱对象。

这并不是让你去当海王或海后。因为焦虑型很容易迅速对人产生依恋,哪怕根本还不了解对方。

所以,适当多接触一些潜在对象,能帮你对依恋机制脱敏,不用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以致于不自觉地美化对方。

对于回避型依恋者,同样有几条建议给你:

第一,识别你的去激活策略。

当你本能地觉得对方不是那个对的人时,可能是你的回避机制在作祟,别记着推开对方。

第二,有效沟通。

在关系的一开始,你可以适时表露你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事先让伴侣知道,你需要时间来独处并不是关系出了问题。

这可以有效平复伴侣的焦虑。

第三,放弃对 “完美伴侣” 的执念。

你的灵魂伴侣,正是此刻你从人海中甄选出的TA,请允许TA靠近你,让TA成为你生命中特别的一部分。

最后,无论焦虑型还是回避型,都建议寻找安全型作为伴侣。

也许最初会有些乏味,但他们真诚沟通的态度、对伴侣积极而共情的回应、及时的鼓励与包容,不正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想要依恋的 “安全基地” 吗?

我想,我们学会依恋的意义,大概就是这样——

小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遗憾,也都体验过一些幸福。

长大成年,就是一场心灵的历险,我们聆听召唤,向那个熟悉的小角落说再见,越走越远。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人,我们各自分享着心灵深处的美好,也学会了包容接纳对方小心翼翼暴露给我们的不堪。

恍然间,好像时间又倒转了,你在那个人的身上,体验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叫做家。

那就一起走吧。殊途但同归,同归而又殊途。

无论你是安全型,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了解了自己的怕和爱,你也就找到了,那条回家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