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休学,是孩子为自己而活所做的惨烈努力(曾奇峰)
(2023-12-27 15:46:50)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关系 |
01
一位在中国工作过很多年的西方心理学专家说,他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中国人,都处在被过度要求成功的状态中。
我个人觉得,他的判断非常准确,成功的确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们的咒语,这个咒语即指向他人,也指向自己。
要求成功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来自对成功的理解。
至少有一个对成功的理解至关重要,就是这个成功是谁的;或者这样说,当一个人所谓“成功”时,我们需要问一问,套用最近流行的语言,他到底是成功了还是“被成功”了。
这里说的“被成功”,意思是,他的成功,并不是他需要的,而是他在满足他人的需要上成功了,所以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不是他成功了,而是他用自己的只有一次的生命、只有一次的独立存在,成全了他人。
很显然,这并不是成功,而是个体生命的最大失败。
这样的“被成功”的现象,几乎出现在一切生活的“项目”中。其中最让人难过的,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被成功”。
中国学校的压力,几近骇人听闻。这倒也罢了,因为一个人如果为自己的荣耀和成功战斗,吃多少亏都“活该”。但是,如果学生是为了他人、哪怕是为了父母的荣耀和成功战斗,那就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施虐受虐。
他人对孩子的成绩的施虐性要求,是伪装成“都是为了你好”的面目出现的,这样伪装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施虐时的内疚感,同时也使受虐者丧失了反抗的道德立场。
当孩子面对学习制造的智力上的挑战时,首先他感受到的不是直接来自这一挑战本身的压力,而是感受到的来自后方的由过度期待导致的紧张、焦虑、恐惧等等情绪,这会让他心存巨大疑惑:我到底是要解决眼前的智力问题,还是要治疗我身后的人的心理毛病?更加接近终极的疑惑是:到底是我在学习,还是我只是学习的傀儡,我只是一个用我的学习来满足他人的控制欲的工具?
如此“被学习”的状态,也许短时间里可以制造成绩好的海市蜃楼。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们变得厌学。
厌学是厌世的一部分;这真的很好理解,对孩子来说,获得以后养家糊口的技能,对自己真的很重要,但在这样重要的事情上自己只不过是被人操控的木偶,这生命真的就没什么味道了。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控制。
孩子成绩不好、厌学甚至不再能去学校,都是反应性的,都在为活出自己生命做最惨烈的努力。这是在以厌学这一小的代价,换取“我还热爱着整个生命”的更大更整体的成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厌学的孩子、不再去学校的孩子,正在为他自己真正地活着。
我知道,我这样说,会激起无穷尽的愤怒。我也知道,这些东西说破之后,会使很多接近罪恶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还知道,有个貌似有道理的问题随之而来:厌学了、不去学校了,难道就这样任其下去?
我的回答是:不是这样就算了。当然也不能这样就算了。当我们把权利交给孩子的时候,算不算都是他的事情。不管持续堕落还是振作,都不会是那个为别人活着的最坏的后果。
最近25年影响最大的心理治疗师罗杰斯说: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的天然倾向。如果孩子现在不是这样,你要阻止他,结果一定是最坏;如果你还给他自主,结果有可能会更坏,但也至少还有更好的可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02
再说说创造力。
在各种能力的价值排行榜上,创造力或许应该在最高的位置上,跟它相比,其它诸如记忆力、判断力、管理力等等,用现在的网络语言说,都“弱爆了”。
很多经验和实证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在早年时跟父母亲的关系。这里说的早年,到底早到什么时候,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六岁以前,有人说是两岁以前甚至更早。相信谁的说法,你可以看着办。
早年关系中的两个因素,对一个人的创造力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因素是关系的稳定性,另一个是孩子把父母理想化的可能性。
先说稳定的关系。人是关系的动物,人格是在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能够在孩子早年时更多地陪伴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稳定而安全的“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所谓有创造力,就是能够制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其实这个东西和这件事情,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延伸的结果,内心越稳定,就可以延伸得越远,其创造物也就越发地“前所未有”。
如果一个人早年关系不稳定、内心缺乏安全感,那他就不可能太多或太远地向外延伸他的内心世界,循规蹈矩就变成他一生的命运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力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勇气问题:你敢不敢跟自己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敢不敢让你的精神扩张后的产品跟世界不一样,以及敢不敢世界因为你而不一样。
当然,这里说的敢不敢,不是意识层面的,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指的是你不自觉地就敢了或者就不敢了。
对父母理想化的意思是,孩子能够把诸如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幻想投射给父母。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父母并没有那么好,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制造一个产品,使其具有童年时的父母一样的完美品质和超凡能力,所谓创造力就是这样转换而来的。
换一种说法,创造力来自要修复内心跟父母的有点让人失望的关系。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最近200年来,没有一样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如蒸汽机、电、电脑和互联网等,是我们中国人弄出来的。这真是一件大大打击我们自恋的事情。
其实,除了创造力,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都不逊于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但为什么我们就整不出新东西呢?
问题出在我们把对理想化的父母的失望转移到用创造来弥补这个失望的过程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伦的文化,过度地、机械地并且制度化地强调孝顺,使制造新东西变成了或者说呈现了对父母的潜在不满和攻击。
简单地说,你是因为对父母们建造的世界不满才去创造更好的东西的,而这一不满本身,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禁忌。
还有,由于人伦的文化导致了人与人、尤其跟父母的过近距离,孩子们的创造力,会直接导致父母的自恋损伤:只要有两个人在,就会有竞争,父母跟孩子当然也会有竞争。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绝大部分发明创造都是男人弄出来的,这不是因为男人更有创造力,而是因为,女人能够创造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产品----孩子,而男人不能,所以男人们需要制造新的物品来弥补自恋受损。
这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毕竟,说到最后,孩子是男女人类合作之后的最美好的极致创造。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的创造最大,因为我们拥有地球上最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