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和嫌弃的孩子,如何自救?(刘晓凡)
(2024-01-22 17:35:01)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阿笙被父亲要求,去清理死去姑姑的房间,他这才知道,自己有个离家出走三十多年的长辈,在整理遗物时,一张做鬼脸的照片被发现,女主角松子的一生,随着影片的镜头,被娓娓道来。
最开始的她,是个开心快乐的小姑娘,但父亲却把关爱全部给了体弱多病的妹妹,常常给妹妹礼物,给她的只有冷漠的脸,童年最温暖的片段,是人生唯一一次被带去游乐园,松子发现学着演员做鬼脸,能换来爸爸的微笑,于是就经常这样讨欢心,以至于养成了习惯,一紧张就开始做鬼脸。
在长大后的人生中,她在一段段关系中,不停的付出和讨好,或是因为敏感而导致的自卑和逃避,但最终因种种原因分开,和亲人也断绝了往来,成为了孤家寡人。
在影片的最后,她终于想明白,要为自己而活,却因为几句劝导的话,被几个小混混打倒,在生气勃勃的草地上死去。
被嫌弃,被忽视的孩子,如何自救,让自己过上幸福自在的人生?
01
耳熟能详的讨好
讨好,大家都不陌生,在生活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可能会出现适当的讨好,为了达成某种心愿,或是作为关系中的润滑剂,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一直是这种模式,就会对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持续的讨好会制造一种“氛围”,让两人的关系处于不对等的状态,被讨好的人会获得自恋的满足,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他们可能会通过贬低对方,来保证自己持续的处于优势的“位置”,个体那些讨好的区域是被认可的,而展现自己真实感受和需求的部分,却遭到了否定。
而且,如果讨好的“浓度”过高,超越了对方人格可以承受的范围,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匹配不上这种“好”,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往往会用愤怒来防御这种感受,在意识层面的表现就是各种嫌弃,挑剔和攻击,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开双方的距离。
同时,讨好常常关联着付出,在关系中不停的给予,这又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的感受,为了屏蔽这种不舒服的情绪,他们在意识层面的表现,可能是无视这种付出,或是去否定对方,甚至去主动结束这段关系,去回避内疚的侵袭。
松子偶遇自己的学生龙洋一,当年就是因为他,偷窃商店老板的钱,嫁祸于松子,导致其失去教师的工作,当两人回想往事,学生道出了真相,并情意绵绵表白,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老师的的注意,但这种行为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心中充满怨恨,但渴望被爱的松子,接受了这份感情。
好景不长,龙洋一因私吞黑道大哥的钱财被追杀,情急之下报了警,自己也被送进监狱,松子坚守爱情,苦苦的等其出狱,在某个飘雪的日子,手捧红色玫瑰,身穿一袭白衣,微笑着迎接爱人的出狱,却被一拳打倒在地。
这份“爱情”太耀眼,龙洋一无法承受。
讨好与散乱的攻击性
虽然讨好是为了留在关系里,避免被抛弃,但两个人如果建立关系,并需要展现真实的一面时,这种模式往往又会转化为回避的状态
那些持续讨好的个体,他们的童年往往用这种方式取悦父母,这就意味着,真实的自己是受到忽略,甚至否认的,在关系中,当真实的一面呈现,潜意识的羞耻感,会导致这个人用各种方式去推远关系
而且,他们对“否定”非常敏感,会把很多“中性”信号,解读为拒绝,这可能对方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些感觉,这可能会导致自我攻击,开始挑剔自己的“问题”,或是去增添讨好的“浓度”,不管是那种模式,对关系最终都具有破坏力。
讨好也是有“攻击性”的,但不会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变形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攻击可能会转移到一个更加弱小的个体上,当年松子被诬陷,丢掉了教师的工作,她并没有直接找到当事人,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回到家里,把一切都怪罪到妹妹头上,并且险些掐死这个体弱多病的女孩。
讨好时被压抑的愤怒,也会逐渐累积,最终爆发,松子用自己的钱和一个“龟公”合作做生意,并在一起同居,但这个男人到处沾花惹草,也不把投资赚来的钱进行分红,最终居然想把她扫地出门。
松子忍无可忍,最终杀死了对方。
还有种在临床上比较经典现象,就是被动攻击,个体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会通过“无心”的犯错,或是不经意的作出一些对方不喜欢的事情,用这种方式,来激怒另一半,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最后,讨好在潜意识里,有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这会在超我层面,给对方压力。
02
缺失的童子功
根据自体心理学理论,在婴儿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父母通过和他们的恰到好处的互动,会带来两种积极的影响,抱负心和理想化目标。
换句话说,拥有这两种特质,在玩人生这个游戏的时候,会有巨大的动力和自信,并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玩什么,怎么玩。
从理论上讲,提供动力的抱负心,由母亲恰当的回应完成,在婴儿哭泣,恐惧或者愤怒的时候,她可以注视并安慰着孩子,这个宝宝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并把这种安慰内化的心理,逐渐转化成一种叫自信的东西。
而父亲的角色,则是在孩子一定的年龄段之前,扮演着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充满力量和智慧,无所不能,并且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双亲这里汲取爱和力量,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为成人后,践行自己的天赋和理想,打好基础。当然,在一些案例中,父母的角色功能可能会转化,或者一个人兼具两种功能。
这是种理想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能没有给予孩子这些功能,松子的母亲是个沉默的背景,而父亲在回忆里,大都是一副冷漠的样子,很少交流,她没有机会去锻炼这种“童子功”。
而当这样的个体,来到社会上,就算没有面对亲密关系,在职场和人际社交的场合,和各种各样的人格相处,往往也都是被“绞杀”的对象。
就好像在玩某款游戏,他人上场之后,自带父母编制的“外挂”还有各种武器,而自己却要“赤身裸体”的去面对这一切。
如何改变?
03
首先,可以了解讨好背后的动机,和人相处时,尝试用“第三只眼”去观察自己和对方互动的模式,以及这样做的常见的,较为一致的结果。当然,还要自己分析的感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感受可以分为原生的感受,和次生的感受。
原生的感受,一般指向建设性的行为。比如:对某个人感到愤怒,他可能过多的干扰了关于个人隐私的事情,这种情绪其实有利于建立这种边界,明确的告诉对方,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次生的感受常常会让人陷入以往的,不恰当的模式中。比如:对一个人感到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又叠加了恐惧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在童年期,对父母的强烈情绪被威胁,有的家长会扬言要把孩子赶出家门,这时候的恐惧其实是害怕被抛弃。
但这种冲突后产生的情绪,会诱发持续讨好的行为,并不利用个人的成长。
多关注原生感受,去转变次生的感受。
在认知层面,个体常见的情况是—“讨好者语境”,在和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语焉不详,给人的感觉非常模糊,接收不到明确的信号,或者不假思索的同意对方的言论。
这种语言模式,很容易建立一种讨好的氛围,了解下意识的言谈,并作出改变
最后,当自己的“童子功”没有得到锻炼时,这意味着核心自体暂时还较为“瘦弱”,就好像树苗要依赖狂风一样,左右的摇摆。
但俗话说的好“有苗不愁长”,可以寻找自己较为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情或爱好,参加类似的群体,这样很容易得到恰当的反馈,甚至可以用这些去创造价值。
在类似的过程中,不断的用真实的自己,去和外界互动,去吸收和表达让自己心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