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精神科教授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木槿妈妈——中学生听书)

(2023-12-27 15:43:48)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01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容易养出心理抑郁的孩子

 

心理学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爸缺席,妈妈焦虑,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这种环境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孩子会出现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差、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孩子若是长期深陷这些不良情绪的泥潭之中,就容易患上抑郁症。

 

一部分自以为是的父母从不反思问题是否出现在自己身上,反而责怪孩子心理抗压能力差。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控制、心理忽视、冲突或家暴,家庭环境才是青少年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

 

知乎上一位抑郁症治愈师在#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提问下的回答,获得了数万人的点赞认同:

 

是因为父母“离奇地”把孩子留守了;是因为父母“离奇地”情绪不稳定;

 

是因为父母“离奇地”爱无能;是因为父母“离奇地”期望高;

 

是因为父母“离奇地”喜欢乖孩子;是因为父母“离奇地”负面思维。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很多父母虽然会和孩子待在一起,但却很少聊天,相比父母那代人,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强,匮乏的亲子交流会让父母和孩子成为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有一些父母虽然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当孩子说自己“心理生病了”,却不肯和孩子站在一起击败抑郁症,他们口中的爱,是有条件的。

 

比如:要孩子乖一点;要孩子考试达到班级第一,掉出年级前十家长就开始拷问孩子为什么会退步,却不会因为孩子考了年级前十而赞赏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爸爸的缺席,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妈妈的焦虑,让孩子难以快乐。

 

教育是一项大工程,之后出现的所有问题父母都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

 

合格的父母是孩子的优质陪伴者,会和孩子携手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难关,每一次成长;更是孩子温暖的疗愈师,洞悉孩子所有的喜怒哀乐,接纳他们的独特个性,塑造内心强大的孩子。

 

只有父母负责到位、用心陪伴,才能收获“由里到外”真正优秀的孩子。

 

02“唯成绩论”的父母,你不知道孩子在心里杀死自己多少次了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说过:

 

“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的。”

 

父母若一味地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日常的心理健康状况,孩子大概率会因压力过大而在学习上翻车。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大V@北大云龙的一条微博。

 

一个13岁的女孩在和妈妈发生争吵后从17楼一跃而下。

 

争吵的原因是,妈妈面对女孩单元测试的失误,一路上都在指责她,女孩看着周围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恳请妈妈别说了。

 

回到家后,女孩第一次和妈妈大声吼起来,把这么多年积累在心中的压抑和憋屈全部喊了出来。

 

妈妈给了女儿一耳光后,摔门而去,等她再回来时就只能抱着女儿冰冷的尸体痛哭。

 

女孩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给你。”

 

从街坊邻居口中得知,女孩从三岁就开始被妈妈带着上各种辅导班,英语、数学、体能、主持、钢琴……

 

课补了不少,效果却不明显,女孩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这场悲剧给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在学习上偏执地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压垮的是孩子的未来,毁掉的是一个家庭。

 

父母想培养优秀的孩子无可厚非,但在望子成龙的路上也要反思自己是否为孩子灌输了“唯成绩论”的单一价值观。

 

在这些孩子眼中,“我学习是为了我妈,我妈开心,全家开心” ,“我学习不好,我就是废物”。

 

想起徐凯文教授曾对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做过一次统计:

 

其中30.0%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着。

 

这类孩子在徐教授眼中都是患上了“空心病”,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那些心理有隐患的孩子,表面一如常人,甚至你会觉得他们那么乐观开朗,那么爱笑,怎么会和抑郁症沾边。

 

殊不知支撑他们成长的根系和树芯早已千疮百孔,不用经历风吹雨打,早晚有一天,他们就会因为承受不住而轰然倒塌。

 

心理学教授王国峰说过:

 

“能发现孩子正面动机的父母,他的孩子活在阳光下,总看见孩子负面动机的父母,他的孩子将活在阴影里。”

 

而让孩子成长为沐浴着阳光,主根粗壮大树的秘诀就在于——

 

父母做好孩子的引路人,鼓励孩子扩大社交,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加强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也能在多样的价值观中感受人生的多面与精彩。

 

03父母做好“三多三少”,孩子才能一路向阳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高三女孩钟华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钟华确诊抑郁症后,爸爸将病情告诉了妈妈,问她:现在钟华病了,你看怎么办?

 

她的妈妈说:那就休学吧。

 

钟华在纪录片中坦言到:

 

是妈妈的那句话救了她的命,如果她的妈妈像其他家长那样说她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下去了。

 

孩子患上抑郁症后,家人的理解就是他们在黑暗中挣扎下的一束光,是将他们从阴霾中拉出来的救命绳。

 

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为他们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健康的土壤,产出丰硕的果实;积极的家庭氛围,造就乐观的孩子。

 

教育路上,父母做好“三多三少”,才能养出一个温暖、快乐、心理健康的孩子。

 

   多点认可,少些责备

 

     人民日报曾发文警醒千万父母: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日常对孩子说话的内容和语气,会投射到孩子的性格中。

 

从今天起,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多些鼓励与认可,让孩子相信“我可以”,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告诉父母,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3句激励孩子的良言妙语,你一定要知道:

 

1、“孩子,你可以的,自信是你最大的财富,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 


2、“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的努力和坚持会助你达成目标。”


3、“孩子,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难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多点理解 ,少些控制

 

作家黑塞说:

 

“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一个咄咄逼人的父母,教不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孩子。

 

一个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父母,教不出敢于冒险,落落大方的孩子。

 

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给出3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高接纳性”: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所有情绪,包容并引导孩子消解负面情绪。

 

2、“高反馈性”:父母要对孩子情绪给予共情并有所回应,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

 

3、“高预测性”:父母要未雨绸缪,提前教会孩子和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三)多点陪伴,少些敷衍

 

现在的孩子玩伴很少,多和电子产品为伍,因此父母的陪伴就显得尤为珍贵。

 

就像一位校长送给家长的这段话: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教育需要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让孩子成为主角,倾听孩子的声音。”

 

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父母用心陪伴出来的孩子,亲子关系融洽,与人沟通顺畅,表达能力生动,内心积极阳光。

 

1、陪出好习惯:平时多陪孩子读书,慢慢养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生活计划表,带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

 

2、陪出好性格:放学回家后,不能只问学习,多和孩子说说“废话”,要知道今天孩子是开心还是难过,有什么疑惑需要你解答,前期注重情感抚养,孩子才能顺利渡过叛逆阶段。

 

3、陪出好身体:运动所产生的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快乐因子,有助于孩子远离抑郁症。因此父母可以将陪孩子运动半小时列入每日家庭活动中,周末带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户外运动,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