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觉不被偏爱的孩子除了争宠还能怎么做(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1-22 18:10:28)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在多子女家庭,不管父母多么努力想把一碗水端平,孩子都会普遍感受到偏爱的存在,只不过清明智慧的父母会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被偏爱,彼此之间和睦友好,而任性无明的父母则让每个孩子都觉得父母的爱是稀缺品,被偏爱的会死死护着,怎么都不够,不被偏爱的则采取各种办法来争宠,希望分一杯羹,兄弟姐妹间爱的争夺战会持续一生,不仅家庭不得安宁,孩子自己也不得自由,真是一件特别令人哀伤的事情。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女嘉宾人到中年,从小就偏爱哥哥、忽视她打击她否定她的母亲十几年前已经去世,现在父亲也住进了安康医院,各方面能力都远远超出哥哥的她尽心尽力照顾父亲,出钱出力都比哥哥多,但是原本非常疼爱于她的父亲一边享受并依赖着她的付出,一边又为哥哥着想,替哥哥说话,让她觉得爸爸原来也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于是非常气愤,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

作为孩子,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也没有办法改变父母,如果不管你怎么努力证明自己的优秀,不管你如何去尽力去孝顺和付出,就是争不来父母的偏爱,要不到父母的公平,你该怎么办呢?你还要继续去撞南墙吗?

亲爱的,趁早死心吧!早死心早托生,早绝望早自由!

父母只是将孩子带到人世间来的通道,而不是孩子所有需求和期待的当然满足者和供应者。只是绝大多数父母都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承担了养育的功能,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婴儿在虚幻的“全能自恋”期的供养者和照顾者,于是孩子就将父母之爱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如果孩子在长大甚至成年之后,依然保留着婴儿期的“全能自恋感”,依然渴望从父母或者其他人那里得到符合自己期待的爱,婴儿不被满足的痛苦就会一直持续。

可以这么说,一个成年人还因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和行为而感到痛苦,那么你就依然在觉得外界理所当然要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的婴儿状态,也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巨婴”,相对应的,你的内在一定有一个眼巴巴的匮乏的内在受伤小孩在呼唤和等待你的看望和认领。

所以,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还总是感觉到自己不被父母偏爱,感觉到不受父母重视,还嗷嗷待哺地等待父母能够痛改前非,改弦更张来爱你,那么请你务必尽快从“父母就该无条件爱我”、“父母就该一碗水端平”、“父母就不应该重男轻女”诸如此类的“迷思”中醒来。

首先要打破种种关于理想父母的信念系统。这是从痛苦中走出来的第一步,导致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人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基于自己的信念系统对人事物进行的解读和判断。

其次,我们要开始去看到和承认一切发生的如是真相,而不是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真相。

一个已然成人而且非常优秀的人,一定是得到了足够的照顾和爱的,否则早就夭折了,就像一棵树要长得好,即便种子再好,也一定是得到了足够的符合这颗种子需要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这棵树的挺拔和高大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棵树的外皮上会有很多的疤痕,从年轮来看,也有拔节生长的年份,也有成长缓慢的年份,如果仔细检查,可能还会有一些蛀虫寄生在树上,这棵树的成长环境不完美,成长过程也不是一直和风细雨、一帆风顺,但是一切外在的条件对于一棵树来讲真的足够了!

拿这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女嘉宾来说,妈妈在她成年后才离世,一直陪伴她长大成人,在这许多年里,她跟妈妈的对抗和走不近,主要有几件事情,一是当她开始爱美、喜欢照镜子的年龄,妈妈说她再怎么照还不是长得丑;有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放学后没有回家在同学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她照常去了学校,晚上舅舅专门来家里进行调停;在她看来妈妈一直都对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哥哥投入更多,对她则是忽视和否定。

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如是的真相呢?在这些之外的许多个日常里,妈妈给她的关爱和照顾有多少?妈妈有没有带给她温暖和幸福的时候?一个敢于跟妈妈激烈对抗的女儿,底气来自哪里?跟妈妈发生冲突一夜未归之后,舅舅专门上门跟她做工作,帮她做妈妈的翻译,妈妈又拿出了怎样的爱?妈妈对哥哥投入更多,对她反而忽视和否定,这到底是偏心还是因材施爱呢?父母常常扶弱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平衡啊,她以为的忽视会不会反而是对她的放心和无言的嘉许呢?她感到的否定会不会是很多父母都有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信念系统使然?或者是基于“响鼓还需重锤敲”的发心?

说这么多,我并不是要劝解女嘉宾,也不是为母亲开脱,而是说,我们对自己单方面的分析、判断、认定、解读不能不加检视地就视为真相并进行认同,要开始保持足够的觉察和警醒,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这是我和妈妈的关系的的全部吗?这是真的吗?然后跟对方进行澄清,听听对方那里的真相是什么,即便妈妈已经离世,也可以进入内在通过空椅子技术等,跟内在的妈妈进行对话和连接。

尤其是,当这位女嘉宾自己做了母亲后,也不知不觉成为了自己妈妈的样子,这样的代际传承是多么珍贵的懂得妈妈、理解妈妈的机缘和契机?她对女儿的嫌弃、挑剔和否定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那也是当年妈妈对她的心。

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大大提高自己听到和看到的能力,恢复内心的感受力。

我们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期待和判断里,按照自己的内在剧本,编排自己的内心戏,就会一直活在受害者的狭隘和痛苦里。

比如这位女嘉宾特别的愤愤不平,因为最近半年父亲一直在住院,是她为爸爸的病情不断地争取治疗的机会,对爸爸更多地给与关心和支持,而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关注的哥哥,却并没有太多的担当。她对哥哥是有很多不满的,在她看来自己是个做女儿的,也是做妹妹的,却搞得就像是老大似的!但是不仅不站在她这边说话,反而和她说其实哥哥也很孝顺,只是因为嫂子等各方面原因没办法做到和她一样的程度,爸爸为哥哥解释就越发让她气不打一处来,甚至每次去康养院看望父亲都会有抵触和挣扎。

很显然,这位父亲虽然一直以来对女儿都很温和,给到女儿很多的关爱、接纳和温暖,但是依然听到和懂得女儿的能力有限,习惯性地去安慰女儿,想做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调停工作,这就是典型的头脑固有模式下的沟通,关注的是问题,于是单刀直入想去解决问题,没想到反而把女儿惹毛了。

这位女嘉宾跟爸爸说哥哥的种种,看似在指责哥哥,其实是那个一直在跟哥哥在争宠、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重视的小女孩再一次在发声,如果父亲能看到并懂得她的需求和渴望,一定会说:委屈你了!也辛苦你了!我的好女儿!你一直都是一个听话、懂事、不要父母操心的优秀女儿!相比起来,哥哥从小各方面都不如你,确实更让父母操心一些,为他付出的也更多一些,但是到老了反而是享你的福、沾你的光更多!谢谢你!

如果父亲能这么说,女嘉宾一定会泪流满面,会主动替哥哥说话,因为她并不是一个不懂道理、看不到哥哥的难处的妹妹。但是如果父亲要是有这样的能力,她内在也不会有一个如此匮乏和受伤的小女孩了。就像她如果有足够的听到看到和懂得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她也不会活成母亲的样子,也不会因为父亲替哥哥辩解而产生“原来爸爸也是重男轻女“的判断,她一定会听到父亲替儿子辩解背后的无奈和愧疚,还要希望女儿通过理解哥哥的难处而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的善意和好心。

如果我们都有一双看到的心眼,听到的心耳,我们都能拿出那颗能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我们就会听到看到感受到一个个美好善良的生命。我们之所以会受伤,会彼此误解彼此对抗彼此隔离,不是我们自己不好,不是父母不好,不是兄弟姐妹不好,而是很好的我们都受制于习惯盯着问题和不足、习惯按照各自的信念系统进行分析、判断和片面剪裁、狭隘解读的头脑固有模式,当我们远离了自己的心,于是看不到人,也感受不到爱。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感觉到不被偏爱的孩子,请你不要继续在头脑固有模式下去争宠,而是要跳脱头脑固有模式,回归到心灵空间,睁开心眼,打开心耳,就从不被爱的地狱穿越到爱与被爱的天堂,活在恩宠和厚爱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